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寇準《蝶戀花》)
——將相功名俱逝去的宰相
《蝶戀花》
寇準
四十年來身富貴。游處煙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臺仙籍里,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據《宋史》記載:“父相,晉開運中,應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寇準的父親是五代后晉時的進士,曾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的小官。不過,寇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貧寒。少年時的寇準,聰明好學,才華出眾,豪放不羈。尤其對《春秋》三傳,爛熟于心,理解得很透徹。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他十九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一年后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
寇準仕途平坦,官運亨通,22歲升任成安知縣,后接連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等直學士等官。當然,并不是所有人升官都要阿諛逢迎,依附權貴,寇準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剛正與智謀,用宋太宗的話就是“臨事明敏”。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寇準擔任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負責管理朝廷官員的考察。太宗皇帝也很信任他,在處理重大事情時,會經常征詢寇準的意見。一次,寇準在殿上向太宗奏事,因直言激烈,惹得太宗起身退朝。寇準卻趕上前去,一把扯住太宗的衣襟,請他息怒坐下,聽他把話講完。事后,太宗回想寇準的言行,十分贊賞他,高興地說:“朕得寇準,猶如文皇得魏徵也!”當然,也不無自比唐太宗的氣度。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軍大敗于高陽關,遼人大掠而還。咸平六年,遼軍再度襲擾高陽關,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被俘降遼。接連的兩次邊境大敗,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六月,遼軍又要大舉入侵,邊境告急。強敵壓境,一時間朝廷也束手無策。宋真宗有心讓寇準擔任宰相一職,可又擔心他性情剛烈,既難以駕馭,又不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恰好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他就問時任吏部侍郎、參知政事畢士安說:“依卿之見,誰可任宰相?”畢說:“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我不如他。”真宗表達了自己的擔心,說:“聽說寇準好剛使氣?”畢士安說:“寇準立志為國,秉道嫉邪,因此才不被庸俗之輩所喜愛。如今國家多事,正是用人之際,像寇準這樣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八月,二人同拜宰相。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遼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發兵20萬,從幽州出發,聲勢浩大,向南推進。遼軍攻定州不下,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兵南下,勢如破竹之時。“急書一夕五至”,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朝廷官員大多驚惶無措,竟然慌了神。時任參知政事的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樞密院事陳堯叟,提議遷都成都,只想著暫避敵鋒,無心抗敵。宋真宗心里更是沒底,惶惶不可終日。寇準知道后卻一言不發。他早就與畢士安商議要奏請真宗御駕親征,振軍威,拒強敵,可他知道還不到時候。
不久,遼兵劫掠威虜、順安、北平,侵犯保州(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市)。情況危急的情況下,寇準和畢士安站了出來,堅決主張抵抗。真宗大驚而問及寇準,寇準卻說:“陛下欲了此事,五日便可知曉。”真宗便將原屬樞密院職權的軍旅大事交于寇準和畢士安二人處置,并當面叮囑說:“卿當詳細聞知邊奏,共參利害,勿以事干樞密而有所隱也。”關于遷都的奏議,真宗也有些主意未定,便問寇準當如何對待。朝堂之上,寇準當著二人的面,斥責說:“誰為陛下出此主意,論罪當斬。現在,朝廷將相協和,國力昌盛,若陛下親征抗敵,契丹必敗。如今只要堅守城池,以逸待勞,挫其銳氣,必定勝券在握,為何要置祖宗江山社稷于不顧,而遠走楚、蜀之地。如果帝都南遷,則人心不穩,天威潰散,賊兵乘勢攻入,則天下難保。”最后,寇準的意見占了上風。寇準還把王欽若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避免節外生枝。真宗這才下定主意,全力御敵。他一面指派楊延昭、楊嗣等將領堅守關隘,密切關注遼兵動向;一面籌措兵員糧餉,準備御駕親征。
到了十月,遼兵沿葫蘆河向東侵犯,宋軍守將奮力抵抗,多次殺退遼兵,遼軍的攻勢開始受阻。十一月,遼國兵犯貝(治所在今河北省清和縣)、魏(今河北省大名一帶)等地,直撲澶州城下。如果澶州失守,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將陷入敵手,都城汴京也將暴露在遼兵的威脅之下。已經沒有了退路,只有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辦法。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于親征。親征路上,真宗皇帝仍是信心不足,幾番動搖。當遼兵行至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之時,真宗召寇準詢問。寇準說:“群臣怯懦,不懂兵勢,如鄉野村婦般無知。百姓日夜盼望陛下蕩平環宇,擊退敵軍,此謂民心。且敵兵已近,若稍有退意,遼人數萬鐵騎將乘勢掩殺,金陵亦不可保!”當時,殿前都指揮使、太尉高瓊就在近前。寇準悄悄問他:“太尉深受皇恩,今日朝廷有難,當怎樣報國?”高瓊說道:“吾乃一武夫,愿以死報國。”寇準便高聲說:“陛下不以臣為是,請問太尉。”高瓊早就期盼皇帝能堅定抗敵之志,便說:“宰相所言不虛。如今遼軍鋒芒受挫,我軍士氣正旺,如若南遷,軍卒父母妻兒都在京師,必然不肯棄之而去。愿陛下御駕澶州,臣等必效死疆場,契丹必破!”武將王應昌也說:“陛下奉天命安邦御敵,兵鋒所指,戰無不克,若停留不進,恐敵勢猖狂。”文臣武將,一心抗敵,也使得宋真宗北進的信心更為堅定。
真宗車輦過河,登上澶州城北城門樓。城下宋兵見城上御蓋麾旗,知道皇帝親征,親臨一線,士氣大振,歡呼之聲,聲震數十里,遼軍駭然。至此,真宗稍安,將軍務大權悉數委任寇準。在兩軍對壘時,寇準與翰林學士楊憶飲酒下棋,胸有成竹談笑自如。真宗皇帝知道后,說:“宰相坦然無憂,吾心安矣!”幾日之后,遼兵進攻北城,遭遇痛擊,被斬殺大半。特別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契丹軍心動搖。契丹蕭太后和大丞相耶律隆運看大勢已定,恐難再有進展,便轉而向北宋“議和”。契丹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后周世宗北伐時奪取的“關南之地”。宋朝廷的條件是,只要遼國退兵,每年可以給遼一些銀、絹,但是領土不能割讓。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戰場的勝利和優勢必然可以加重談判的砝碼。最后,基本按照宋的方案達成了協議。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在這次戰爭中,結果雖然是締結城下之盟,不過,宋軍同樣給遼軍以有力反擊,使遼認識到未來一段時間內宋難欺,不可滅。從此以后,契丹就沒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侵擾。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干戈平息,貿易往來頻繁,人民生活安定。寇準因有功于朝廷,受到真宗的敬重。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寇準又加官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已是位極人臣,榮耀至極。正如開篇的這首詞所說:
四十年來身富貴。游處煙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臺仙籍里,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準一生,入相封爵,功勛濟世,可謂風光之極,志得意滿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不過,福兮,禍之所伏。破敵立功的寇準,最終被真宗罷相貶黜,放逐到雷州當司戶參軍,第二年就去世了。明代戴嘉猷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詩句,算是為一代名相黯然謝幕的陳詞。司馬光說,“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萊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則更多的是警醒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