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易經(jīng)之前,首先應該明確幾個概念,中國本土哲學體系的基石是陰陽五行,儒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而且儒釋道本就是一體的。
世界萬物的“有”生于“無”,沒有邊界、沒有極點,無邊無際的無,就是無極。無極為天地未開,一切皆為混沌。但無極不是什么也沒有,它是一個陰陽的絕對平衡態(tài),平衡態(tài)一旦打破,陰陽兩種力量就會發(fā)作,這就是太極。太極是萬物生成的力量源泉和總發(fā)動機,是“有“的世界的極點、源頭、原始點。接下來,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與陽,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的互沖互蕩,最后形成一種新的形態(tài),就是“和”。《道德經(jīng)》上講“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都是“陰陽合和”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行為是頭腦中一念支配肢體動作的結(jié)果,因此人類社會也是精神世界的延伸。
如果說DNA是我們?nèi)梭w信息的載體和解碼器的話,易經(jīng)八卦就是宇宙的信息載體和解碼器,是后天世界所遵循的規(guī)律,屬于后天道。所以我們在易經(jīng)八卦里頭能夠找到所有需要的信息,小到地攤的占卦算命,次到人生進退的道理,大到國家治理,都可以通過易經(jīng)八卦來解讀。
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易經(jīng)是《周易》,在《周易》之前最原始的易,當屬伏羲受河圖洛書啟發(fā)而畫成的八卦,此后夏朝有《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到了周文王的時候,因為周國發(fā)展勢頭太猛被商王所猜忌,后由于受到讒臣蠱惑,就把周文王拘禁在商朝都城朝歌之郊的“羑里城”這個地方,以控制周國。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周國的宗主,周文王在監(jiān)獄中,殫精竭慮,為周國的未來所考慮,最后在《連山易》、《歸藏易》的基礎上,推演出《周易》。
《周易》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
1、《易經(jīng)》分為“上經(jīng)”、“下經(jīng)”兩部分, 一共六十四卦,就周文王所推演;
2、《易傳》是用來解說《易經(jīng)》內(nèi)容的,一共七種,分別是:《雜卦》、《說卦》、《序卦》、《系辭》(上下),以及《彖》(上下)、《象》(上下)、《文言》。
1、《易經(jīng)》是圖像符號
最近聽了李永民老師的講座,覺得非常有道理,就是文明是體,文化是用;文明是圖像符號,文化是語言文字;文明是超越時空的,文化是有時代性的。嚴格意義上《易經(jīng)》就是64卦,沒有文字,屬于文明層次,是超越時空的。
2、對《易經(jīng)》的文字解釋,不要太認真
對易經(jīng)64卦及每一爻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包括文王最初的解釋,都是結(jié)合當時面臨的實際情況,對卦像的主觀解讀,不必太認真。每個人都可以結(jié)合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結(jié)合卦像進行自己的解讀。《易傳》更是如此,無論是周公著的《象》,還是孔子著的《文言》和《系辭》,都是后人對《易經(jīng)》主觀理解和解說,只能作為參考,不必奉為圭臬。
3、《易經(jīng)》的根本法則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jīng)》是在太極陰陽基礎上的進一步演化,六十四卦全部由兩種線段組成,實線表示陽,中間斷開的虛線表示陰。六條全為實線的為純陽卦,用乾表示。六條全為虛線的為純陰卦,用坤表示。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為易之門,就像太極生萬物一樣,乾坤兩卦變換出后面的六十二卦。
4、三易原理
(1)變易: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
(2)簡易: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只要我們懂了原理以后,任何變化都能了然于胸,非常簡單。
(3)不易:盡管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但是有個總原則是永恒不變的。基督教稱它是“上帝”,佛教稱它是“佛”、道家稱它為“大道”、儒家稱它為”中“,哲學家稱它是“本體”,科學家稱它是“功能”。這個能變?nèi)f有、萬物、萬事的“總原則”是不變的。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疊而成六十四卦。
1、無極:無極就是沒有極點,是無邊無際的空,是陰陽絕對平衡態(tài)的能量場。
2、太極:就是世界萬物這個“有”的極點、源頭和原始點。太極是“有”和“無”的一個臨界點。當無極的平衡態(tài)打破時,陰陽兩種對立力量就會躁動不安,就會互沖互蕩,這就是太極。
3、兩儀:太極內(nèi)含陰陽兩種相對力量,這就是兩儀。陰陽永遠是互相依存且對立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4、四象:由陰陽兩儀變?yōu)椤八南蟆薄!八南蟆奔戎浮八募尽保仓浮八姆健保€指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5、八卦:四象循環(huán)往復,就形成了天地間的八種現(xiàn)象,伏羲原始八卦中用乾?、坤?、離?、坎?、艮?、兌?、震?、巽?。每卦三畫,每畫稱為爻,每一爻或陰或陽,排列組合為8種變化。
這個過程是怎么推演的呢?
6、64卦:八卦兩兩相疊就形成64卦,每一卦的下面三爻為內(nèi)卦,上面三爻為外卦。64卦的每一卦都代表一個事物或一種現(xiàn)象,而每卦中的六爻又代表六種變化過程。
《周易》中任何一個卦都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等。做個比喻,六十四卦如同《易經(jīng)》這部著作的六十四章。
卦畫:如同每章的主題插圖,由六條橫線符號組成;
卦名:如同插圖的名稱,每個卦畫的名稱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是這個卦的主題。如坤這個卦畫,六條橫線皆為陰虛線,有陰柔厚德之象。
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是卦名后面的一段文字,是對一卦的總說明。如坤后面有“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幾個字。此就為坤卦卦辭;
爻辭:如同每節(jié)的內(nèi)容,一卦共六爻,由六個符號組成,表達每爻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
爻題:如同每節(jié)的序號,六條爻都有對應的說明,用“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乾、坤兩卦各多一爻,稱為用九和用六,所以《易經(jīng)》總共386爻。
為什么陰用六,陽用九??
八卦里面“坤”這個純陰卦,由三條陰虛線組成,加起來一共就是六段,所以陰稱為六,陰的極數(shù)就是六。而純陽卦是三條陽實線,按說陽應該用三表示,怎么用九呢?《道德經(jīng)》里面講”萬物負陰以抱陽“,陰是圍繞陽的,以陽為核心,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地就沒有天,所以陽不能離開陰。陽的三畫再加上圍繞它的陰六畫,就是九,所以陽稱為九,是陽的極數(shù)。
什么是當位與不當位?
《易經(jīng)》的每一卦中,“初、三、五”爻為奇數(shù)位,也是“陽爻位”;“二、四、上”爻為偶數(shù)位,也是“陰爻位”。
如果陽爻位為陽、陰爻位為陰,就稱之為“當位”;如果不符合,就稱之為“不當位”。
什么是用九和用六?
因為乾、坤兩卦為純陽和純陽卦,因此,用九與用六,是乾、坤兩卦特有之爻題。六爻卦與三爻卦表達的意思一樣,用九、用六,就是采用整體卦策略產(chǎn)生的最后效果。
譬如,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王弼注:“九,天之德也。”孔穎達疏:“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則為天德也。”爻辭言:群龍出現(xiàn)于天空,其頭被云遮住。此比喻眾人俱得志而飛騰,自為吉。”
1、坤卦:
2、未濟卦:
1、五行八卦方位圖
古人以南為尊位,皇帝都是背北朝南的,因此五行八卦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把自己想象成朝南站立很快適應了。
2、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
先天八卦圖是“乾坤定南北,離坎定東西”
3、后天八卦也稱文王八卦
后天八卦圖是“離坎定南北,震兌定東西”。
卦序是指64卦排列的順序。為了便于記憶,古人編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zhun)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 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 噬嗑(shihe)賁(bi),
剝復無妄大畜 頤, 大過 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 兮及大壯,晉與 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guài)姤(gǒu)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 漸歸妹豐旅 巽, 兌渙節(jié)兮中孚 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jīng)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