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教授解讀《傷寒論》藥物劑量。中藥藥物劑量應返璞歸真 —仝小林教授解讀《傷寒論》藥物劑量 $ r8 ^2 Y- t( m. A) W6 {* j# F——仝小林教授解讀《傷寒論》藥物劑量□ 馮 磊 中國中醫藥報 《傷寒論》大多數方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張小平統計4500張處方后得出藥味數偏多,平均每張處方15.6味藥,最多一張處方達33味藥,10~20味藥的處方占89.6%,同時處方中藥量亦大,平均單劑藥總重量223g,最重一劑達527g。
從痙攣性斜頸治驗看隨癥施量從痙攣性斜頸治驗看隨癥施量。二診(2006年2月) 服上方藥10服后,斜頸、頸痛、肩痛、腰痛皆減輕一半。按語 痙攣性斜頸屬于中醫“痙證”范疇。筆者的導師仝小林教授早年受到上海柯雪帆教授對經方劑量考證的啟發,堅信經方取效關鍵是藥量開到位。經方本原劑量考證結果說明方藥可以達到這個量,有比現代相對較寬的劑量閾。一病非一劑量閾,一證有一治療窗,同病異治方不同,異病同治量天壤。
仝小林認為,提高療效,弄清楚中藥的劑量與療效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主任委員肖小河分析,從中藥或天然藥物提取的有效成分藥物的有效劑量看,中藥傳統用量往往難以達到有效劑量范圍。仝小林認為,與西藥一樣,中藥同樣也有所謂的"劑量閾"、"治療窗",明確劑量與療效之間的關系,明確最低有效量、最佳劑量、中毒劑量。劑量該大則大,該小則小,但要用足劑量,用到起效劑量,必須以臨床試驗結果作為依據。
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仝小林方藥量效心悟2009.12.30 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仝小林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所以重拳出擊,并不主張盲目增加藥味,更強調用足劑量,用到起效劑量。當然,我們提倡經方大劑量,是針對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癥,特定的階段——急性發作,使用大劑量來扼制病勢、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減,如按原劑量的1/2~1/4遞減,中病即止,隨后改用丸散調理。
腎衰失代償期 18.2 重用大黃治療甘露醇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18.3 重用大黃治療急性腸梗阻 19 土茯苓 19.1 重用土茯苓治療濕疹 19.2 重用土茯苓治療糖尿病皮膚癤腫 19.3 重用土茯苓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 19.4 重用土茯苓治療長期皰疹 20 肉蓯蓉 20.1 重用肉蓯蓉治療長期便秘 20.2 重用肉蓯蓉治療鞭索綜合征后頑固性便秘 21 柴胡 ...... 下篇:古今經驗集萃。
經方誤案啟示錄—旋覆代赭湯重用赭石。代赭石能鎮肝逆,使氣下降,但用至30克則直驅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則無功,故減其劑量則獲效。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生姜比例為1:3:5,代赭石的用量明顯小于其他六味藥。二則旋覆代赭湯證病位在中焦,藥物作用的靶點亦在中焦,應用代赭石也應考慮此藥應在中焦取效,而赭石為重墜之品,如用量過大則會藥過病所,直趨下焦,不能發揮其降脾胃之逆氣以還歸于中焦之效。
"因此,精方,尤其治療急危重癥者,方中藥物劑量一般較大,或某一味主藥劑量較大,或整方劑量較大,病重則藥重。"便于長期服用,而丸、散劑中的藥物劑量一般為湯劑劑量的1/3~1/10,故精方中單味藥的劑量一般大于圍方中單味藥的劑量,甚至遠遠超過圍方中的劑量。另一些病情單純,病邪輕淺之疾病,治療相對簡單,稍予幾味藥足以祛退病邪,故簡而精之精方尤為適宜,藥味過多不僅于治療無益,亦造成藥源浪費。
中藥大劑量、小劑量—藥物溶解飽和度與人體吸收飽和度。「最受歡迎的傳統中醫公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養生社群」蒲輔周先生曾談論到用藥劑量大小問題,其認為一般煮藥鍋具就不大,太多藥也裝不下沒必要用太大劑量。蒲輔周前輩的一味茶葉蘇醒重病老太的胃氣,趙紹琴前輩平正清靈用藥治療高熱昏迷,而朱進忠師傅李翰卿前輩運用每味藥只有0.3~0.6g的真武湯治愈心衰重病老太。推薦2015最HOT中醫公眾號。最大的中醫辟谷愛好者社區。
中藥用量探微 - 中醫臨床交流 - 中醫中藥論壇 中醫論壇|中藥論壇"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藥物的用量上。至于小兒用量,一般10歲以上的兒童用量可接近成人,5~6歲的兒童約為成人量的一半,5歲以下兒童用量通常為成人的四分之一。多數藥物配伍后能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故一般有毒藥物配伍應用時用量常可較單味藥用量大。復方中君藥是治療主病主癥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故用量須重,佐使藥用量宜輕。
揭開“量”“效”關系的不傳之秘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精髓。理、法、方、藥,又是辨證論治的核心內容。以往辨證論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藥上,而對量的研究較少。因此,辨證論治,要在理、法、方、藥之后,必須加一個字“量”,即理、法、方、藥、量。和西藥的量效關系研究相比,方藥量效關系研究,是一個巨大難題。方藥劑量研究的不足,阻礙了中醫藥療效的提高,方藥量效關系研究已成為中醫藥學術的關鍵問題。
傷寒論之藥物用量探討傷寒論之藥物用量探討。在此,對古今部份名醫方劑中的用藥劑量作較粗淺的分析綜合研究,以希能從中可以達到較高療效的真實用藥劑量。正所謂“遵古則駭俗,減輕則失其本意,而必不靈。”余用桂枝湯數年,初用時亂填劑量,桂枝用量3-9g,余藥劑量隨決填寫,未遵仲景用藥之比例,辯證準確,用藥卻無效。桂枝湯的煎服藥法充分說明了用藥有效劑量可以通過服藥方式調節,而不是任意改變方中藥物劑量。
中藥飲片用法以及中草藥用量分別注意事項。因此,在確定劑量時,必須對藥物的性質、不同的劑型、疾病的輕重、配伍的關系,以及病人體質的強弱、年齡等情況作全面考慮,才能處以適當的用量。(一)藥物性質、劑型與用量的關系:此外,劑型的不同,用量也有差別,同樣的藥物,入湯劑筆丸、散劑用量要大;鮮藥用量應比干藥用量大。在方劑組成中,有主藥和輔藥,主藥用量應較大;這就說明藥用量與配伍對治療作用具有密切的關系。
方藥量效關系研究的關鍵問題與思考。即闡釋方藥劑量與病證效應變化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的作用規律,當病、證、方、藥確定后,其方藥的“量”是決定“效”的關鍵因素,并有其最佳的劑量范圍。方藥劑量理論的基本構架應包含如下幾個內容:方藥劑量閾理論、方藥治療窗理論、量的傳遞規律、方藥量效關系的表現形式、方藥的隨證施量原則、證一量一效關系理論、方劑結構與量效關系、方藥用量控制方法與策略以及方藥量效關系的影響因素等。
中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變大法中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變大法 自古以來中醫( 世醫 )的神秘莫過于用藥的神奇,而用藥的獨到莫過于陰陽的轉變,何為陰陽的轉變呢?陰陽轉變凡此種種,陰陽不在藥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陽則陽,人使之陰則陰,至此則藥無有陰陽矣,至此可知為何滋陰寒涼一派,與火神一派,用藥天差地別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輩仿之則不效而多出偏,實未得真傳也。
仝小林教授通過文獻考據與藥物實測考證, 并結合現代藥理及臨床實際, 認為仲景經方1 兩約合今15 g。臨床中以此劑量為基本單位, 還原仲景用量, 常常收效甚佳。本文選取仝教授在臨床實踐中一兩為今3 g, 9g, 15 g 3 個不同劑量主治糖尿病濕熱蘊脾證中的有效案例進行分析, 以此作為探索臨床合理用量的示例,
中藥的用量問題是影響中醫療效的關鍵問題。小林先生抓住了糖尿病的核心病機——中滿內熱,大劑量的使用黃連進行降糖,黃連用量一般為30-120g,療效卓著,降糖迅速,許多人稱其為"仝黃連"。我感覺仝小林先生最有意義的研究還是在中藥的劑量上,證實了經方的實際用量是現代教科書的4-5倍,并把經方的量效關系列為973重大研究項目,作為中醫的上層人才,為中醫界做了一件大好事,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降龍伏虎之用大劑量(仝小林)降龍伏虎之用大劑量(仝小林)用足劑量。未標注劑量為克。抄自仝小林重劑起沉疴 藝高膽大。大家誰有用過重劑量的談談經驗。
仝小林:黃連降糖宜分階段用量。因病制宜用黃連。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仝小林教授發現,臨證中黃連的用量相當考究,并非用量越大,降糖療效越顯著——其用量多少,當因病制宜。患者拿此方甚是不解,特返回詢問仝小林教授:“您素有‘仝黃連’之稱,強調重劑起沉疴,為何方子里黃連只有9克,能治好我的病么?”仝小林教授微笑回答:“證量相應。”吳茱萸配伍黃連,可和胃制酸,調理胃腸,黃連用量一般為3~6克。
維新醫見 | 仝小林:方藥運用體悟藥物總括八維藥綱里肉桂,表麻黃;注:惲鐵樵說附子是“最有用亦最難用之藥”,仝小林教授在四川綿陽桑棗鎮柳壩村,向藥農請教當地附子吃法。半夏尤在涇云:“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半夏炮制后,毒已大減。仝小林教授在臨床大劑量用半夏有兩個適應癥:①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
【維新醫見】仝小林談治病策略· 邪欲出,順病勢而為之,四兩撥千斤;單病單方,合病合嵌。中病即減或中病即止;慢病策略。慢病,就是很難一時治愈,病程較長或終身難愈的疾病,我們把它稱作慢病。慢病用量策略:慢病,起效、顯效時間與病程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仝小林教授稱之為“慢病效閾”。仝小林教授常喜歡看病時給疾病畫像,如病與病之間的時空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治療的階段步驟等。
正確認識仝小林院長的學術觀 十世遺風 先生 文 正確認識仝小林院長的學術觀。按照我的經驗推測仝院長大劑量黃連治愈的是早期糖尿病屬熱毒證的,與其兼用其它清熱藥物,還不如用大劑量黃連藥專力宏,這是仝院長的原話。我的父親說中醫治得好任何疾病,一物克一物,關鍵你要找到那味藥,對病的藥,也許大劑量黃連就是那味藥,但是還是要先追求方證相應,這才是仝院長的真實學術思想。
經方計量換算表 - 中醫學習 - 民間中醫網 -在淘寶和賣家聊, 問小柴胡湯要柴胡八兩, 他放幾克? 答24克, 經方一兩等于現在3克. 問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問: 柴胡一味藥你要半斤? 反嚇我一跳. 原來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藥要放半斤. 現在500克就是一斤嘛.漢代度量衡的轉化——郝萬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傷寒論》中的方劑還要注意它的藥物用量問題,論中用的是漢代的度量衡,和我們現代的不同,所以我們要考證漢代的度量衡。
喬振綱:中藥用量多少有訣竅 當多則多 當少則少 有效則好選自學苑出版社《喬振綱醫案醫論精編》該重則重,該輕則輕,重可用至數十克,輕僅可用至二、三克,切記藥物是要進入人體,要通過胃腸粘膜吸收方能起效,不是倒入塑料筒、玻璃瓶,切忌不顧體質強弱,重劑猛投,斗狠斗勇,更不能為了追逐提成,一味堆砌重劑”喬師處方以精當、輕盈著稱。每遇小兒患者,喬師皆大膽地投以大人藥量,詢其用意。
故麻黃湯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湯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現在的用量差不多。如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過來就是:45g 30g 15g 28g。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當地的藥物用量習慣后,按照《傷寒論》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10g ,那么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
經方藥物劑量及現代臨床運用(全篇)肖小河(教授,302醫院) 療效是中醫藥存續和發展的根本,提高中醫藥療效是振興中醫藥事業的首要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下稱《中國藥典》)飲片用量明顯偏小,據報道,選取某院10762張處方中的50味藥進行統計,臨床實際用量與《中國藥典》規定用量相比,完全符合率僅26%,現今各類飲片實際用量符合《中國藥典》規定的只占11.9%。
魚病用藥應掌握“五看五分” 魚病是養魚的大敵。具體做法上,先將藥物溶解于少量水中,使其均勻溶解后不斷加入池水稀釋,全池潑灑,混餌給藥,將藥物均勻混入餌料中,或制成顆粒餌料投喂。做法上,先取等量藥物和餌料進行等比量混合,混合后再用混合的量取同等餌料作第二次混合,如此多次,直至全部餌料混合完為止,達到藥量均勻分布。內服法要針對各種魚的生活習性,選用有較強粘性的浮性餌料或沉性餌料混拌藥物防治魚病。
我們舉一個例子,舉麻黃湯的例子,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粒,去皮尖,那么3兩,1兩是15克,3兩就是45克,2兩是30克,1兩是15克,70枚杏仁,我們今天拿70枚杏仁去掉皮尖,具體稱一稱,我上次課說過,100枚杏仁稱完了是40克,那么70枚杏仁稱完了是28克,這就是張仲景當時開的麻黃湯,這張方子的藥量,可是這麻黃湯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然后去上末,再煮其他藥,最后呢?
雖然,現在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治愈率并不是很高,復發控制的也不好,我相信我在應用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療效是非常不錯的,故將我個人對銀屑病的論治體會總結如下,供同行參考,提出觀點:1.銀屑病在辨證論治重點上存在偏差銀屑病與中醫古典醫籍中記載的多種"癬"相類似,但有的皮疹描述比較準確,而有些可能相當于現代一些真菌感染、神經性皮炎、經斑鱗屑性皮膚病等,其中以"白疕"描述最為準確。
我在《經方雜談》將經方一兩換算成克例舉了三個劑量段,即大劑量一兩10克,中劑量一兩6-8克,小劑量一兩3克。一、緣起引起我對用量再思考的一個案例:2000年的秋天,我愛人的一親戚拿了一張處方到我的診所配藥,患者是位肺氣腫患者,主訴喘,處方是位不知名的醫生開的,小青龍湯原方,只是藥量比較保守,是按一兩3克折算的,我平時小青龍湯用的也不少,麻黃、桂枝(我用肉桂)的用量起碼15克,多是20克。小劑量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