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每當有重要的角色被砍頭的時候,經常會有一個人騎著馬拿著圣旨飛奔而來,一邊跑一邊高喊“刀下留人”。那么劊子手為什么聽到有人喊就住手不砍了呢?他就不怕耽誤了時辰皇帝歸罪嗎?
其實這跟古代的法律有關。在古代的時候雖然法律不像現在這么健全,但是也不是完全將人命當成兒戲,說砍就砍。其實在很多朝代,皇帝對于官員和百姓的性命還是非常重視的,怕有人就冤枉,因此在宋朝的時候,就制定了一條相關的法律,來減少冤假錯案。
這條律法就是“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就是因為這十三個字,才讓很多已經脖子伸到刀下的人撿回一條命。這十三個字的意思是說,只要是死囚在行刑之前喊冤的,可以暫時不砍頭,有再次就接受審訊的機會。這就跟現在的法院作出判決之后,如果有人不服,可以繼續提出上訴是一樣的。
但是這時候的場景跟電視劇中還是有差距的。在電視劇中,一般都是犯人在被砍頭的這一天,他的親友進宮請求皇帝法外開恩,求得免死的圣旨之后,才急匆匆趕到法場,然后高喊“刀下留人”的。這只是為了劇情需要,哪兒有那么多的巧事,總是在劊子手將刀舉起來要落下來或者是挨著脖子的那一刻正好有人趕到喊出這四個字。這只不過是劇情需要罷了。
其實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犯人如果被判了死罪,在行刑之前,是有權力為自己伸冤的,讓相關部門重新審理。古代砍頭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菜市口,經常會有人觀看,因此假如犯人明明喊出了冤屈,劊子手如果仍然裝作沒有聽見,繼續執行,是違犯律法的,一旦被人告發,那么下次被砍頭的就是劊子手自己了。
所以,當劊子手聽到有喊喊冤,或者是“刀下留人”的時候,就會馬上停下來,不用聽到監斬官的命令之后才住手,就是因為有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這條規定。如果直到這十三個,要是換做是你,你也是不敢將刀看下去的,畢竟是人命關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