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機上各種資訊APP都在不停給我推送一個新聞:12歲少年弒母案件。我并未太過關(guān)注其中的細節(jié),因為其實這件事情本身的始末對我而言已經(jīng)不重要了,畢竟家庭教育太過復(fù)雜,我們不能聽只言片語就妄下結(jié)論。我更恐懼的是這件事情背后的問題。
對孩子而言,母親是給予自己生命的人,從呱呱墜地到滿地亂跑、從牙牙學語到朗朗讀書、從襁褓嬰兒到翩翩少年,母親都是一個無可取代的人。當母親千辛萬苦j將孩子養(yǎng)大成人時,結(jié)果孩子卻舉起了屠刀刺向了母親,我想在那一刻,刺破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刺破的還是現(xiàn)代家庭教育“光鮮亮麗”的外殼。
也許會有人說,12歲的孩子,思想不成熟,一沖動做出了錯事,并不能代表現(xiàn)行家庭教育的失敗。然而不要忘了16年的北大孝子弒母案,當時也是震驚全國。
這起案件的主角吳謝宇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個非常非常孝順的人,不管是生活上亦或是學習上,從來都不需要父母操心。他在學生時期多次獲獎、常年考試第一,被冠以了“宇神”的稱謂。這個在我們眼中積極陽光的“學霸”簡直毫無缺點。他的室友甚至表示“即使我自己殺人,我也不相信他會殺自己的母親。“
吳謝宇在分享自己進入北大的經(jīng)驗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經(jīng)過一些列縝密的策劃,也將屠刀刺向了自己的母親!!!血的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再不去改變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未來悲劇還會發(fā)生。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避免這樣的悲劇發(fā)生?首先家長要知道該去培養(yǎng)孩子什么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與人溝通的能力?表達能力?筆者認為都不是,當然并不是說這些能力不重要,對孩子而言,這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些能力都無助與我們?nèi)ケ苊馊绱吮瘎 9P者認為想要避免悲劇再次發(fā)生,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同理心這一說法,其實簡單理解,就是換位思考。同理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看得出來,同理心是對換位思考的升級,它不僅僅要求我們換位思考,還要以此來處理問題。
那就會有家長擔心,如果孩子凡事都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會不會迷失自我?造成自我意識的缺失。其實這是過度解讀了“同理心”,“同理”的表現(xiàn)在于在衡量了事情的影響后,盡量去接受別人處事的方式方法,然后調(diào)節(jié)一下自我的反應(yīng)。就算因此改變了原先的計劃,但并不代表被別人同化、成為別人,而是理解人與人的不同和尊重他人的意見。
總結(jié)為五句話,可以打印出來貼在家里哦!
1、我是怎么對待他人,他人就會怎么來對待我。
2、理解是相互的,想要別人能夠理解我,我就要首先去理解別人。
3、別人看待自己的角度更客觀一點,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4、我們沒辦法去改正別人,但是可以改正自己。
5、坦誠待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坦誠,才是別人眼中值得信任的人。
1、體會自己的感受:假如自己都沒辦法體會自己的感受,卻想要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基本不可能,因為感受這種事對你來說就是一片空白!因此,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需要讓你的孩子知道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所以,多去問問你的孩子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2、學會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自己難過、傷心、害怕、孤獨、高興、喜悅、失落等等地情緒感受,但是我們不會去表達出來,這樣即會壓抑自己,也會封閉自己,所以,多去問問孩子地情緒,多去傾聽孩子地感受,安靜的傾聽,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鼓勵。
3、接受別人的感受:當孩子學會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就說明孩子做好了跟別人交流感覺的準備,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訓練寶寶多去傾聽,在你跟孩子交流時,可以他先說,你傾聽,然后你說,他傾聽,不要相互打擾,并告訴孩子你真實的想法。
4、用接受被人感受的方式回應(yīng)對方:“我能感受到你的難過,我也很難過,我希望可以和你共同去尋求解決辦法。”長此以往,孩子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潛意識作出合理的回應(yīng)方式,并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體會了他的感覺。
因此,體會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接受他人的感受并嘗試與他們的產(chǎn)生共鳴,這就是同理心的“四步培養(yǎng)法”。
同理心對于個人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一旦具有了同理心,就會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人,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上的。當然,這不是對能力上的信任,這是對人格魅力、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信任。你越是坦誠、善于傾聽、尊重他人,他人也會越真誠并信任你。如此循環(huán)下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所以,同理心不僅僅是為了舒緩你自己的感受,也是為了理解別人并被別人理解。這并不是要你去迎合別人的態(tài)度,“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相互理解并相互尊重,在這良性循環(huán)中,完成自己與他人在能力、關(guān)系上的升華。
現(xiàn)在社會對孩子的成績要求非常高,家長都需要反思一下,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成績上時,對孩子在情商上的培養(yǎng)是否足夠?在社會的高壓下,我們教育的本質(zhì)正在慢慢的變質(zhì),由“成人”慢慢變成了不擇手段的“成才”,這才是一樁又一樁悲劇誕生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本質(zhì)是教會孩子如何成為一個需要別人并被別人需要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自利的小人。
愿這樣的悲劇不再發(fā)生,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我是予醉,一位90后老師兼爸爸,每天分享不一樣地教育經(jīng)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