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天才、神童,這樣的字眼無論何時都會引發(fā)關注,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比別人家的聰明,為此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但教育孩子遠不止讓孩子學習知識那么簡單,今天就來講一個真實案例。故事的主人公曾被評為“史上智商最高的人”,名氣很大,他的父親也很以兒子為傲。但這位神童成年后居然被送進了精神病院,為什么呢?
雖然在西方名氣大,但威廉·詹姆斯·席德斯卻不太為國人熟知。有一種早教方法叫“席德斯式教育法”,在世界各地都很受追捧,這就是席德斯的父親開創(chuàng)出來的。席德斯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移民美國后于1892年結(jié)為夫妻。
夫妻倆智商都很高,席德斯的父親鮑里斯是哈佛大學里走出的幼兒心理學教育專家,曾拿到哈佛4個學位;母親則是波士頓大學的醫(yī)學博士。他們結(jié)婚6年后迎來了愛的結(jié)晶,但鮑里斯一開始就把兒子當成了教育方法的試驗品。
席德斯小小年紀就表現(xiàn)出令人吃驚的天賦,普通孩子1歲前除了吃就是睡,開口也只是一些含混的發(fā)音,但席德斯6個月就能準確說出化學元素單詞!8個月他就能說出“地球的衛(wèi)星是月亮”這樣的話,出生1年半后就能拿著《紐約時報》正常閱讀。
千萬別覺得不可能,席德斯的種種天才表現(xiàn),都是被報道記錄了的。據(jù)了解,席德斯的智商水平在250至260之間,他不僅嬰幼兒期異于常人,童年的進度條也比其他孩子快,2歲自學拉丁文,3歲自學希臘文,8歲時已經(jīng)全面掌握了包括它們在內(nèi)的7種語言。
而且,8歲前席德斯居然還寫了4本書(只有兩本流傳下來),那一年,他通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測試。不過,鮑里斯希望兒子和他一樣讀哈佛,為此第二年又將他送去參加哈佛大學入學測試,結(jié)果席德斯依然輕松通過。
接受采訪時,鮑里斯十分自信地介紹說,兒子小時候其實只一般聰明,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讓他對學習產(chǎn)生了強烈興趣,這才有了種種天才表現(xiàn)。很顯然,鮑里斯把兒子當成了推廣他教育方法的“活招牌”。
11歲那年,席德斯進入哈佛就讀。他精通天文和高數(shù),曾有麻省理工的教授預言,席德斯以后會成為全球知名的數(shù)學家。然而接下來席德斯的發(fā)展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不僅沒按照預言的路線走,還成了一個十分排斥數(shù)學、排斥和別人相處、靠干體力活為生的普通人。
原來,席德斯的父母只顧著教孩子各種知識,卻忽略了兒子的年紀。他不懂怎么和其他孩子玩,也沒有玩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席德斯更像學習機器,他壓根就沒有童年。長大后的席德斯曾經(jīng)留在哈佛教書,可他只懂一個人悶頭研究,不知道怎么和學生們溝通交流。
無奈,席德斯從哈佛辭職了。他和父母疏遠,參加游行被逮捕入獄。父母恨鐵不成鋼,認為兒子的精神出了問題,要送他去精神病院做療養(yǎng)。從23歲起,席德斯就不肯再接觸任何數(shù)學,靠干重活為生,就這樣他還常常因為不會說話而遭欺負。
1944年,備受關注的“神童”席德斯死在了波士頓的公寓里,原因是腦中風。當時的席德斯家徒四壁,屋里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席德斯的起點如此之高,結(jié)局卻如此凄涼,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