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權是義理、成就、改變
再來談到權,權與情緣相同層次的是義理,表示道義上如何,道理上如何。化權就比較硬了。我以生活來講,我們活在一個很多化權的年代,讓大家都不太舒服。譬如,當人家的老婆要怎樣?當人家的老公需要怎樣?雖然沒有講出來,語意與心態都表現出無比壓力。做醫生要怎樣?做老師要怎樣?這個應該,所以我們活在太多應該,就是太多化權。
我研究紫微斗數,讓我賺了很多就是這些。我很了解這些應該,所以一直都在放松我自己,干嘛要活在那么多應該的痛苦里?如果太多應該壓著我們,我們就想著:它不一定呀,不一定應該這樣呀,哪里有這么多沒必要的應該?
二、強調義則太狠,義也大多虛假,只是權充則可
義理的義字,我們講義字,適度就好,不要太多。《菜根譚》上講的:做人要帶三分俠氣,存一點素心。素心就是平常心,它沒有講七分,我覺得菜根譚很好就是它敢于講這些話,不然修身養性的,都叫人完全的素心,軟綿綿,婦人之仁,強調的大多這些。但菜根譚它講的是比較合乎實際的,三分俠氣就夠了。 如果我們沒有帶三分俠氣,這個社會越來越糟糕。這個俠氣也可以解釋為:在我們社會上,做事情的道德勇氣,沒有道德勇氣,大家遇事都逃吧!一談到什么事,唉呀!不要管、不要管,那就完了。如果太強調義氣、俠氣,那會怎么樣,像流氓一樣,你敢跟我大哥看一眼,我弄死你,其實你看我老大哥一眼,我看你三眼,不是三倍要回來,但偏偏要把他殺掉,太有俠氣了,義就變質了。
古人也講,木太強,太強調木,就是仁太過,太過柔了,要怎么辦?要以義斷之,就是金克木,義就代表金。義太過則失之于狠,狠毒,要怎么辦?以禮節之,禮屬火,用克的把它節制下來。
太講究義,很多是虛假的。如此可以理解,義需要權衡后用、權充的時候用,是權宜之策。若用在權威、權勢、權力是不太好的,會太強調,有如太強調義一樣的傷人。
權威、權勢、權力就像我們剛剛所講的,它并不永恒,它一定有傷害性。權是代表一種改變、一種成就。我現在講的成就有如講因果,但我們偏偏講成就大家以為好的,講因果以為壞的,其實成就根本沒有好壞,成就可以有好的成就、有壞的成就。
反正成就是一種改變,從A狀況改變到B狀況,就是毀壞A狀況成就B狀況,這個成就不必是好或壞,它可以好、可以壞。
三、權力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強調權力會忽略能力
我一直認為,權力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如果以祿權來說,我喜歡權祿并用,祿須權來表現,權須祿來表現,因為祿柔權剛,凡事須要剛柔并濟,所以,不管命財官有沒有祿權匯聚,應自動向這樣的準則學習。
祿是樂觀、權是奮斗,要樂觀奮斗,樂觀不能當飯吃,要靠權來展開,兩個一起用;祿是興趣、權是毅力,興趣很容易消失,只靠毅力,人生過得太苦,所以缺一不可。化祿才華、化權是才干。權利就是權祿,因為利是祿,權力只是化權。祿以樂觀來說。
我的觀念都是從命理來,所以我反對修行的人說:人生是苦海,要苦修。為什么不能快樂的修?好奇怪!你為什么要規定我要苦修,難道非苦苦的不能修?我不相信!不要啊!你要高興,因為你修了以后可以成仙成佛,有什么好苦的?修行一高興,就已登上仙佛路了。
由這樣的理論也可以檢討自己,不必定要檢討命盤,看看你少了什么?當然你也可以檢討命盤,因為學了以后命盤你可以論,論了以后你可以用這個論調再加上去,讓人家過得快樂一點,分析命理如果沒有讓人家更進步、更幸福、更快樂,不要也罷,也不要研究,沒有意思。
化權就是一種力量,從A把它推向B,當然它會毀壞A成就B,B或許是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我們需要的,要這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