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失眠;安神助眠湯;肝郁心脾兩虛型;中醫藥療法
失眠類似于中醫“不寐”,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情緒飲食起居越來越失常,失眠癥越來越多。據調查,我國5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17%的人相當嚴重[1],失眠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筆者用自擬中藥安神助眠湯治療肝郁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4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對象均為我院門診病人,辨證為肝郁心脾兩虛型的失眠患者共4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6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40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6個月。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科學》[2]中有關失眠的診斷標準擬定。
1.3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不寐”的診斷標準擬定。所選病例辨證為肝郁心脾兩虛型。癥見心煩不寐,多夢易醒,面色少華,胸脅悶痛,頭暈目眩,心悸健忘,時有憂慮,不欲飲食或食后腹脹,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1.4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中藥安神助眠湯治療。處方:黃芪30g,黨參40g,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5g,茯神20g,白術10g,丹參15g,遠志10,酸棗仁10,夜交藤30,龍骨30(先煎),牡蠣30(先煎),炙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1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治愈:睡眠恢復正常,伴隨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后不再復發;有效:睡眠明顯改善,每晚能連續睡眠5小時以上,且伴隨癥狀改善,但停止治療后出現輕度復發,再治療即可控制癥狀者;無效:失眠癥狀無改善者。
2.2 治療結果 本組42例中,臨床治愈12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86%。
3 典型病例
李某,男,47歲,政府干部。3年前反復出現失眠,間斷自行服用安定治療,后失眠癥狀加重,伴心煩易怒,胸脅悶痛,善嘆息,每于工作勞累后更甚,漸至出現頭暈目眩,心悸健忘,精神抑郁,不欲飲食或食后腹脹,曾多方求治,經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因害怕西藥的副作用轉而尋求中醫診治。診時癥見心煩不寐,多夢易醒,面色少華,胸脅悶痛,頭暈目眩,心悸健忘,時有憂慮,不欲飲食或食后腹脹,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辨證為肝郁心脾兩虛型,用自擬中藥安神助眠湯治療2個療程后,睡眠恢復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面色紅潤,精神可佳。后以逍遙丸與歸脾丸調理2月余,失眠未見復發,甚為感謝!
4 討論
失眠是一種在心理因素影響下出現的,以較長時間睡眠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稱之為“不寐”,多為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勞逸失調、久病體虛等因素引起的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而發病。病變主要在心,涉及肝膽脾胃腎,病性有虛有實,筆者認為失眠癥起初以實證多見,多服用鎮靜催眠西藥為主,隨著病程的延長,越來越懼怕西藥的副作用,越來越表現為精神情緒的失常,以至于出現焦慮抑郁癥,轉而尋求中醫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此時患者多憂思過度,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勞神傷脾而致脾氣虛損,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足,心失所養,導致神不守舍,正如《類證治裁·不寐論治》所云“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 辨證為肝郁心脾兩虛證,法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用自擬中藥安神助眠湯治療。本方由逍遙散合歸脾湯加減化裁而來,方中柴胡、當歸、白芍疏肝解郁,養血柔肝;黃芪、黨參、白術、炙、甘溫健脾益氣;遠志、酸棗仁、茯神、丹參具有養心通絡除煩安神之效;夜交藤、龍骨、牡蠣加強重鎮安神?,F代藥理學也研究證實方中柴胡、當歸、白芍、甘草、遠志、酸棗仁、茯神、丹參、夜交藤等藥物所含化學成分均有一定的安神鎮靜催眠的作用。因此,諸藥合用,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緩解患者的焦慮憂郁,療效滿意,樂于為患者接受。
參考文獻
[1]梁勇才.失眠防治實效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5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8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8820
(責任編輯:shuren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