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啟成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蚩尤是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因為他曾經是赫赫有名的黃帝的可怕的對手。聰明而善戰的黃帝幾乎慘敗在他的手中,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始終戰不了上風,直到關鍵性的涿鹿大戰,黃帝才打敗了并殺死了蚩尤,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從此,黃帝的地位不斷地上升,成為正義、智慧與力量的化身,在人間他是威臨四方的中央之帝,在天上他是統管萬神的“玉皇”。而與之相反,蚩尤則由“古天子”降為“戰神”、“兵主”,甚至于成為撤旦式的惡魔。
對于蚩尤,不少著名的史學家與神話學家曾對他作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并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為我們進一步研究蚩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他們僅僅是根據漢文獻記載的資料加以研究的,而這些文獻資料又大都明顯地受到了以黃帝為中心的中國古史系統的影響,因而研究的結論難免失之于偏頗,往往以成敗論英雄,褒貶不當之處時有所見。近幾年來。隨著苗學研究的蓬勃興起,諸如《苗族簡史》、《蚩尤的傳說》、苗族研究論叢》等著作相繼出版,為蚩尤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與新的角度,而其中尤以《蚩尤的傳說》最有價值。《傳說》是蚩尤的后裔——苗族人民對其先祖蚩尤與黃帝作戰經過的記述與回憶。這些經過幾千年口耳相傳的記錄,雖然其史料價值不是很高,但畢竟是漢文獻資料的一個重要補充,對進一步研究蚩尤的神話傳說,很有啟發意義。
本文擬通過對漢、苗蚩尤神話傳說異同的比較,對下列問題作一些新的探索與評價。
一 蚩尤確為苗族的先祖
在漢文獻資料中,最早明確地把蚩尤與苗民聯系起來的是《尚書.呂刑》:
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法。殺戮無辜,愛始為淫劓、(耳刂)、楊、黥。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指黃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呂刑》又作“甫刑”,該文作于西周的周穆王時期已有定論。該文認為蚩尤始作禍亂并濫施 “五虐之刑”,因而蚩尤及其苗民被黃帝所誅滅。值得注意的是“若古有訓”的提法,這說明該傳聞當來自更古的年代。又《史記.殷本紀》引《湯誥》曰:“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與,有狀。”《索隱》曰:“謂蚩尤作亂,上天乃不佑之,是為弗與。有狀,言其罪大而有所形狀,故黃帝滅之,”由此可見,《呂刑》的古訓,當來自《湯誥》。湯是商王朝的開國君主,處于夏末商初之際,可見遠在公元前16世紀,商王湯業已確認苗民的首領人物蚩尤是古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苗放簡史》說:“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很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九黎’,以蚩尤為其首領。”“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
根據漢文獻資料的記載,結合苗族有關蚩尤的大量的民間傳說來看,確認蚩尤為苗族顯赫的先祖,當是無可置疑的。
二蚩尤的族別淵源
蚩尤的族別淵源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值得加以認真的探討。據漢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應當是姜姓神農氏炎帝的后裔。《路史后記.蚩尤傳》說:“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后也。”《初學記》引《歸藏.啟噬》曰:“蚩尤出自羊水,八跋八趾。”“羊水”即“姜水”,這與《國語.晉語》所說的“炎帝以姜水成”相印證,其意自明。又《后漢書.西關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這是說西羌族原本出自三苗,是姜姓的一個別支。又據《苗族古歌》云,苗族史詩的第一人為“姜央”,更可證蚩尤為姜姓的后裔,與神農氏炎帝有密切的關系。這是其一。
其二,從圖騰標志來看,牛是農耕部落的標志。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氏炎帝為農業的創始者,神農氏的特征是“人身牛首”。而“田耕女織”[1]的蚩尤部族也以牛為圖騰標志。任(日方)《述異記》說:“(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耳鬃如劍戟,頭有角。”又說:“蚩尤兵頭有角,與軒轅(黃帝)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中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存也。”苗族流傳的《蚩尤神話》也說:“蚩尤頭戴牛角帽”,“牛頭上的利劍將龍兵將開腸破肚,人倒腸流。”“九帥(指蚩尤手下的九個軍事首領)銅寶劍砍落在水中后,仍以牛頭上的牛角帽與二龍公和雷老五奮戰。”[2]這與《述異記》的記載是一致的,并可互相發明。而更重要的是,貴州西部的苗族,至今仍保留有幼兒戴牛角帽的習俗。此外,“蚩尤”的“尤”字,魚鼎七銘的銘文寫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劍的象形。漢文獻資料、苗族的傳說與習俗,以及“尤”字銘文的象形意義,這四者的合一,足以證明“牛”是蚩尤部族的圖騰標志,蚩尤是“人身牛首”的神農氏的后裔。又根據民俗學的常識,祭祀先祖禁用圖騰之物,這一點,在《述異記》中也有確證,其卷上云:“太原村落間,祭蚩尤不用牛頭。”這與漢族的以牛、豬、羊三牲祭祀祖先與神明判然有別。
其三,再從醫藥與地點等方面來考察蚩尤與神農氏的關系。眾所周知,神農氏炎帝又是醫藥之祖。而這一點,在苗族的《蚩尤神話》中也有反映。該文說蚩尤曾在“豈茫豈冒”(苗語,意謂崇山峻嶺)向一位名叫“老生翁”的人拜師學藝,因而蚩尤“掌握了一百二十種藥,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神醫。”
此外,苗族傳說《蚩尤傳神藥》則是專門敘述這一方面內容的。又據歐志安的《論湘西苗族醫藥》一文說,苗族醫藥理論之一為“姜雄之說”。由此可知,蚩尤拜師學藝的那位“老生翁”,乃是姜姓神農氏的別稱。蚩尤精通醫藥這一點,在漢文獻資料中沒有反映出來。這個相異點,不僅證明了苗族關于蚩尤的傳說有其自己獨特的來源,而且也進一步證明了蚩尤是姜姓神農氏的后裔。再就地點而言,據漢文獻資料的記載,蚩尤與神農氏都曾活動在山西太原一帶。上文已提及過,“太原村落間,祭蚩尤不用牛頭。”《述異記》卷下云:“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山西太原,這個相同的活動地點,也是蚩尤與神農氏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又據《蚩尤神話》說,蚩尤與他的死對頭雷老五(實指黃帝,下詳),曾先后向老生翁學藝,學得一身好本領,老生翁送給蚩尤的是一把銅寶劍,給雷老五的一把銅斧。銅斧者,神斧也。這與“神釜(通斧)岡”的名稱又何其相合,而據張衡《西京賦》“蚩尤秉鉞”的記載,鉞,大斧也。那把神斧是蚩尤的。可是據《中國文化史研究匯刊》卷二劉(銘)恕《武梁氏石室所見黃帝蚩尤戰圖考》說,蚩尤“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劍。”可證蚩尤得銅劍的說法是更有依據的。
但蚩尤的族另淵源并不限于神農氏炎帝,蚩尤與北方之神玄武,北方之帝顓頊也有密切的淵源。顓頊本是雄居北方著名的部族首領,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他是黃帝的子孫,號稱高陽氏,但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對此早有懷疑,他認為這是春秋時代的大一統思想,把不同族別的首領人物,都融合成一個系統了,這個見解是正確的。據《史記.秦本紀》云:“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又據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秦本是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到周宣王時,秦仲為周王朝的大夫,至周平王東遷,因秦襄公護駕有功,才列入諸夏之國,可見秦本非華夏文化的系統。楚王自稱蠻夷,也與華夏文化判然有別,苗族傳說《蚩尤傳神藥》說[3],蚩尤之世,天庭之神為“祝氏阿融”。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禮號謚記》與《會文嘉》均載祝融為顓頊之后。可證顓頊在蚩尤之前。
蚩尤的族別淵源與顓頊有密切的關系,可從下列四個方面得到證明:
其一,顓頊與歡頭,苗民的血緣關系。《山海經.大荒北經》:“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風俗通義》也說:“顓頊有子曰黎,為苗之民。”據苗學專家的研究,歡頭與苗民乃是苗族的不同分支,苗族至今仍有歡姓。又苗民黎姓,《山海經》早已記載,東漢著名學者鄭玄等均認為蚩尤是九黎之君,《苗族簡史》也確認蚩尤為“九黎”的首領。由此可證蚩尤與顓頊族確有密切的血緣關系。
其二,從蚩尤明曉天時,驗證蚩尤與顓頊的繼承關系。《管子.五行》:“蚩尤明午天道,故使當時”。苗族《蚩尤神話》也說蚩尤“懂天知地,明曉陰陽。”我國自古就以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來確定天時,東方七宿為青龍,南方七宿不朱鳥,西方七宿為白虎,北方七宿為玄武。據近年考古發掘,在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中,已有二十八宿、三環圖,蓋于宇宙論等較為完整的天文體系,并有用蚌殼堆塑的龍、龍圖案。這是6500年前的實物。據《史記.五帝本紀》云,帝顓頊已懂得“載時以象天。”《集解》引皇甫謐曰:“(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都是濮陽,這該不是偶然的巧合吧。又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黎。帝令黎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風俗通義》:“顓頊有子曰黎,為苗之民。”據楊漢先《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古史的傳說》一文的記載,蚩尤是苗族的第七代領導人物,苗族第三代是高杜覺地奧與連地吾在少,這一時期“領導人的功績”,是“發明四季、年、月、日的分法,四處游歷觀察天時,”高杜覺地奧與連地吾在少,雖然未必就是顓頊的后裔黎與噎,但蚩尤及其先祖的明曉天時,必然與顓頊有關,則是可以肯定的。
其三,蚩尤、顓頊都是北方玄武之神的后裔。北方玄武之神,又稱玄冥。玄武古人或理解為黑色龜,或理解為黑蛇,但更多的學者理解為黑龜、黑蛇相交的合體。從北方七宿星象龜、蛇連接的象形來看,參證以漢石刻中龜、蛇相交的圖形,后者的理解是正確的。據《述異記》載:“漢武帝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龜足蛇首。”正是龜、蛇相交玄武的形象。《山海經》說:“雨師妾,其為人黑,兩手各持一蛇。”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與黃帝大戰時,“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太平御覽》卷九引《史記》曰:“蚩尤氏能征風召雨。”而苗族的《蚩尤神話》也說,蚩尤能“呼風喚雨”。蚩尤這種呼風喚雨的本領是從何而來的呢?顯然來自玄武圖騰的神力。同一個蚩尤,具有兩種不同的圖騰,這是否有依據呢?是有依據的,因為根據國外現代民俗學家的考察,諸如澳大利亞等的土著部族,都普遍地存在有主圖騰與副圖騰共存的現象。如果說“牛”是蚩尤族的主圖騰,那么“玄武”便是蚩尤族的副圖騰。說蚩尤與玄武神之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尚有另一個佐證。那就是蚩尤具有北方玄武神的“黑”的特征。苗族《蚩尤傳說》一文,明確指出蚩尤出世時的特征是“額頭有兩個包,黑毛披肩蓋眉。”楊漢先的《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古史》一文也說,蚩尤的內兄開曰元老所帶領的“常勝軍(苗語意為黑兵)。”至今苗族尚有青(黑)苗、白苗、花苗等區分。可見,蚩尤與北方的青苗有密切的血緣關系。據王嘉《拾遺記》載,高陽氏顓頊本是“黑龍”與“北辰”的后裔。可證蚩尤、顓頊都與北方之神玄武在族別方面有密切的淵源。
就苗族的《傳說蚩尤》來看,蚩尤的妻子乃是WY大海中的龍女,龍女之兄名叫“風郎”,分明是“風伯”的別稱,至于那位龍女自然是“雨師妾”了。“風郎”即開曰元老,他所帶領是“黑兵”,由此推斷,蚩尤的岳父老龍公,自然是“黑龍了”。
神話傳說乃是歷史的曲折反映。由上述各種材料來看,大致可得出如下的結論。蚩尤族應是姜姓神農氏部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個分支的前四代領導人物與顓頊部族的一個分支以婚姻的形式結成了聯盟,沿續到蚩尤這一時期,便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蚩尤部族的父族為牛圖騰,其母族不龜蛇圖騰,因而蚩尤部族乃有雙重的圖騰標志。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根據威寧縣苗族傳說的資料來看,他們的第一代領導人物原居住在今青海積石山一帶,而他們更早的祖先則是“由日沒方向移到此地的”。此外,《傳說蚩尤》說:“從前,苗家是住在天寒地凍地方,由那里遷到黃河”。因而苗族的淵源有西域說與西伯利亞說兩種。通過對蚩尤族別淵源的分析,應該說這兩種說法都是有依據的。
[1] 見《蚩尤的傳說》第92頁。
[2] 見《蚩尤的傳說》第50頁。
[3] 《蚩尤傳神藥》,收錄于《蚩尤的傳說》。
三、蚩尤與黃帝戰爭的性質
據漢文獻資料的記載,對蚩、黃之戰的性質,大體而言有兩種態度。《湯誥》與《呂刑》對蚩尤持否定的態度。此后以儒家為主的文獻資料,便是這種態度的沿續與發展。其中有的指責蚩尤是因為到處擴張、用兵不止而導致自身的滅亡。《逸周書.史記篇》說:“武不止者亡。昔阪泉(蚩尤)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獨(涿,鹿,諸候叛之,阪泉以亡。”《太平御覽》引《龍魚河圖》曰:“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最后終于被黃帝所“制伏”。有的則認為蚩尤的滅亡是背叛父的結果。《大戴禮.三廟記》曰:“蚩尤……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其身。”諸先生補《史記建元以來諸侯年喪》載田千秋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黃帝渡江。”這樣蚩尤就成為叛上作亂、殘殺無辜、倚杖武力,兼并天下,背親叛父,倒施逆行的罪魁禍首。但與之相反,道家、法家對黃帝則頗有微辭。《莊子.盜跖篇》:“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商君書》說得更明確:“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既歿,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但就漢文獻資料記載的主體傾向來看,重點是貶毀蚩尤。這已深刻地影響到對“蚩”字的字義解釋。《方言》:“蚩,悖也。”《廣雅.釋詁》:“蚩,亂也。”至于道家,法家一些著作對黃帝的指責,雖然為數很少,但卻很重要,因為這些評價畢竟從一個側面透露了復雜的歷史情況,黃帝也并非是仁義道德的典范。
在苗族流傳的蚩尤傳說中,對蚩尤與黃帝的評價大體而言也有兩種態度。就主體方面而言,苗族后裔認為他們的先祖蚩尤,是一位文武雙全、藝高膽大,嫉惡如仇、仁慈信義的部族首領。蚩尤遵奉其父的教導:“帶領苗家男耕女織,造精良武器,防止異族來犯,保衛苗家過太平日子。”[1]因而黃帝與蚩尤之戰,是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正義在于蚩尤的一方,苗族的蚩尤傳說,把黃帝說得很壞。苗族《蚩尤神話》中,把黃帝化成了“雷老五”,認為雷老五是導致蚩尤被殺的主要原因。該文寫雷老五先、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了老生翁的好感,學得了本領,哄得了神斧,然后與蚩尤結成兄弟,利用蚩尤的仁慈之心,叫蚩尤到地府為自己的親人治病,借此機會以謀取蚩尤美貌的妻子與蚩尤七位似花如玉的女兒,結果搞得蚩尤妻死女亡。最后雷老五又取合黃龍公,赤龍公,以強斯弱,以眾暴寡,殺死了蚩尤。因此在苗家的傳說中,雷老五(實指黃帝)是一個奸詐狡猾、妒忌賢能,背信棄義、心腸歹毒,好色而不擇手段的惡棍。為什么說雷老五就是黃帝的華身呢?因為黃帝本是雷神,茲舉五證如下:
1、《河圖稽命征》:“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于青邱。”
2、《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云:“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于壽丘。”
3、《河圖帝紀圖》:“黃帝以雷精起。”
4、《春秋合誠圖》:“軒轅,主雷雨之神也。”
5、《大象列星圖》:“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
由上可證,苗族《蚩尤神話》中的雷老五就是指黃帝。苗族后裔對黃帝的指責也并不亞于漢文獻資料對蚩尤的指責。
但苗族的傳說,對蚩尤也是一片歌頌贊揚之聲。苗族的《傳說蚩尤》就說蚩尤因“驕傲之故”,聽不進忠告,“狐意行事”,“一意追擊”敵人,最后中了敵人圈套,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此外,尚有《三神助蚩尤成家》一文,認為不是雷老五奪取蚩尤的妻女,而是蚩尤在牛神、豬神、門神的幫助下,在天庭“挑逗五雷的第七個老婆”,最后終于結親成家。該文雖是以嘲笑戲謔的口吻描寫雷五“丟了夫人又折兵”的,但也透露了這樣的一個消息,在蚩尤與黃帝的矛盾沖突之中,有些事端也是由蚩尤一方引起的。蚩尤竊妻的事,并不是毫無史實依據的游戲之筆,因為在《苗族遷徙歌》中曾有這樣的詩句:“格未施展美人計,將兩女嫁給苗家為誘餌。”格未,苗語,指掌據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的首腦人物,可譯作國王、皇帝(黃帝)。蚩尤竊妻的傳說,很可能就是這一史實的曲折演化。
蚩尤與黃帝之戰,是在神農氏炎帝衰退或死亡的背景下發生的。蚩尤是神農氏炎帝的后裔,是炎帝部族的一個重要分支的首領。而炎帝與黃帝的關系,據《國語.晉語》說:“昔少典氏取子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類,故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二帝用師以相濟(通‘擠’,指導相排擠),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種)。”韋昭注:“神農三皇也,在黃帝前,黃帝滅炎帝,滅其子孫耳,明非神農可知也。”按:韋昭注是。從民俗學觀點來看,黃帝族與炎帝族本是少典氏部族的兩個分支,一支屬于姜姓,一支屬于姬姓,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圖騰標志也不同。少典氏部族衰落后,神農氏部族蓬勃興起,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所以后世譽為“至德之世”。神農氏炎帝沒落之后,在部族首領的繼承權問題上出現了一些爭吵與麻煩,最后蚩尤族占了上風,沿襲了部族首領的稱號,故應劭稱蚩尤為“古天子”[2]。
根據漢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蚩尤部族的足跡遍及山西太原、河北與山東一帶,最后筑城定居河北涿鹿時,據《蚩尤神話》的說法,蚩尤擁用“九帥”、“七十二將”與“八十一寨”,前有銅制的“精良武器”,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時代,這當然是一支“威震天下”的隊伍了。但蚩尤為什么能由“阿吾十八寨發展成了八十一寨”呢[3]?在部落紛爭的歲月里,這樣迅速的發展,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人口增殖的結果。因為據《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古史傳說》所載,蚩尤上一代苗族首領統治的時期,才有“十二個大村”。兩個時期,由十二寨發展到十八寨是正常的。而在蚩尤的領導時期,由十八寨發展到八十一寨,則必然含有軍事兼并的因素。《管子.地數》的記載證實了這一點該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銅)從之,蚩尤受而之以為劍鎧矛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十二。”按此相推,蚩尤部族當發跡于山西太原,發展壯大于齊地(今山東北部),振威稱雄于河北涿鹿。由此可證,蚩尤部族在發展壯大一稱雄定居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與其它部落發生過多次流血的斗爭,否則蚩尤也不會有“戰神”、“兵神”、“兵主”的稱號。
另一方面,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也并非是后世所稱譽的“仁義之師”,《商君書》說黃帝“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倒是比較符合實情的。
柳宗元《封建論》說:“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之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這個結論是比較客觀的。蚩尤與黃帝之戰,實際上就是兩個勢力強大的“眾群之長”的權力和利益的爭奪。黃帝是戰爭的勝利者,但并非是仁義的化身;蚩尤是戰爭的失敗者,但也不是罪魁禍首。
四、戰爭的經過與蚩尤失敗的原因
蚩、黃之戰,據《山海經》的記載,過程并不復雜,只是經過兩個回合的斗爭,蚩尤就被殺死了。其《大荒北經》曰:“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于冀州之野,應尤畜水,蚩尤請風伯、雨順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有的傳說,認為蚩、黃之戰是經過三次激烈的斗爭,黃帝才取得勝利的。王充《論衡.率性篇》:“黃帝與炎帝(實指蚩尤)爭為天子,教熊羆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三戰得志,炎帝敗績。”《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曰:“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于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應指蚩尤)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征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友殺之于兇黎之丘。”[4]
也有傳說,認為蚩、黃之戰經歷了九次的戰斗,黃帝才取得最后的勝利,《太平御覽》引《黃帝元女戰法》云:“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曰:“蚩尤銅兵喋石,飛空走險,以馗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遂殺之。”
苗族關于蚩、黃之戰的傳說,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傳說蚩尤》認為蚩尤是在一次性的戰斗中被殺的。《苗族遷徙歌》認為是經過兩次激烈的戰斗被殺的。而《蚩尤神話》認為是蚩尤戰勝三次,在第四次大戰中被殺的。對戰爭的時間及大戰的經過說得比較平實的。是楊漢先的《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史傳說》,該文說:“初時敵人攻不下,雙方相持共七年之久。”“敵人名老教福自老(譯音)、開元福自老(譯音)、山島覺地福(譯音)。此三敵人來自福地(即漢地),菜色米夫地,向苗族居地太平原進攻。戰爭展開在圖南玉末河邊的公牛關(譯音),敵人乘七十只獨木舟及七十對大析船渡江而來,作了七層的包圍。這時開曰元老三人抬頭向天厲聲呼風喚雨,頓時朵朵黑云降下,敵人惶恐而逃。敵人逃反又去準備火炮,不久又反攻來。火炮(張按:當指雷火)打來落到開曰元老三人的隊伍中,炸翻人馬很多,開曰元老三人戰不勝敵人,便帶領人民逃走,此后乃無棲身之地。”
“威震天下”的蚩尤部族為什么經過多年的相持戰而終于失敗呢?分析起來大約有如下幾點原因:
其一,黃帝善于利用神農氏炎帝沒落時姜姓的內部矛盾,依靠部落聯盟的強大力量來戰勝蚩尤部族。毛星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一書的《前言》中說道:“那時黃帝族,炎帝族和居住東方的夷族結為聯盟,由一百個氏族組成,號為百姓,以對抗黎族和苗族。”雖然部份內容欠精確,但總體精神是正確的,但為什么黃帝能組合成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呢?顧頡剛《古史辨》第七冊中冊說:“秉姓殆內亂而為姬姓所乘與?”這個猜測是正確的。由于姜姓的內亂,雖然蚩尤最后占了上風,但炎帝族的一些其它分支,出于對蚩尤的不滿,便加入了黃帝的聯盟軍。同樣,以齊地為根據地的東方夷族,也因為蚩尤在齊地的多次兼并部落,而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最后參加了黃帝的同盟軍。這些情況在苗族的《蚩尤神話》中也有線索可找,據該文說,首先是赤龍公(當為炎帝族)的夫人垂耳妖婆洗劫了“阿吾十八寨”,才揭開了蚩尤“打龍”戰爭的序幕。其后垂耳妖婆被殺,其兄——黃河下游的黃龍公(當指東夷)為妹復仇,才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最后是由雷老五(黃帝)出面,聯合赤龍公共同攻打蚩尤,終于導致蚩尤的失敗。
其二,黃帝在軍事上的足智多謀。這一點不僅漢文獻資料的較多的記載,就是苗族的傳說也有類似的說法,試看下列例證:
1、《貴州省威寧縣苗族古史傳說》載:“在污水河作戰一次,敵人以草兵乘船攻擊開曰元老,經三日三夜草兵不動,始知敵人偽進攻。”
2、《苗族遷徙歌》:“格未(黃帝)施展美人計,將兩女嫁給苗家為誘餌。”
3、《太平御覽》引《志林》曰:“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令風后法斗(指北斗星)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4、《太平御覽》引《黃帝元女戰法》曰:“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于太山,……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起,婦人曰:‘吾元女也,子欲何為?’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
5、《孫子.行軍篇》:“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諸葛亮曰:“山陸之戰,不升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此兵之利也。”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于風后,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黃帝清通兵法,現已初步得到文物和證明,據1990年7月16日《光明日報》編輯的《文摘》的報導,題為《河南發現〈風后八陣兵法圖〉》,原文如下:“河南省密縣最近發現我國最早的《風后八陣兵法圖》,它把我國史載八陣兵法的歷史推前了兩千五百年。此圖發現于河南密縣劉寨云崖宮(即軒轅黃帝宮)。史載軒轅黃帝九敗于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宮闕,煉七年,并與大將風后演創八陣兵法,后在涿鹿一戰擊殺蚩尤。該圖共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余八幅名為:一陣勢、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天垂陣、虎翼陣、島翔陣、龍蟠陣。”
其三,據苗族《傳說蚩尤》一文的記敘,認為蚩尤的失敗是由于中了敵方的誘兵之計,其父老苗公曾“要蚩尤停止追擊。理莊稼,積糧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但“蚩尤聽不進老苗公的話,而是一意追擊。”其妻龍女,內兄風郎的忠告,他也一概不聽。因而傳說者稱蚩尤為“驕將”。此事詳見該文第五節:“蚩尤失策,苗家遷出故地”(小標題)。這是苗族后裔對自己先祖戰爭失敗的經驗總結,應該是可信的。
結言:本文只是試圖通過對漢苗蚩尤神話傳說的分析比較,對蚩尤與蚩、黃之戰作一番新的探索,并力圖結合新的文物、考古的發現加以論證,但只是一得之見,并非定論,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1] 見《蚩尤的傳說》第92頁。
[2] 見《漢書》就助注:“蚩尤亦古天子,好五兵。”
[3] 見《蚩尤的傳說》第21頁。
[4] 《帝王世紀》把神農氏與蚩尤的年代混在一起了。這一類錯誤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辨》中早已指出,蔣觀云的《中國人種考》也早已指明,本文所引《國語.晉語》韋昭注,最早指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