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矗立在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的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的基礎上,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捐資建成。
黃帝打敗蚩尤后,諸侯都不得不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咱們的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關于勝利者的記載可謂汗牛充棟,不用再多說了吧!
那么,我現在最關心的是,失敗者去了哪里呢?
從影影綽綽的歷史記述中可以看到,蚩尤失敗后,他的部下九黎族被黃帝作了一次大范圍的整編,大致被分為善、惡兩類。“善類”被遷移到鄒魯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南部,這是比較富庶的地區,作為對他們的獎勵吧,后來成為孔子、孟子的家鄉;“惡類”被流放到北方苦寒之地,自然是一種懲罰了!據說就成為了后來漢代時期的的匈奴,匈奴后來又被漢武帝打敗,逃到更西北的方向去了,有人考證出匈奴就是現在東歐的匈牙利;最近,一部名為《蚩尤天皇》的韓國歷史小說,將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為韓國祖先,并且得到韓國人的普遍認同,如此等等;此外,還有不愿意屈服的一群,就躲避到西南大山深處,成為“三苗”、“南夷”,山旮旯里,易守難攻,黃帝也暫時奈何他們不得,只好任其生存。
不管“善類”、“惡類”,還是不屈的一群,都記住了自己是九黎之后,是“黎民”。我們后來習稱“黎民百姓”,應該與此有關。
三苗、南夷,是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原居地為今貴州西部、北部、云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這就是后來的夜郎古國。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系。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
九黎部落聯盟中大多族民在戰敗后歸順黃帝軒轅,他們的后代和與玄囂、昌意的后代一樣,也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蚩尤另外一個妻子沾衣,其后代在親少昊的帶領下,與九黎部落中一些不屈不撓的族民一起,沒有歸順軒轅,"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如同刑天一般寧死不屈,紛紛向南流徙,繼續與軒轅對峙,并世世代代繁衍下去,這些族民后來被稱為苗族……
在蚩尤的獵獵戰旗下,這么不屈的一群,他們崇尚勇猛奮斗,又保持著失敗者后裔的傲岸,背負著祭祀先祖的使命,不惜與當權者征戰。歷史上那個與堯的隊伍戰斗在丹江的“三苗”部落,就自稱是蚩尤的“九黎之后”,這正是苗族的祖先。南逃匈奴與落腳湖南的三苗有沒有會合?不知道,但大體可以判斷,就在漢代,三苗的一部分人,進入了貴州、四川一帶。
三苗打不過堯,曾經被堯收編,卻又時時反抗,堯就把他們流放到現在敦煌的三危山,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的“遷三苗于三危”。三苗的首領驩兜,則被流放到崇山,即今天湖南大庸市的西南,已屬武陵山區。
后來,禹又與三苗打了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仗,三苗大敗,從此不見于史冊。
歷史學家章太炎、呂思勉先生曾經認為,古代的三苗未必是現在的苗族。
他們可能是因為沒有找見足夠的文字記錄吧。但是,對于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這種記錄,不是尾實太難了么。
章太炎不認為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嗎?他的弟子魯迅先生明確地談到蚩尤的后代是苗族,他不會隨便反對曾經做過老師的章太炎吧?
有學者認為,屈原所寫的《國殤》,就是在描寫祭祀無頭的戰神蚩尤,不無道理,應該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自稱是蚩尤的“九黎之后”,應該正是苗族的祖先。這在野史中有許多證據。
史料記載,九黎部落是上古時期中國東南部強大的部落聯盟。九黎者,形容其參加聯盟者之多,九黎部落的首領叫蚩尤,即苗族的始祖。“蒙正”苗族有一個傳說:古時候蚩尤生了9個兒子,他的9個兒子每人又生了9個,9×9就有了81個兄弟,蚩尤就成了81寨的大首領。后來蚩尤部落被黃龍公和赤龍公聯合打敗了,只好放棄中原地區向著太陽落山的“鬼方”遷徙。
據有關專家考證,苗族大遷徙中穿江過河的歷史,在貴州各個支系的苗族服飾上都有反映。但在服飾上反映出蚩尤部落的蹤跡,卻唯有蒙正苗族一支。
近來,這個被遺忘的神秘部落正逐漸被世人所了解,已經引起了文化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隨著對革利苗族歷史和文化的研究,人們將會破譯夜郎竹王國這個千古之謎。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從來不認為所謂正史就一定聯貫了我們的全部歷史。在許多地方,我更愿意相信傳說和野史。
美麗的苗族姐妹能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是被妖魔化的戰敗者蚩尤的后代,無疑是對“正史”的一大挑戰,也使我們大開眼界:正史不正,野史不野!
貴州,古夜郎之地。夜郎崇拜竹,“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月逐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剖竹視之,得一男,歸養之。及長有武藝,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后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在采訪中發現,苗族人普遍執著地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蚩尤。這難道是牽強附會嗎?
“正規的史書里可沒有記載蚩尤后裔向這里遷徙的確切史實,你們能提供一點證據嗎?”
“有啊”,苗族姑娘如雪說:“我們這里有一部傳唱的苗族史詩叫《楓樹歌》,說我們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是從楓樹中生出來的。我們這里世世代代崇拜楓樹,不準隨便伐。你知道楓樹就是當年銬鎖蚩尤的桎梏嗎?”
她的朗朗話語,說得很輕,卻如同銀鈴,叮當鏗鏘;落進漆黑的夜里,似乎正在消失,卻久久回響在我的耳邊......
《苗族史詩》中《楓木歌》是整個史詩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來源、人類始祖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其主要情節如下:遠古楓樹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個蛋。這十二個蛋中又生出了人類始祖姜央、龍、虎、雷公等等。這里存在著楓樹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存在著卵生神話的觀念。
如雪還告訴我:“《苗族古歌》最后一部即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東方海邊為追求美好生活而經過三條大河西遷到貴州的事,充滿神話色彩,當時女性在生活中還起重要作用,可能時代比較古老。有的古歌說苗族老家在渾水河一帶,這渾水河,苗語為ed fangx eb niel。意為黃水渾水,實際就是黃河。西部方言區苗族(云貴川毗臨地區)把黃河的花紋繡在花衣上,表示不論遷徙到哪里,都不忘老家黃河。我們湘西的苗族婦女繡的花邊花帶駿馬飛渡圖象,叫'埋遼里清',其意亦為渾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騎馬在黃河岸邊奔馳。《跋山涉水歌》所唱的三條大河,一條河'河水黃央央',即為黃河;第二條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長江;還有一條河'河水清幽幽',就是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
如雪告訴我的,應該就是苗族人口頭流傳的歷史吧!今各地苗族喪禮儀式中均有鬼師所唱《引路歌》,可把亡靈沿古代苗人遷徙路線上溯送回老家。都說苗族老家在東方,有的說是“楊州楊縣”,有的說是“黃河入海口那太陽升起的地方。”而這一帶,正是古代九黎活動之地,有眾多的蚩尤遺跡。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國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敗后被打散,不少人留在當地,逐漸與華夏黃帝族融合,在山東一帶的九黎,后來就成了殷商族這鳥圖騰,古屬東夷。至今苗民叫男子為yil,音夷。這“夷”與“苗”并列,為苗族的族稱。九夷中的畎夷,實為崇拜盤瓠龍犬圖騰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與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來源上也有密切關系。后來的“西南夷”之“夷”,也應該與此有一定瓜葛。
蚩尤神話是一種古史神話,雖有濃厚的幻想成分,但卻曲折地反映了歷史,從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發展、遷徙的歷史。
“ 如果章太炎、呂思勉先生到西江苗寨走走,聽聽代代相傳的史詩,看看奉若神明的楓樹,也許會改變一點看法”一位后代學者嘆息一聲,這樣說。
不僅見之于傳說,也見之于漢族文字----當然主要是“野史”。
在汗牛充棟的古籍中,我們可以查到以下一些關于蚩尤祖籍的資料:
范文瀾《中國通史》云: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后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關于蚩尤城的記載,見于(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并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關于蚩尤冢的記載,見于《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在今山東陽谷縣壽張鎮。山陽鉅野縣治在今山東巨野縣。相傳,古時人們常于十月祭祀蚩尤,其冢有赤氣出,如匹絳帛,直連云霄,像懸掛一面大旌旗,人稱“蚩尤旗”。臺前有蚩尤冢、蚩尤祠。
關于蚩尤祠的記載,見于《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游,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壽良(張)縣條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于沛庭”。秦時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語。這里的“宇”釋為“邊”。于屋則檐邊為宇,于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云:“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云“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牾。漢造角牾戲,蓋其遺制也”。秦漢置太原郡,屬并州,首縣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上列古籍記述,關于蚩尤的遺跡、遺俗、傳說,歷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在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遺裔見于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兇,遷其民善者于鄒屠之地,遷惡者于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后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于《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索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于之裔”。
古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里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或為蚩尤遺裔所建。
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姜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系《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義。
《尚書·周書·呂刑》將蚩尤與苗民相提并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在外曰奸,作亂在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游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歷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游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應當注意到,如同漢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樣,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現出多元性。苗族古稱“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農氏和蚩尤(農部落)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系而外,黃帝之裔縉云氏、顓頊之裔驩頭也都分別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發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廟”的千古之謎,同時解釋并確認了“苗王廟”所供的祖像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于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云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后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云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云,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名”。即以云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制(云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云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也。春官為表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云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于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后,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云縣,其縣有縉云山,相傳為黃帝游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間谷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干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最后進入西南地區。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驩頭又作驩兜,見《尚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屬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與驩兜有親緣關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語中被稱為“驩兜”,瀘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廟。
圖:涿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三祖堂內。據歷史文獻記載:約五千年前,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匯聚涿鹿,進行了歷史上有名的黃炎“阪泉之戰”和黃蚩“涿鹿之戰”。至今涿鹿境內比較完好地保存著黃帝城、橋山、黃帝泉、釜山、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墳、炎帝營等23處關于三祖的遺址遺跡及大量相關出土的文物。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后裔,原來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于金屬冶煉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并在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遷到北方,與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有族源關系。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縉云氏之后,顓頊氏之后等。
從關于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各族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上面這些資料,有的讀者是否可能覺得比較枯燥?有這種感覺的讀者,不妨略過不看,只看這個結論就行了。而在我看來,這些資料卻無比鮮活生動,充滿華彩。因為通過它們而證實了下面文章中所闡述的道理。這就是,蚩尤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否定,也否定不了。而且,不僅此也,當之無愧-----
蚩尤還應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和三始祖之一!
圖:河北涿鹿“三祖文化”旅游區以中華多民族融合統一為主題,突出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是華夏的祖源。主要由黃帝城、黃帝殿、中華合符壇、中華三祖堂、蚩尤文化研究會館、蚩尤祠、蚩尤寨、觀音寺等8處景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