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后裔
神農氏后裔繁衍發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時期,分建很多國家(方國)。傳說神農姓姜名軌,一名石年。神農之子,有神氏、農氏、列氏、厲氏和柱等。厲氏分衍出麗氏和賴氏。自柱開始稱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慶甲;慶甲生甲氏和帝臨;帝臨傳帝承;帝承傳帝魁;帝魁傳帝明;帝明傳帝直;帝直傳帝厘;帝厘傳帝居(亦稱帝哀);帝居傳節莖。節莖之后,有節氏、戲氏、克氏三支。克傳帝榆罔(參盧),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戲傳器和小帝。器的后裔為鉅、伯陵、祝庸三支。鉅之后有封氏、鉅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靈契,靈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發達:祝庸生術囂,術囂生條、勾龍(即后土);勾龍平水土有功,后人紀念,尊為社神;勾龍之后有勾氏、勾龍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龔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鳴(即伯夷)。
伯夷之后為太岳、駘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時期受分封,于是有呂、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龍。
炎黃之戰
史載炎帝與黃帝本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區,炎帝在姜水流域(寶雞城),黃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們原本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帶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紀》云:“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為姓,這隱約說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農氏發明農業后,開始半定居、半遷徙的農業生活。他們順著渭水流域東下,來到黃河以南的大平原上,這個地區適于原始農業生產,于是神農氏成為最早定居的農業部落。他們開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再遷于魯,都曲阜。故山東地區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東建立齊國,有其歷史原因和社會基礎。
炎帝氏族傳到帝榆罔時,開始衰落。部落內的蚩尤族為爭權而發動戰爭,打敗帝榆罔,奪得帝位,仍稱炎帝,居于涿鹿。此時黃帝部落興起,與榆罔一族聯合,大敗蚩尤族于涿鹿。黃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共同首領。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黃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遷于江漢之間,仍然襲稱神農氏或炎帝族。他們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
《禮記·月令》說:“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漢書·郡國志》曰:“炎帝神農氏,葬長沙”。
《輿地紀勝》稱,葬于茶陵縣南,茶鄉之尾。
《路史·后紀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慶甲、來(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鄉白鹿原訪尋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廟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黃河向東遷移,其中一支到山東境內,在黃河下游與淄水之間活動。隨后定居下來,逐步派生出許多支氏,
呂尚受封于齊建齊國
呂尚又稱姜尚、子牙、太公望、師尚父、齊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紀,奉周武王(姬發)之命統兵征討商紂王,從而成為滅紂輔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紂是一個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經受封為西伯,人們稱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紂王,曾經被紂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湯陰之北)。他獲釋后率兵滅了周圍黎(今山西省長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陽西北)、崇(今河南省嵩縣之北)等小國。在豐邑 (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統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時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統治的宿愿,到臨終時,他便囑咐次子姬發作好準備,盡早興兵伐商。姬發在即將親率兵將征討商紂時,向呂尚討教有什么克敵制勝的妙法。呂尚對姬發說:“紂王因其暴虐,殘害許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們必定要與紂王相反,要撫愛百姓,以賢能英明來對付紂王的冥頑無道。倘若我們贏得民眾的歸心和擁護,一定可以取勝。”這就是呂尚提出的克敵制勝的“文經”謀略。另一方面則是他的“武緯”謀略。利用敵對陣營中的矛盾,使其產生內亂,相互削弱力量,甚至達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則是講軍力的運籌部署和用兵的韜略。
在滅商的過程中,呂尚曾經作為姬發大軍的前鋒,麾動虎賁、戎車沖人商紂軍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與紂王軍隊進行大決戰。在激烈的戰斗中,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起義,并反戈回擊。商紂王走投無路,最后登鹿臺自焚而死。姬發遂率軍順利占領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宣告了商朝最后滅亡。商滅后,姬發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號稱“宗周”。姬發死后,廟號武王。其子姬誦承襲王位,稱為周成王。
周成王鑒于呂尚在輔周滅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呂尚為齊侯。呂尚得到大片封賜的土地——齊。他在齊建立了諸侯國齊國,并選擇營丘(今山東省臨淄之北)為國都。呂尚封齊建國,“尊賢智,賞有功”遂使齊國,成為西周及春秋戰國時代強國。
羌人
羌人歷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羌人自稱"爾瑪"(xma)、"爾麥"(xma)或"日瑪"(zma)、"日麥"(zme),這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意為"天之子民"。歷史上因時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稱之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區。
"姜"、"姜姓"部落集團,是羌人最進入中原的一個分支,是古中原的地區最著名的民族共同體之一,從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至春秋戰國之際,"姜姓"族群在中原政治、經濟等領域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是西羌之一種。實際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稱之"姜",為族名稱之"羌"。因"姜"、"姜姓"族群在中國上古時期顯赫的歷史地位,漢晉史家是有此論的。
傳說姜姓始祖為炎帝,其最初分布于中國西部地區,活動中心在今陜西渭水上游,與黃帝族鄰。《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左傳·哀公九年》也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后東向進入中原地區,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區獲得空前發展,成為黃河流域幾個著名的部落集團之一,也是羌人進入中原地區的先驅。
"羌"、"氐羌"。關于"羌"的文字記錄見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記錄了大量有關"羌"和"羌方"的活動。
從甲骨文關于"羌"和"羌方"活動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致據有今甘肅省大部和陜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帶,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馬羌"等。其經濟生活仍以畜牧業為主。后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聯軍。《后漢方·西羌傳》說:"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師會于牧野。"這里的羌當指的是就是這部分羌族。他是夏之遺民,或同姓族群,這是僅次于商王朝的又一政治、軍事集團。
"氐羌"之名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逸周書·王會解》說"氐羌以鸞鳥"。孔晁《注》云:"氐羌,地。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矣'。"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種,因羌的種類很多,所以稱氐為"氐羌"。據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如是,氐羌實為共同種,蓋其后進,是有此稱。至漢晉以后,氐羌逐漸分流,成為介于華、羌之間的又一民族。
戎、羌戎。周文獻中常以戎概稱西方非華夏文化圈內諸族。如《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又《大戴禮記·千乘》載:"……西辟之民曰戎,勁以剛。"考戎當為炎黃族群之后進者。顧頡剛認為:"晉、秦諸國周圍都是戎、狄。這就是說在今山西、陜西南省境內生活于戎、狄文化的,遠較生活華夏文化的為多……戎里也有姬姓的,也有姜姓的,使我們知道姬姜諸姓本出于戎。蒙文通還考訂:"秦即犬戎之一支";"秦之為戎,固不自疑"。見于史載的"戎"族群,先后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陸渾之戎"和"義渠"等。從發展水平上說,他們是介于姜、羌之間的類型。任乃強指出:"羌語中,適于耕種的河谷叫戎……羌與戎的區別,就是牧與農的區別,華族化與非族化的區別。"經春秋、戰國之世,諸戎多融合到秦、晉諸國中。
西羌。氐羌族群世居西方,進入中原的姜羌族群逐步轉入農業經濟,成為華夏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留居原地者依然保存其經濟和文化傳統,廣布于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因此,漢晉史籍又常稱之"西羌"。西羌族群甚多,史載"凡百五十種"。在今甘肅、青海、陜西地區的有:先零羌、燒當羌、鐘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養羌、彡姐羌、燒何羌、鞏唐羌、當闐羌、滇那羌、黃羝羌等。在今新疆則有西夜、蒲犁、依賴、無雷、蔥芘、白馬、黃牛、阿色等。西藏有發羌、唐牦;內蒙古有南山羌。而西南地區則有牦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等。歷唐宋之世,他們多融合于漢族,或演變為藏緬語族諸民族;惟有岷江上游地區的羌族生息發展至今。
姜姬緣
歷代周王多立姜姓女子為王后,西周十二王,十一代,大多數都有姜姓王后,由姬姓衍生出的魯、晉、衛、鄭、蔡、曹等國,多娶姜姓女子為夫人,由姜姓衍生出的齊、呂、許、申、紀等國,多娶姬姓女子為夫人。以下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供讀者欣賞。
一、 傳說
1, 姜嫄------周族始祖后稷的母親
姜嫄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即第一個妻子,又號有邰氏。邰(tai臺),古地名,在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有邰氏,這是以地為號,表明她是有邰氏這個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是位嫻淑漂亮的女子。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跡而生后稷。《詩經·生民》所歌詠的:“履帝武敏。”賦予這位周族始祖以神話色彩。姜(女原)隨帝嚳到郊外祭天,見到上帝的巨大足跡,踩其大拇指足印,內心震動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拋棄嬰兒。第一次將嬰兒棄置于狹巷,牛羊經過那里,不但不踐踏他,反而庇撫喂奶。第二次將嬰兒棄置在平地樹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樹木,嬰兒又被救回。第三次將嬰兒棄置在寒水冰上,有鳥張開翅膀覆蓋溫暖他。鳥兒飛開后,嬰兒呱呱哭起來了。《詩經》與《史記》均生動描寫了后稷出生后的這段神奇經歷,說明他當嬰兒時受到大自然和人們的保護。這位嬰兒幾次遭拋棄不死,母親姜嫄以為他是神,便收回宮中撫養,因最初想拋棄他,因此取名為“棄”。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對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對這位始祖之母的歌頌和緬懷,超過了對始祖之父帝嚳的歌頌與緬懷。據南宋朱熹在《詩經·生民》中的注釋,在姜嫄出嫁帝嚳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繼無人。因此,后來帝堯因后稷有功于民,將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對姜嫄的祭祀。后來后稷的裔孫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2, 炎帝族有邰氏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兒,她的名字叫簡狄。她不僅美麗,而且聰明伶俐,身手敏捷,對萬事萬物持有強烈的好奇心。生有一子,取名為契。商族把契尊奉為始興之祖。
3,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兒。邑姜生太子誦。武王有五男二女。
二、公元前841年 ( 西周后期 ) 起,中國歷史上有了確切的紀年
( 有確切紀年開始時,連續三王,都立姜姓女子為王后 )
1, 周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
2, 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位以賢德著稱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列女傳》載:周宣王晚起,姜后即脫簪請罪,曰“吾之過,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禮晚起”。宣王曰“吾之過,非卿之過也”于是處理政務很勤奮。 周宣王早臥晏起,不勤于政事,姜后脫去首飾,以自責的形式向宣王提出勸諫。 周宣王自此勤于理政,成為中興之君。
3, 西周末年西申國之君,姜姓,相傳為伯夷之后,居今陜西、山西間。當幽王即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又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繁,周朝統治內外交困。這時,幽王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廢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結果,宜臼逃奔申國,激怒了申侯。于是申侯聯合繒侯和犬戎進攻幽王,幽王和伯服均被犬戎所殺。這樣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是為周平王,以奉周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