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論壇
江西中醫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330004) 宋高峰
指導:伍炳彩
附子被歷代醫家稱為補火要藥,明·張景岳將附子與人參、大黃、熟地并列為“藥中四維”,火神派醫家祝味菊更稱附子為“百藥之長”,一語道盡附子的重要性。古今醫家善用附子者當首推醫圣仲景。《金匱要略》中運用附子凡21方,19條,其配伍精當,機圓法活,足為臨證師表,筆者就其應用淺釋如下。
1 益火補土,溫運脾陽
《本經》日附子“溫中”;張潔古稱附子“溫暖脾腎”;《主治秘要》言附子之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腎三也。”附子為補中陽之要藥,無論實寒、虛寒均可用之,虛寒用之可補,實寒用之可散。《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五條日:“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此所述遠血是由中焦脾胃虛寒,統攝無權而血下滲所致,治以黃土湯溫脾攝血。方中附子溫暖脾腎以振中陽,陽氣盛,脾氣充,則固攝有權,便血自止。《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條日:“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中陽不足,脾氣虧虛,不能運化水濕,遂成脾胃虛寒,水濕內停的腹滿痛證,方用附子粳米湯以散寒降逆,溫中止痛。方中附子益火扶土,溫運脾陽,陽盛則氣足,而水濕自化。該篇第十五條日:“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此由寒實內結所致之實寒腹痛,治當溫里
散寒,瀉下通便。方中附子除臟腑沉寒、濕淫腹痛,配伍細辛更增強其祛寒之力,大黃得附子則寒涼之性去而走散之性存。
2 辛散溫通,祛瘀消癰
癰腫的形成雖多由局部熱毒為患,但也有因陽氣不足,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緩而成者。《金匱要略·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三條日:“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此證由癰腫日久不去化膿而成,其病機主要是人體陽氣不足,推動無力,故久不潰破。治療當振奮陽氣,排膿消癰,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方中附子之所以能破堅者,以附子辛散溫通,走而不守也。
3 溫助心陽,通痹止痛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薏苡附子散和烏頭赤石脂丸兩方皆重用附子(前者1O枚,
后者半兩)以治胸痹,胸痹的形成仲景認為是“陽微陰弦”,即胸中陽氣不足,水飲寒痰等陰邪乘虛而居
之,治療當振奮心陽。方中附子大辛大熱,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為宣痹通陽之要藥。
4 溫助腎陽,化氣利水
腎氣丸在《金匱要略》中共5見:一是治腳氣上人,少腹不仁;二是治虛勞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短氣微飲}四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五是治婦人轉胞。腎氣丸為陰中求陽之名方,方中大隊補陰藥中佐以附、桂,意在陰中求陽,少火生氣。《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六條日:“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而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此為陽氣不足,關門不利,水邪內停,溢于皮膚而形成的正水。治療當溫經發汗,故用附子溫助腎陽,使水氣從汗而解。
5 散寒除濕,溫經止痛
附子溫經助陽,散寒止痛,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諸經,因而被用于風寒濕痹證。《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治》中的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3方,俱為風濕相搏而設,方中皆用附子,隨主癥不同,其用量配伍有異。其中桂枝附子湯用于表陽虛而風邪偏盛,鑒于風濕相搏于表,故用附子三枚利于速戰速勝,伍桂枝溫經通陽,祛風解肌;白術附子湯則用于表陽虛,風邪微而濕盛,故用附子一枚半,伍白術“并走皮內行水氣”;甘草附子湯用于表里陽虛,風濕俱盛,且滯留較深,故以炙甘草為君,附子兩枚意在緩攻,伍白術、桂枝使風濕皆去。
6 溫里散寒,回陽救逆
四逆湯在《傷寒論》中用之頗多,在《金匱要略》中僅見一處。《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四條日:“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四逆湯以附子為君,大辛大熱,為補命門真火之第一要藥,用之可速達內外以溫陽逐寒,回陽救逆。
總而言之,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附子之處甚多,此僅略舉其要。仲景在臨證中,附子的炮用、生用以及配伍、用量都隨證而變,充分體現了他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附子為純陽大毒之品,今人在臨床應用中,當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靈活掌握,不可拘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