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厭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臨床以較長時期厭惡進食,進食量減少為特征。本病包括西醫的厭食癥。小兒厭食古人又稱“不思食”“惡食”。多發生于1~6歲小兒,于夏季暑濕當令,脾為濕困之時,常使癥狀加重。以下就有關小兒厭食的病因病機、診斷標準及相關臨床研究作以綜述。 1 病因病機 1.1 中醫方面 厭食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脾運胃納功能失健是主要病機,部分患兒也有脾胃氣虛、脾胃陰虛之象[1]。蓋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正如《靈樞·脈度》所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納化失職,則成厭食。又如李杲《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所說“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證,往往表現出脾氣不足,運化功能失常,若單純補益,易于礙滯氣機,峻用消劑,又會損脾傷正,故治療小兒厭食時以運脾為要[2]。《靈樞·脈度》中提及“脾氣通于口,脾和則能知五谷矣”的論述,為認識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嬰童百問·胃氣不和虛冷》“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實有虛,實者則痞滿內熱之證,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平矣。”醫家王壽堂在《醫原》中所云:“小兒,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陽末充,稚陰末長者也。稚陽末充,則肌膚疏薄,易于感觸;稚陰末長,則臟腑柔嫩,易于傳變,易于傷陰,故小兒病較大人為著,尤當以存明為第一義。”此為脾胃之關系,故多數醫家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治法。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不疏,則橫逆犯胃,胃不受納,脾失健運,故對脾胃消化作用不容忽視,正如唐榮川所言,則小兒食欲不振或食量減少。 1.2 西醫方面 對于小兒厭食的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目前認為主要是局部或全身疾病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使胃腸平滑肌張力低下,消化液分泌減少,酶活性減低,同時有甲皺微循環不良,胰腺外分泌功能降低,非消化期胃電節律紊亂,餐后排空緩慢等表現[3]。缺鋅還可使羧基肽的酶活性降低,導致消化功能減低[4]。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小兒厭食”的診斷標準[5]。癥見:厭食,甚則拒食,面色萎黃或白,發枯不澤,肌肉不實或消瘦,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其中,以厭食、消瘦、發枯不澤、舌、脈等5項為主要依據。 1.4 西醫診斷及病情分度 主癥:厭食,分輕、中、重三度。(1)輕度:食量較平日減少1/3,進食有厭煩感,挑食或偏食;(2)中度:食量較平日減少一半,需強迫進食;(3)重度:食量較平日減少一半以上,拒食,強咽則惡心。排除某些慢性病所致的食欲不振者[6]。 2 中醫治療 近年來中醫在治療小兒厭食方面,提出了不少的見解。目前許多臨床醫家認為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或長期偏食,損傷脾胃正常運化功能,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是本病發生的主要病因病機。從病因上講,主要認為小兒厭食多與乳食不節、痰濕內生、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關,其病位在脾胃。《小兒藥證直訣》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郝宏文[2]認為小兒內傷乳食,脾失健運,不消水谷,時日稍久則積滯內生,脾胃不和,虛實夾雜。湯一新等[7]指出,由于現代食物結構的改變,社會因素的影響,自然環境的污染以及小兒陽多陰少的生理特點,當代小兒厭食多脾陰不足。而不良的飲食習慣、不科學的飲食搭配、父母對小兒的不科學的喂養、環境因素等都是導致該病發生的緣由[8]。 2.1 口服中藥 王益謙認為,小兒厭食常因肝強脾弱而致,因平素嬌縱,所遇不遂則哭鬧不休,日久必克伐中土,進而形成脾胃虛弱,土虛木賊,肝郁化熱,胃陰虧損之本虛標實證[9]。楊華萃等[10]提出家長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喂以甘肥厚味,如過食糖類、煎炸、油膩、炒香食物或濫服補品,均可損傷脾胃。也有因嬰兒期未按期添加輔食,導致斷奶后不能適應普通飲食;或小兒生活無規律、進食不按時、貪吃零食、飲食偏嗜、饑飽無度,均可造成脾胃損傷。而更有學者總結了許多名老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經驗認為,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是厭食主要誘因[11]。現代小兒多食高熱量、高營養食物,易致氣滯而血瘀。況且獨生子女性情易怒,或因被訓斥、打罵、受委屈后常表現悶悶不樂,精神不爽等肝氣郁結表現,肝郁熱壅,使血液運行受阻;也有部分患兒體質差,屢患外感,食欲減退,傷及肝腎陰血,繼而血行瘀滯,導致脾胃呆滯不行,脾胃失運,導致厭食。對于小兒厭食的治療,很多學者從調理脾胃著手。焦建平等[12]運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白術、云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藥、扁豆、蓮子肉、砂仁)治療小兒厭食,提出其功用為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主治脾胃虛弱所致食少、便溏、或吐、或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悶脹、面色萎黃等證。黃維良[13]認為小兒厭食,臨床上分為虛實兩種,一般說來,病程短的,實證居多,治宜理氣、消食、化滯;病程長的,虛證居多,或虛實夾雜,治宜益氣健脾、滋陰養胃,或攻補兼施。連俊蘭[14]則運用調中飲(柴胡、枳實、芍藥、茯苓、延胡索、白術、生山楂、神曲)來治療,她認為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兒多嬌,稍有不隨心愿即哭鬧發脾氣,甚至拋擲食品,不語,夜臥不寧,哭吵不安以致情志失調。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不疏,則橫逆犯胃,胃不受納,脾失健運而致食欲下降,挑食厭食;治療宜疏肝理氣開胃;調中飲以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理氣;加以茯苓、白術健脾滲濕;山楂、神曲運脾化積;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健脾開胃之功。張壓西等[15]運用消食口服液治療小兒厭食取得不錯的療效。詹乃俊[16]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認為小兒厭食是由于脾常不足,加之飲食失調所致,治療應以理脾化濕運滯,關鍵在于“理脾氣”。曾鶯等[17]以健脾消積沖劑(蒼術、懷山藥、蓮子、白芍、獨腳柑、五谷蟲、雷丸、榧子、海螵蛸、雞內金)治療厭食也取得不錯療效。張曉霞等[18]用增食開胃口服液(主要是山楂、神曲、麥芽、陳皮、木香、砂仁、白術、蒼術等)治療厭食150例,總有效率98%。 2.2 外治法 宋亞飛[19]認為,由于社會因素及自然因素影響,以及小兒肺、脾、腎常虛,心、肝有余的生理特點,易于形成肝郁脾虛證;又有小兒過食生冷致脾胃虛寒;另有少數患兒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臨床應細加分析,辨證施治。治以清補脾、揉板門、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健脾助運,四縫放血以消積散郁。諸穴合用以消積食、健脾運。脾胃虛寒者予推三關以溫陽散寒;肝郁脾虛者予清天河水,清肺平肝以疏肝理氣,健脾和中;腎精虧虛者予補腎,按揉百會穴、涌泉穴以補腎強體。諸穴辨證施用,補虛瀉實,消積健脾,標本同治,療效顯著。外治上還有貼敷的方法。田霞[20]采用敷貼療法,將中藥粉3 g(藥物組成:玄明粉6 g,丁香3 g,雞內金10 g,山楂30 g,桃仁10 g,砂仁10 g,萊菔子10 g,木香10 g。)用米醋調成丸狀敷神闕穴治療小兒厭食總有效率為96%。王雨燕等[21]以自擬健胃膏(附子、桂枝、蒼術、干姜、白芥子,上藥共研細末,黃酒調用)外敷中脘、足三里、胃俞、天樞、陽陵泉、脾俞,療效較好。劉鼐[22]以劉氏愈疳丹(人參、肉桂、白術、甘松、青黛等)分別置于患兒雙側內關穴治療小兒厭食,治療期間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另以口服葡萄糖酸鋅治療30例為對照組,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6.10%,對照組總有效率70.16%,兩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李志剛[23]應用健兒消食糖漿(青陳皮、山楂、雞內金、谷、麥芽、炒五谷蟲等)配合針灸治療小兒厭食97例取得一定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