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古人對糖尿病的癥狀和病因認識很早,根據癥狀命名為“消
渴”,并一直采用上、中、下三消分治法。總原則一般都是養陰
清熱,從肺、胃、‘腎三臟論治。近年的研究加深了對三消分治
的認識,并提出了一些更為切實際有效的治療方法。
1.養陰清熱法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養陰清熱法為中醫治療糖尿病**。《臨證指南醫案·三消》
指出“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
津涸熱淫而已。”可知本證病機在于陰虛熱淫。故治療是多選用
山藥、知母、地骨皮、山英肉等隨癥加減。
2.補氣扶正法
補氣扶正法為治療糖尿病之總綱。正如《靈樞·五變篇》
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瘴。”。本病多屬于本虛標實,故扶
正的重點要放在補氣上。益氣扶正的目的在于使氣旺血沖,血
沖則精足,精足則津復,消渴自除。處方中常投黃茂、山藥、
人參、白術等。
3.燥濕祛痰法
從陰虛內熱的角度看,對消渴病人應忌用溫燥化濕之品,
而《素問·奇病論》中“……消渴治之以蘭,陳陳氣也。”蘭即
佩蘭,乃芳香化濕之品,其意在推陳出新。治療時,對于素體
多濕,或時當長夏濕冷,或渴而飲水過多,或投滋膩太過等,
均可導致濕熱證候。在治療過程中,適當配以蕾香、佩蘭、砂
仁等燥濕行氣通陽之品,可助脾運生津,理氣血化淤。
4.補腎固精法
張仲景在《金匾要略》中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
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以腎為本”包括腎陰不足陰
虛火旺和腎陽虛衰火不歸原兩個方面。臨床多用滋腎潤燥,壯
水以致陽光,此固為消渴治腎的常法**,然而陰陽互根,陰
病及陽,溫補腎命,陰中求陽,尤當予以重視。
5.疏肝理氣法
祖國醫學早在2000年前《靈樞·五變篇》中就有論述:怒
則氣上逆,胸中積熱,血氣逆流,髓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
與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瘴。”肝主疏泄,司氣機之通暢,推
動血液和津液的正常運行。并調節臟腑的升降,以協助完成對
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出。
.6健脾益氣法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脾主運化,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可相當于胰腺外分
泌部的部分功能,糖尿病患者胰島旦細胞分泌功能低下,胰島
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即脾為胃行其津液的物質基礎不足,故產
生脾虛,脾失健運。“養脾則津液自生。”
7.活血化淤法
邵啟慧等認為淤血貫穿在糖尿病的整個過程中,主張以活
血化淤法為主治療糖尿病。祝氏主張即使淤血癥狀不明顯,也
應防患于未然“疏其氣血,令其條達。”從許多臨床療效看,目
前,活血化淤用于治療糖尿病可以直接或間接起到糾正糖、脂
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作用,為糖尿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
8.瀉下潤燥法
陰津虧損燥熱內生是消渴病發生的基本病理。劉河間在《素
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中指出:“治消中,熱在胃而能食,
小便赤黃,微利之則愈。”.從劉氏的論述可知,下法在治消渴中
的重要地位。并指出用下法,主證為胃熱能食,不必定有便閉
見證。
9.以酸勝甘法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補之,酸泄之。”肝屬木,脾屬土,酸屬肝木,甘屬脾土,甘過
勝可傷脾土,而酸可勝甘,所以臨床上在辨證的基礎一仁適當加
用一些酸性藥物如山英肉、五味子等也每收良效。
10.溫熱法
溫熱法治消渴首創于張仲景。李用粹在《證治匯補·消渴》
中說:“久病應滋腎養脾,蓋五臟之津液,皆平乎腎,故腎暖則
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
金匾腎氣丸是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用附子、肉桂溫陽暖腎,
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腎氣,取“少火生氣”之義。方中補陽藥
補陰藥并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