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 關于篆刻
 

 

 

鄧散木老人的《篆刻學》,鄧老在書中總結了篆刻的"宜"和"忌",

宜:
1.繁宜安詳
2.簡宜沉著
3.方宜豐而和
4.圓宜柔而挺
5.單筆宜挺勁而略帶濡澀
6.復筆宜緊湊而略見參差
7.曲筆宜靈活
8.直筆宜渾厚
9.斜筆宜短而促
10.穿筆宜小而輕
11.細朱文宜秀而勁
12.粗朱文宜質而樸
13.細白文宜如天際游絲
14.粗白文宜如淵渟岳峙


忌:
1.巧忌纖媚
2.拙忌重滯
3.瘦忌廉削
4.肥忌臃腫
5.轉忌露角
6.折忌無情
7.起忌矛頭
8.結忌燕尾
9.單忌孤懸
10.復忌傾軋
11.少忌散漫
12.多忌雜沓
13.方忌板
14.圓忌滑

 

 

   
古璽風格印認知誤區:

   以瑣碎為高古是誤區之一;

   以含混為樸茂是誤區之二;

   以破爛為拙厚是誤區之三;

   以輕率任意變動字形為生動有趣是誤區之四;

   以用刀的浮躁不實為得金石氣是誤區之五。

   刻印整體和文字之失,往往不是靠“做”印面即能挽救的,倒是往往有“欲蓋彌彰”的反效果。

 古璽風格印之修整:

   一是要令其刀刻出的線條有結結實實的圓渾感;

   二是要令其在散漫松垮的章法里玩味到作者是以嚴謹心作游戲相;

   三是在刻完字的印面上“打點”,不可亂撒“胡椒面”,而是“用得其所”,使其產生藝術效應;

   四是對其四周邊欄稍加調整,求得印文與印邊的一致性。

   仿漢印忌有習氣,如以利刃在線條間細切即其一也。配篆時感性和熱情較之理性往往更重要。同時要搞清楚留紅(即空地)與字的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留紅形狀的太方正、太幾何形,都會釀成形式上的呆板。
   鐵線印
篆法應有方有圓,而且要宜方宜圓。然而宜方宜圓的采用,或以方為主,方中寓圓;或以圓為主,圓中參方。從我們現在能讀到的古今印章上看,那些刻意方圓平均的印作,沒有一方是成功的。我自己以前也曾嘗試過方圓折衷并用的方案,每每也都以失敗而告終。可見,在篆法的構想上,總是要講方圓的主次、輕重,這對章法來說,是太重要了。
   寫意印對“工筆”而言,但寫意決非隨意。寫意之難,難在寫神。要寫神又當以精心為前提,把不動腦筋、隨心所欲的橫沖直撞,稱之為“寫意”,只能是對這一風格不負責任的貶低。基于這種認識所刻的印,也決稱不上高妙的“寫意。

   寫意印的用刀不宜纖弱,而宜潑辣;不宜做作,而宜自然;不宜簡單,而宜簡練;不宜直露,而宜內斂,而要臻此境確非多年的磨練所辦到的。我們如果去讀一些吳昌碩中年的印作,或是去讀一些魏晉印中的精品,相信會獲得多多的啟迪。另一點即是殘蝕印面。印面是可以殘蝕的,尤其在寫意印里,這往往是必要的,是有其相得益彰的烘托作用的。寫意印面的殘蝕,當然不會是天成的,當是印人所為,但難在人為殘蝕,又不能有人為的痕跡,不能有貼上去的造作,不能因破而造成破碎的局面??傊浴皽喨惶斐伞睘楦呙鳌9湃擞性?,  “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凹鹊窦茸痢笔侵溉藶榈闹谱鳎弧皬蜌w于樸”是指其最終當給人以一無經過人為制作的大樸不雕的藝術效果。
   疏朗寫意印疏而不能散,能得其“意”,方見功力。 
   取法漢玉印筆道要細瘦些,以合玉印基調;同時線瘦的線條,會使印更雅逸見神。

 

 

 

 

不重覆古人,也不重覆自我。
以虛帶實。

治心為上,治技為下。唯學人有自我之見地,出人設想,其作方能以心制技,不落俗套,不囿舊格而顯露出純屬自我的創造才能。
治心為靈魂,而治技為身骨之說。
一點欠安,全印皆失。
改印,當改則改,遇善則止。改過了頭,也會有蛇足之弊。
楷書入印而有金石氣,全在於作者採用了魏晉時期高古一路的楷法。
精整印,病在匠氣過甚;寫意印,病在妄態過甚。“匠”、“妄”得體並不為病,而病在其過甚。

一般刻小篆印,皆喜把一些直筆有意拉長。長,固然會產生委婉之趣,然委婉失當也會生造作之病。相反,令某些長筆蓄勢作收縮狀,反而會獲得不尋常的筆短意長的藝術效果。

“計白當黑”是章法的極則。然“計白當黑”之真諦,不盡在第一層面上的虛實對比,更妙在深層次上的虛實對比,當然也包含著虛實的相生。

方筆之用易得其勁;圓筆之用易得其暢。以方筆而拒圓筆,勁過則脆,少柔趣;以圓筆而拒方筆,暢過則滑,少剛趣。方圓能用之入妙,剛柔相濟,勁暢兼有,奇趣乃生。
寫意決非隨意,寫意之難,難在寫神。要寫神又當以精心為前提。
寫意印的用刀不宜纖弱,而宜潑辣;不宜做作,而宜自然;不宜簡單,而宜簡練;不宜直露,而宜內斂。
寫意印要殘蝕印面。

配篆是章法的前奏,切不可太疏闊大意。治印者當熟知每一篆字的多種寫法,知其繁簡,曉其方圓,明其長短,察其正欹,擇善而從,則可獲得理想的章法。
用刀是一門奇特的學問,刀太直爽,界限太清晰,往往會失去渾脫感;刀太飄忽,界限模糊,往往又會失去明確性。
在印章裡直通上下的線條本來就難以安置,強化它,突出它,無疑是為自己出難題。
只有建築在深邃理性思考基礎上的創新,才是經得起檢驗的佳作。

用刀講圓,不能拒方;用刀講方,不能拒圓。但方圓並用又當有重輕,主次之分。要之,求勁挺宜以方為主,求醇暢宜以圓為主。
論印論刀,一如論畫論書及論筆。
要刻好印,應注意寫好字,金文、小篆及繆篆之類。
白文印以小篆配篆,是險而又險的一種處理手段。

“率真”的獲得並非出自天成,它的背後正反映了作者嘔心瀝血的推敲,說到底是通過千雕萬鑿的努力,用近似不雕不鑿的面貌出現而已。
好的將軍印妙處在於信手錘鑿,疏朗欹正,斑駁殘蝕。
漢白文印之妙處每每即在方圓兼用,或外方內圓,或外圓內方,遒勁中見樸茂之藝術魅力。

刻鐵線篆印,既要講流暢舒展,又要講雍容堂皇,有前者而失後者,印易墜入機巧;有後者而失前者,印易墜入空蕩。
讀印如品詩,要貴在粗讀得趣,細品得韻;粗讀與細嚼都經得起回味。
刻巨印,氣格要大,而不單是印的體積大。氣格大,還要有拙的用力,這樣才相得益彰。

在篆刻的藝術裡,刻是篆的繼續與昇華,故而不應以刀代筆,而應筆刀互利,筆刀互見方佳。在處理時,往往用外方內圓,兼及外圓內方的辯証手法。若外方內亦方,必墜於脆薄而喪失韻味;若外圓內亦圓,則又失於滑溜而喪骨,皆不足取也。

印文不僅是由線條所組成,同時還是線條與空間的組合體。而欠老成的作者,在處理篆法與章法時,其疏忽的往往不是線條,而是線與線之間的空間。這是每一個治印者所應引起注意的。
作為印人,我們不能只注重於刀與石的碰撞,更要強調刀石背後藝術修養的積蓄與昇華。
處理章法之疏密當去瑣碎,求集中。
大白文印用刀直衝宜有“橫鱗豎勒”感,真力彌漫,放膽驅刀。

刀者,印之生命也。治印雖一刀足以為用,然一刀非法也。治一印,刀刀求變,此為炫奇;治一印,識勢運刀,刀筆合一,變化入度,方稱妙製。變化者,以刀論,當刀角、刀刃、刀背兼施,見機而運,勢若羚羊掛角,了無痕跡。變化者,以點論畫,當方圓、逆順、潤燥並用,內涵豐富,手段老而一如信手拈來。

治印當練腕力,力強則氣厚,刀如筆運,心手雙暢;治大印尤需腕力,腕力與膽力的結合,則可拒小巧輕靡;治大印有腕力、膽力、心力的相參,則個性易出,個性強烈,解衣滂薄,自有萬千氣象。

我(韓天衡)治大印,悟甌海漁人左右搖櫓,曲中生直之訣。每治大印,以刀為櫓,由曲生直,運刀力求擺動,線條力求拗執,繞折處力求敦實,以期獲一波三折之趣。
一印雖小,確應如一篇文章一出戰,有頭有尾,有主有次,有抑有揚。
章法欠佳,為印之大失,失為全局之失,非一筆一刀之失。
刻印有別於書畫創作之一點,即無論印為朱、白,其邊欄皆為作品之一部份。治印兼及邊欄,方稱是完整的構思。
以小篆入印,字形之比不可不作計較也。
寫意印之要旨:
1. 章法忌平求奇,然奇中當寓平和拒怪誕。
2. 文字忌板求靈,然靈中當寓莊重拒油滑。
3. 印面忌膩求蒼,然蒼中當寓完整拒瑣碎。
4. 以全印論,寫意印雖貴在得意,然於大大咧咧中寓孤詣苦心而拒潦草荒率。
大印最忌光潔。
平中忌板.方而寓圓,乃是篆刻中不可不注意的要義。

吾(韓天衡)以為“做”印,斑駁到字失其可辨之形謂之過,斑駁到印失其刀亦謂之過;斑駁到整體無存謂之過,斑駁到整體失其安亦謂之過。
治印當十分重視對“虛”、“空”處做綜合通盤的研究。

寫意印講氣貫勢連,並非筆與筆,字與字均要粘連。有時把連筆截斷,將字的拼接拉開,反而能獲筆斷、字斷而意連的節奏感。

鳥蟲印之用力,當別於一般印,以行雲流水,婉暢婀娜為貴。運刀不宜太直,亦不宜太曲;不宜過銳,亦不宜過鈍;不宜過速,亦不宜過緩;不宜過巧,也不宜過拙;不宜光滑,亦不宜滯澀。然又務必直曲、銳鈍、速緩、巧拙、潤澀,堂皇得體地兼用之,個中三昧,雖可道出而不足以道盡解人,可於實踐中體味掌握。
結構不精則筆劃散漫,或密實,或疏朗,字體各別,務使血脈貫通,氣象圓轉。

篆刻詞匯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隋唐以來,亦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頫、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湧現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古鈴璽印面文字為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大都以銅製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古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取法。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
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田)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佈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刊將軍所用稱「章」。職卑者用力口之弋謂半通印。皆用繆篆,也多為自艾樸實大方。魏晉時雖不如漢印精緻但刻劃瘦挺,章法錯落,自成一帆六朝印製漸亂,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劃,失卻漢魏挺拔風格。隋唐官印更大,為朱文,盤旋折疊,稱「九疊篆,
清晰秀麗。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疊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來。以隸書入印,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方,係宋製,為後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倣傚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揚雄《法言.孝至》謂「五兩之綸,半通之銅」,其綸指印 授,銅指官印。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
 發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揩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兩面印
 即「穿帶印」。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
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圖獸空其擾,內小印為子,鈕作子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
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
 刻印的一種方法。指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其起源相傳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倣傚。
急就章
見「鑿印」。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范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只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刻家所取法。
撥蠟
 見「鑄印」。
六面印
突起者為印鼻,有孔可穿帶,鼻端刻一小印,其餘五面均刻印文,因稱「六面印」。流行於南北朝。明清以來,正方
或長方形六面都刻印文的,也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迴文印
 印文迴旋 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種。最常見的如古代雙名印,為使雙名相
連,避免分置兩行,從姓開始採用從右到左、從左到右(即逆時針的方向)
排列,即在姓下加「印」字,作「姓印某某」。迴文應讀作「姓某某印」,即先橫
向左讀,再從上向下讀,隨後橫向右讀而止。
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以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緻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朱記
 一種印章的別稱。有二義:一指唐代以後官印之一,印文中刻有「朱記」二
字;二指魏晉以來,以紅色顏料鈐在紙帛上的印文。
花押印
 印信之一。係鋪刻花寫姓名的印章。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大多沒有外框,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別稱「元押」、「元戳」、「戳子」?;ㄑ河〖霸痢?

元押、元戳、戳子見「花押印」。
關防
 印信之一。長方潤邊,朱文居多,始於明初。取「關防嚴密」之意,故名。
明太祖為防止群臣預印空白紙作弊,將方印左右對分,各執其半,以便拼合驗覈。關防係由半通印演變而成。清代職官所用方形官印稱「印」,臨時
派遣的官員用長方形官印稱「關防」。
閑章
 指鐫鋪刻姓名、地名、官職以外之印。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一般用於書、 晝上。
印泥
 亦稱「印色」。魏晉前用竹簡、木札,印章多鈴於封發簡犢的呢塊上,作為憑記,稱為「封泥」;「印泥」之稱,由此演繹而來。後世印章使用方法改變,多以有色顏料鈐於紙帛此種塗料即為「印泥」。上等者均以硃砂、艾絨、油料等調拌成。
印色即「印泥。
印譜
 輯錄璽印作品的書籍通稱。據說始於宋徽宗《宣和印譜『後有晁克一《集
古印格》、姜夔《集古印譜》等,均伕。明代顧汝由、顧汝修以所藏銅、玉印近二千方輯為《集古印譜》,為世所重。晚明以來,隨著篆刻發展,輯錄印譜
之風益盛,有彙集古代鈴印者,有輯錄個人或各刻印者,有刻詩詞、格言者。也稱「印存」、「印集」、「印式」、「印舉」等。以清代汪啟淑《飛鴻堂印譜》、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現代丁輔之《西冷八家印選》、丁輛之、葛
書徵、高絡園、俞序文四家藏印集成《丁丑劫餘印存》等最著名。
九疊篆
摹刻印章用的篆字別體。始見於宋代。筆畫折疊均勻,填滿印面。折疊多寡,
根據筆晝繁簡而定,有多至十疊以上者。九為數之終,「九疊」,形容其折疊之多。九疊篆官印,都作朱文,盛行於宋元。
分朱布白
 根據入印文字進行構圖的一種章法。指把印文的筆意、疏密、屈伸、長短、
挪讓、承應、肥瘦,安排得當,而成佳構。如處理不當就會減低印章的藝術效果。
白文
 指鐫刻成凹狀的印文。用這種印章鈴出的印文為朱地白字,故也稱「陰文」。
陰文 見「白文」。
朱文
 指鐫刻成凸狀的印來。用這種印章鈐出的印文為白地朱又故也約「陽文」。
陽文 見「朱文」。
印鈕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繫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
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為最常見。

側款
 亦稱「邊款」。刻於印側的題記。隋唐以來官印周圍刻有製印年月、編號及
釋文等的通稱。明代以後篆刻家在印側或頂端刻年月、姓名,甚至刻詩又、圖像等,多為陰文,問周陽文。
邊款
 即「側款」。
拓款
 顯示印側款識的技法。將刻好側約的一面,鋪上拓紙,籐少許清水,使拓
紙濕潤無縐紋,再取薄而堅韌的紙覆在拓紙上。用棕刷(俗稱棕老虎)刷之,刷的過程中,經常更新覆紙,不使刷破,以免損壞下面的拓紙。待收
燥時,揭去覆紙,再用拓包(用棉花一團,外包呢絨,再裹上紡綢,紮成小
圓形),蘸墨(墨以重膠為佳,易使拓面光亮)複打三、四遍即可。濃者謂之烏金拓,淡者即蟬翼拓。
印蛻
 亦稱「印花」、「印模」。指印章刻成後所鈐蓋的印樣。先以刷子除淨粉屑
然後在印面上蘸勻印泥,蓋在紙上。鈴蓋印樣時,下面摯紙厚薄宜適當以免失真。
印規
 鈐印定位的工具。一般用厚約0.5公分堅硬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
而成。使用時以印規定位,印章緊貼曲尺形內側二邊鈐下,正確而不斜敧。可使鈐出之印
鐵筆
 指刻刀。。篆刻以刀代筆,故名鐫刻印章的別稱。故名。也作鐫刻印章的別稱。
刀法
 鐫刻印章時操刀的技法。是使篆刻取得高度藝術水準的一種重要手段。由於刻者的藝術觀和刻刀大小、厚薄、利鈍,以及運刀的方向、角度、快慢不同而形成各種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說,但其主要刀法則為切刀與沖刀二類。
印床
 鐫夾刻印章的工具。用堅木一段,中鑿巨孔,鋸丟其上部中間三分之一,使成「凹」狀,凹處配置若干厚薄不等的木比用時以木片在凹孔內將印章軋緊,不使動搖,便於鐫刻。也有以其他材料及方法製成的。
印材
 印章用的材料。種類很多,如金屬、晶、玉、獸角、象牙、竹、木、瓷石
和化學製品等。石章主要有青田、壽山、昌化等種類,質量因地而異,但一般都鬆脆爽利,容易鐫刻。
昌化石
 鐫刻印章的一種石料。因產於浙江昌化,故名。有紅、黃、褐等色,而以灰白色居多,是常用的製印材料。質略透明,如熟藉粉狀者,名「昌化凍」。石身有鮮紅斑塊,狀如凝結之雞血者,一般含有雜質,名「雞血石」;有大量紅色斑塊而石質純淨者,極其名貴,為印材之上品。
雞血石
 見「昌化石」。
青田石
 鐫刻印章的一種石料。因產於浙江青此故名。色彩豐富,青色居多,是印章及工藝品的常用材料。以色青質瑩的「白果凍」及「蘭花凍」較為名貴,是製印章的上品。
壽山石
 鐫刻印章的一種石料。產於福建福州壽山,故名。色彩豐富,是印章及工藝品常用的材料。石質晶瑩如羊脂者,稱「白芙蓉」;晶瑩而帶黃色者,稱「田黃」,遍體呈蘿蔔紋者尤珍貴,為印材之上品。
田黃石
 見「壽山石」。
皖派
 篆刻流派之一。明代何震開創。後繼者有蘇宣、程樸等。事學秦漢,風格樸茂蒼秀。到明未,汪關父子一變何震之法,專攻漢鑄印,以工整流利為其特點。至清初,安微縣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龍努力改變當交的習氣,在篆法佈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稱「歙中四子」。
鄧石如以小篆及《三公山碑》入《禪國山碑》的體勢筆意入印,形成「鄧派」;
鄧為皖人,故也稱「皖派」;後繼者有吳熙載、徐三庚等;所作講究篆勢,善於變化,運刀如筆,流利清新,藝術成就較高。
這種注重籍貫忽略藝術風格的劃分方法,常常缺乏嚴密的科學性。故往往同屬皖派,風格卻截然不同,這就是我們應當注意的?!竿钆伞乖谇宕绊憦V泛,浙江山陰的董洵、王聲、江陰的沈風,甚至浙派創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莆田派
 篆刻流派之一。也稱「閩派」。傳為清代莆田宋玨開創,因名。學秦漢璽印,
並受文彭、何震影響,風格清麗。宋玨擅八分書,曾以八介入印。後繼者有吳晉等。
閩派
 見「莆田派」。
浙派
  浙派是與皖派同時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清乾隆時由丁敬創始,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繼之而起,由於他們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後人就把他們連同傚法他們藝術風格的印家,總稱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稱「西冷八家」。浙派與皖派一樣,都崇尚秦漢璽印,刀法上成功地應用澀堅挺的切刀,來表現秦漢風貌,以其古樸雄健的風格有別于于皖派諸家的柔美流暢,所以有「歙(皖派)陰柔而浙(派)陽剛」的評論。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這一個多世紀,影響極深遠。

西冷八家
 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八人。
鴛湖四山
 指清乾隆至道光年間的四位篆刻家。即錢幾山(善揚)、文後出(鼎)、曹山彥(世模)、孫佳山(三錫)。因均在浙江嘉興,嘉興南湖又名「鴛鴦湖」,諸名又均有「山」字,故稱。
西泠印社
 研究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丁輔之、王禔、葉為銘、
吳隱等創辦於浙江杭州的孤山西南麓,地近西冷,因以名社。第一任社長為吳昌碩,曾出版印學、印譜及書畫方面著作頗多,對印學界很有影響,
且度藏漢碑、印章、印譜及名人書畫真迦極富。
 1963年六十週年時,始組理事會,還張宗祥為社長。該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處孤山風景區,也是西湖旅遊勝地之一。

關于篆刻創作的一些思考   劉洪洋

目前,全國印壇空前繁榮,百花爭艷,令人振奮,針對作品而言談幾點認識。

首先不能用錯字,篆刻家雖不像古文字學家那樣通曉字源,但還是應該強調用字的規范和符合篆刻應用的字體整合:即篆法的統一或印化。弄清必要的古文字以及異體字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這是一種能力也是篆刻家的底線,光靠查字典不懂字義,有時會出笑話,所以我主張篆刻家首先就是一位篆書家,古人所謂通六書,知篆意,書篆字,實現篆書的通匯與整合。提高對線條形質認識、感悟和想象,這也是印外功夫。

其次,從類別上講,無論是刻圓朱文、漢印還是古璽;從用篆上講,無論是刻甲骨、金文還是小篆;從印風上來講,無論是刻工穩的、寫意的還是兼容的都要注重時代審美與斷代印風的特質比較,要對“源”與“流”以及大師們對線條的追求和心象與實踐的得失進行研究與借鑒,目的明確的選擇個人風格,創作時所迥異他人的線條形質來強化應用,這也是印內功夫。以此規范創作,尋求依據掌握創新的“度”,否則將失去標準。

再其次,尊重篆刻固有的藝術規則,提高審美賞悟能力,從作品中還是要反映出篆刻自身的規定性,也就是說按照篆刻的自身規范來體現,目標的高低取決于對線條形質優劣的判斷和認知能力的高下,所以失去篆刻審美價值的東西,就不是真正意義的篆刻藝術。

另外篆刻藝術發展至今,視覺效果已不在是外部條件,它是現代審美與篆刻本體屬性相互作用的文化現象,不是偶然生發,增加作品鮮明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時代感。豐富篆刻語言,順應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審美需求,是篆刻藝術的必然走向。理性的從篆刻本體屬性出發,由刀法、章法、篆法、用材、表現形式等不同的方面進行研究,控制印面的可變性、豐富性和抽象性,甚至將藝術構成、工藝構成的思維融入篆刻創作,從而達到既有較好的視覺吸引又不失篆刻的藝術特征,即體現現代意識又不乏篆刻的高妙,才會實現創新的目標。

借古開今  取優舍短--從印史角度小議圓朱文的創作   劉洪洋

談到圓朱文使我聯想到浙江省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古典細朱文印”精品展,從展覽的命題看,“古典細朱文印”的提出還是有別于“圓朱文印”,前者應該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圓朱文印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三千年的印史上有很高的藝術地位,今天我們共商圓朱文印的發展,還是應該從“古典朱文印”或“古典細朱文印”的發展史入手。魯迅先生說過:“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見《至魏猛克信》)。上溯“古典朱文印”印史來研究圓朱文,弄清祖遺,曉其史,通其理,察其長短,再論其發展是最為科學合理的。

圓朱文的特征有五:其一取字為小篆,其二線條較細(包括邊欄),其三篆法圓轉流動,其四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其五是成熟的年代較晚。從印史上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朱文,漢代、南北朝、唐、宋均有較細一路的朱文印出現,到了元代趙子昴提出了“貴有古意”借古開今的藝術主張。“一日,過程議父,示余《寶章集古》二編,則古印文也,皆以印紙,可信不誣,因供以舊,采其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證之交,集為《印史》,漢魏而下典型質樸之意,可仿佛見之愛矣”(趙子昂《雪松齋文集》)。可見其崇尚漢魏印章的審美觀念。以一種追求天真自然、清逸致遠、古雅質樸的藝術風格影響了元代印章的發展;趙之小篆優美典雅,線條如玉箸,圓潤挺勁趣味古雅清逸。以這樣的篆法入印就奠定了圓轉流動、透逸俊美的圓朱文格局,這是趙在印史上的最大貢獻,可見圓朱文風格的出現與形成是在繼承先賢古典朱文印風基礎上發展過來的,將”園朱文”稱為“元朱文“是歷史的產物,“古典朱文印”或“古典細朱文印”是園朱文的濫觴,也與清趙之謙“圓朱文始于六朝”的論點相吻合。從趙的奠基發展到明清,章法上更強調了“勢”,篆法上更突出了明顯的“避讓”、“穿插”等,刀法上更突出了書寫的意味。經過丁教、汪關、林皋、巴慰祖、趙叔孺等印人的探索,使圓朱文走向成熟;至鄧石如、吳讓之、胡澍、趙之謙、徐三庚等才出現明顯的個性張揚,在圓朱文的研究上成就突出;發展到陳巨來印風更加完美,將圓朱文推向極限,貢獻非凡;王福廠集眾家之長,隱鋒增蓄,對圓朱文的貢獻頗豐,盡而使圓朱文進入了顛峰時代,使圓朱文圓轉流暢,秀麗俊美的優點更加靚力,且走向燦爛;爾后的韓登安又筑秀麗一格。

縱觀圓朱文發展史,好的勢頭有增無減,但陳巨來早在《安持精舍印話》中談到:“圓朱文篆法純宗說文,筆畫不尚增減,宜細宜工” 。說明圓朱文取法為小篆,使其工整平正,嚴謹勻稱。眾所周知小篆不向摹印、繆篆、古文入印變化之豐,這正是時下印壇應突破的蕃籬。學習先賢寶典,置身于印史長河,站在古人肩上,知同知異,借古開今,取優舍短,靈活運用。對“古典朱文印”或“古典細朱文印”印史做進一步的剖析,對圓朱文的創作定會大有益處。

談當代篆刻創作   劉洪洋

篆刻藝術自文人介入以后,其審美的要求在印面上以有了充分的表現,印人的觀念逐漸更新。時代、環境、歷史、人文、正直等因素的影響也表現在創作之中,印人們不在滿足固有的觀點,傳統與創新觀念的碰撞更加明顯,分岐、拓展、融合方式在篆刻創作上表現的更為突出,使篆刻藝術更加多元呈現,現代人的審美思想在印面上的表現比古人更加強烈。其技法層面的理解更加成熟,對前人用刀法有了更深邃的理解與把握,實現了刀法對形式美感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印面效果與審美的一致,盡管刀法復雜,但主宗仍為沖切,當代印壇基本上以沖刀彌漫天下,但仔細的研究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刀法表現,而是通過做印之法對審美提出再度認識,出現二度創作,達到彌漫朦朧的視覺效果,因而產生了符合展覽的視覺沖擊效應。

當代印壇對做印法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認識,老一輩在治印的過程中很少有做印法,做印法之技年輕一代用的多一些。究其原由是審美思想的問題,如果站在時代的角度去看,這對百花齊放的藝術發展絕不是壞事。反而有利于多元化的發展,但我主張為追求視覺效果,做印法應該適度,不是無限制的而為,他是為印面效果服務的,為形式感服務的,所以在篆刻創作中把握做印的“度”尤為重要,貼切適度為最佳,這樣有助于作品傳達完整的內涵,做到巧妙應用,踏雪無痕沒有什么不好,所以當代印人特別是中青年,他就沒有我這樣做不高明或不敢愈雷池半步的憂慮。其實吳昌碩、來楚生早得此法,就既便是線條光潔的黃牧甫做印之法也拾印便是。與刀法成熟相伴而生的就是章法形式的出新,當代印人們丟棄戀古守舊的思想,而大膽的探索,輕裝前行。思想的解放對當代印壇的審美得到了極大的推動。章法新式與刀法成熟給篆刻藝術帶來一種清新。正是如此當代印風才有別于秦漢,有別于明清。這是一種積極的因素,是歷史發展的使然,而是不隨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究其原由,當代印人的經營手法與秦漢與明清都有本質的不同,他們對自我挖掘、個體精神的表現欲望將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主要表現在審美思想個性化、線條質感個性化、空間分割個性化。空間分配完全服務于作者內心對個性審美的感性認識,重視覺效果,實現了作者求新求變的欲望,產生了感觀上的沖擊,出現了展廳的效應,但這里應該指出,同時相對消減了技法因素。繁榮發展的各類展覽也同樣培養了一批展賽型印人。但由于觀念不同,年齡不同,印外功夫不同,老一輩印人在空間分割上相對傳統的手法構成模式繼承的多一些,對秦漢明清的理解,他們的審美思想相對固定,這一代印人在繼承傳統時也強烈的意識到了新變、不被古人所囿,盡管技法優秀,傳統功力精湛,心態平和,高度的把握了篆刻的創作技法水平和穩定的創作質量水平,用字嚴謹,不違六書,迷戀古人的印式與技法,所以他們在形式上不做奇變的感性創造,他們都有穩定的個性風格,并名冠印壇。老一輩印人的相對保守從而忽視了藝術創作中主體意識的重要作用。中年一代在上一輩的指導下,對傳統印學的認識和理解都較深入,并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在全國重大賽事中脫穎而出,不僅具有傳統功力而且具有現代創新意識,應該說是具有兩面性,還有他們處于這樣的一個改革開放的年代,豐富的出土資料,高級的印刷技術,豐富了他們視野,滋養著他們印藝發展,這代印人對傳統印式有較好的繼承,又加之嫻熟刀法的應用,保證了正宗一脈傳承,但在字法上的應用于相對放寬,取材更加廣泛??缛肓艘粋€創作自由的空間狀態。在這樣背景之下,由于開放性的審美作用,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這一代不愿死守相對陳舊的傳統形式,對傳統觀念不斷反思,對個性語言的體會不斷深入。結合古典印式做開放性的設計,把握住一個很好的“度”,既有功力又見才情。在展廳藝術的背后,接受了大量的美術、繪畫、視知覺藝術學、西方藝術、新出土資料等等的影響,審美思想出現了主次,刀下的表現也有側重。章法服務于審美觀念、字法達到與章法的和諧統一,在研究繼承印學高峰期的同時,還吸收印史低谷期的營養,從書內的引進秦權、詔版、隸書等等,從書外開墾可做印章的其它素材,營創了別開生面的印壇新格局,促時了當代流派印的發展。新生代的思想更加活躍,更加開放,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速成的心理狀態使他們在欲望上產生了突破前人、老一輩、中年一代的意識,可是這代人,功力欠缺,傳統不扎實,距老一輩相距甚遠,又沒有中年一代的毅力和影響,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代人接受新事物的開放思想,中年一代在章法上的突破對他們影響極大,任何一個展覽會上都有新生代二度創作中年名家的印作而得手中出,因而以自我為主的獨立構成了他們刻意追求的目標,這代人不愿意受條條框框的束縛,甚至擺脫章法形式與技法表現的要求,不拘泥于具體的章法與配篆,而是直接利用現代構成學和三維空間概念,以及高科技電腦技術,通過夸張而直接創造個人風格,這種個人風格的審美思想才導致新生代特殊的形式表現。將客體內心讀白傾瀉于印面之上,他們的表達是毫無保留而且是絲毫不掛,完全個性自主的意識占據藝術創作。在這一點上已遠遠超過章法、刀法本身。盡管這種表現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作品中形式語言和審美觀念是極其一致的,應該肯定的說他們思想上的遷移與變化,我們應該接受和理解,這種傾向具有審美發展的意義,但我們接受不等于這種觀念上的完美,還是要從篆刻本體上思考其標準和法則才為明智。通過理性的思考把握一個合適的“度”。

縱觀當代印壇,做印法以是印人創作中寫和刻之后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美化印面增加必要的視覺效果這無可非議,且不可在主張抒情寫意的同時,使篆刻創作的人文精神打了折扣,做印法是繼承刀法、篆法、章法之后的一個補充手段,非主流技法,所以草率的驅刀、無度的變形、無理搭配等等,不是篆刻創作的主旨,當代印人應該警醒,在適度做印的同時,且不能忽視篆刻本身的功力和修養,不能忽視篆刻的美術化傾向。作品的份量是靠嫻熟的刀法、文字、章法等對風格的集中體現。

【一石齋隨想】--談篆刻 劉洪洋

●篆刻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形式。表現在方寸之地,經歷了秦漢、明清雙重高峰,發展至今,千變萬化融有大千氣象。
●欲刻先畫印稿,反復斟酌,精心設計,工穩印上石要精準、細致。寫意印要大概位置準確,細節地方可留給刀法取意,筆法代替不了刀下意趣,否則就失去刻的意義。
●寫意印章設計比圓朱文要耗精力,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張顯整體與局部關系系且忌粗糙。
●從傳統中找出別人沒有發現的好東西,認真學習,切忌盲目崇拜。
●藝術創作首先從藝術上把握,建立藝術觀念,追求心靈自由的放達,工穩是初級的審美,你的這種存在是否合乎歷史規律、求變、求新、腳跟永遠要站在藝術上。
●做藝術需要靈性,靈性與生具來。做藝術需要靈感,靈感源于厚積薄發,靈感與靈性是兩回事。
●人們刻印經常提到“松動”一詞,松是自然,動是活潑,起決定作用的是結構,線條的變化永遠達不到這種效果。
●站在藝術角度看待篆刻,如果要使你的藝術作品感人,那么你的作品要會說話,使藝術語言完整的表達出你的意圖。
●在造形中依附著哲學的意味,這種意味在漢印中隨處可見。
●具備變的條件就變,不具備變的條件要平實,平實中產生的個性要比炫奇中產生的個性遠高一籌。
●秦印多有界格,這與當時文字有關,后來的漢印部分有界格,這是由印面的整體效果所決定的,文字的大小不一,相差的懸殊,這是在對立中求統一的結果。文字越穩定,界格的作用就越小,后來的來楚生把大篆印化后也取消了界格,這就是創新。
●學印之初先從視覺沖擊力上作文章,力求形式上有突破,先入為主,然后拓寬增加內涵,但這些需要從傳統中尋找依據。
●章法的構成決定字法,用刀法表現什么樣線條的質感決定章法,刀法對章法有規定性。
●每一方印章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要有勢態,單字很難成勢,字與字相互生發,制造險勢,又復歸平衡,才有章法的氣魄,從而出現勢態的美。
●在字法的排迭中要充分考慮到勻空與梯式,此功乃鄧石如莫屬。
●篆刻用字要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既使很熟悉,也要去查,從中發現古代字體中你未曾發現的字形,對你的印章設計有推波助瀾之功效,不然你的想象力是有限的。
●學會用相反的方向構字更有趣,杜絕僵直的用筆,使線條有用不完的力。
●用刀生時求辣,用刀熟時求甜,相互生發為高妙。
●圓多會失肉艷,方多會失厚重,光潔會失渾穆。
●方筆能出勁健,不充的很滿才會空靈。
●寫意印線條并不是毛筆的意趣,也不是刀法的意趣,是兩者的結合,誰主誰從當以藝術效果為第一要。
●線條的力度主要是取決于兩端和轉折處,方易薄,圓易腫,渾圓之間增其厚度方為臻妙。
●印刻得深淺因人而宜,淺則渾厚,深則勁削,淺刻變化多,模仿不容易,無論深淺,刀筆角度要統一。
●破殘不適宜在中間,要想到破的大與小,聚與散。是有機的破,是要求節奏與變化的,黃金比例使人感覺舒服同此理。
●刻印就是智慧做工,技是手段,道是目的。
●為了追求印面的美感,可以打破排迭;為追求金石美,則不必打破排迭;印面中的平衡是相對的,險峻是永恒的。
●若側重印面美感,可考慮線條輕重取勢、縱橫取勢、方圓取勢、斜正取勢、錯落取勢、疏密取勢以及邊欄造勢和章法取勢等等。
●漢代玉印挺拔俊俏,漢鑿印天真爛漫,漢鑄印渾厚古拙。
●明清印追求的是中和之美,主體思想是金石書卷之氣,法宗漢式。

一石齋隨想】--談書法 劉洪洋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停運動的,這種運動是陰陽的互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重要的是變化和相互關聯?;驅αⅰ⒒蜣D化、或相互生發,才有了生機與活力,才有了相摩相蕩的美好世界?!吨芤?·系辭·上》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取華容易取樸難,得巧容易得拙難;華中寓樸致,樸中顯華滋;巧中寓拙性,拙中見巧思,才是。
●明人袁宏道云:“物之傳者必以質,文之不傳,非約不工,質不至也”。書法當文質合蓄方為妙理。
●傳達美的思想基礎是“和諧”。
●無論篇章大小,字數多少,留白非常重要,有充分的余留才好,走投無路總不是好事。
●筆畫的雷同多了會使整體作品的韻致大受傷害。
●無論做書、治印情緒控制的多了,腕下的戒律就多了。
●創作之情境、意境雙重俱佳,神理才能托出毫素。
●書之墨色要求變化,即墨氣。只有充盈思變之能,才顯賞心悅目之功。
●工穩一路作品在書寫時也應注意速度,筆情和墨氣,這是傳神的東西。
●文如看山不喜平,平的東西就少動感,藝術同理。一件作品平中寓奇,才有妙墨生花。
●好作品中滲透出不同的情緒節律,正如詩之“委曲”動人。
●用筆到位,味道自出,有形有味,方能讓人咀嚼。
●一件作品在創作前必須要有立意,古人的“意在筆先”就是此理?!坝麜?,先散懷抱”指心無掛礙,不等于一張白紙什么都不想,切不可過無不及,這是美學原理中的“度”。
●練習時也需精神集中,減少一切雜念,放松心態,氣送毫端,不時的調整呼吸和運筆輕重與速度,使筆提按有致,疾緩有度,才能筆到力達。
●書法作品的三要素是“意、法、氣”。意是靈魂,是法中法,是私人化的東西,是很難學像的。法是核心,是共性化的東西,可以學過來。氣是血脈,只有底氣才能一氣貫通,使作品鮮活感人。所以一件好作品應該是“意、法、氣”和諧共舞,互為融渾。達意精妙,法度完備,氣象充盈才好。
●南朝書法承晉而來,其書綽約、娟秀,瀟灑。正合當時士大夫階層的閑雅秉性與審美情趣,后被唐代書家繼承與發展。北朝與之相反,不求嫵媚,得雄渾、厚重、險奇,與其民族剽悍強勁的特征相吻合,北朝之書最高成就在北魏。
●隋碑一脈以圓潤柔婉為主,屬南朝楷書嫡裔,另一脈以方正瘦硬為主,屬北朝隸書的嫡裔并參合南朝楷法而出。隋朝以石刻著稱,首推《龍藏寺碑》。
●書法的臨習與創作是“固本逐末”的關系,臨摹傳統是“固本”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書人終身的事情,“末”是書法創作問題,或者說是創作過程,它是書人終身的理想和努力的航標,不可倒置。
●書法作品的風格是受傳統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書家個人的艱苦磨煉,十年冷板凳鑄就而成的,它與學識、修養有關。而個性是相對獨立,是個人性情的本真。個性化的東西一定有風格,有風格的東西不一定有個性。
●學習書法的前提是愛好,是一種興趣,這種興趣愛好是天性而不是天才,既便生資駑鈍,不成名家,腳踏實地去做是可以把字漸漸寫好的。
●興趣緣于愛好,愛是人的天性,就像蝶戀花,是一種生理、心理的本能活動,蝶為什么戀花而不是其它呢?這就是說這種本能的活動具有選擇性,要符合自己的口味才是,只有這樣才能產生交流和了解以及求真的愿望。讀、背、寫、研究等等就屬于愛好的“愛”的結果。
●習小楷取法到魏晉,下沿至明清,魏晉勢橫形扁,靈動高古,氣象濃郁。明清可取技術一面,其它棄之。
●只有集眾家之長,才會有超眾家之處。
●作楷難,作行書更難,草書難于上青天,受書作于人,諸體均可應酬,惟草書難能,作草書必須是心無旁騖,情緒所至方能漸入佳境,得其神韻之筆。
●傳統與創新是不可分割開來的兩個問題,傳統是歷史的積淀,離開傳統的創新是根本不存在的,歷朝歷代的大書家都是學習傳統才成功的,實際創新貫穿于學書人學習和創作的整個過程。
●傳統具有一種相對的穩定性,好的東西是通過歷朝歷代的承傳留下的,除此以外傳統仍具有一種相對的流動性,因為時間在流動,歷史在前進,傳統不僅存在于過去的歷朝歷代,同時也存在于當代生活中,可見傳統有兩個突出的屬性:1、相對穩定性:以成為歷史的經典之作是通過歷史積淀形成的,至今在人們的生活中保留;2、個人對傳統經典不竭地賦予新的生活活力——流動著的創新性,這兩種屬性是永遠伴隨的,相互生發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見傳統的延承性是相對的,創新則是由傳統上激發出的靈感才能實現的一種藝術活動。
●從美學角度來看,“剛”與“柔”相對,“陰”與“陽”相左,人們通常又把“剛”與“陽”相連,“柔”與“陰”相接,才有“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前者實際是指“骨力和勢”,后者是“韻味和趣”,前者猶如壯士之氣概,后者猶如淡散恬靜之態,前者強調方、顯、正、急、枯……,后者強調圓、隱、曲、緩、潤……
●筆法多變中出現的蘊藉,才有氣魄骨力,反之相反。
●用筆、結構、布局三者中用筆最為重要。
●功夫是指書家對書寫過程中所用物品的駕馭能力,它是外在的也是后天能彌補的,如筆法、墨法、形式、用水、用硯、氣候、心態等……。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是內在的與生俱來,是自然屬性,是天賦。
●書法創作主要是憑借外在形式直接傳達情感意蘊,所以一個書家功夫的高低直接影響藝術語言傳達的成敗,張芝池水盡黑,獻之用墨十八缸就是這個道理。

【一石齋隨想】--談書家  劉洪洋

●書卷氣與筆法有關,金石氣與做印法有關。吳昌碩的印面效果比黃牧甫要強烈的多。
●浙派的刀法勝過金石氣息,而吳昌老金石味勝過刀法,鄧石如把握了刀法與筆法的一致。
●鄧石如篆書的體系影響了大批人,出名者趙之謙、黃牧甫、齊白石、吳昌碩等。就連吳昌碩的石鼓文都是鄧化后的產物,最終遺世獨立。
●刻圓朱文取法韓登安、王福廠都不好,它是浙派余續。
●一般認為流派印從文彭開始,可實際唐印仍可看成是流派印,宋元也在此藩籬,確切的講流派印從唐就開始了。
●“揚州八怪”之所以“怪”,是因其不合常態,不遵正路,不拘成法,汲取率真、樸致甚至有些“荒誕”的反叛心理所致。
●趙松雪行書以寬博見長,得益大令之書,后影響了于右任,當于右任再承魏碑之基后,將行書入碑學,才完成了他書體的變革。
●塵封了千年的魏碑,在阮元等人的倡議下在清代得到蘇醒再生。經趙之謙、康有為、于右任等人前后對碑學風格進行強化走向完善,碑體行書才真正的具有了創新的意義,使碑帖結合的路數得以分明,成為書壇上的一大轉折,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但這種意義仍帶有“復古”色彩,而這種“復古”是革新的需要。
●右軍處于隸書到楷書演變的過渡階段,張芝的草書和鐘繇的楷書對其影響最大,研習二王這一學書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歐陽詢在隋代己很有名望,其書承王右軍一脈,得其神髓,凝重險勁。到了唐代,名聲卓著,貫傳外夷。清包世臣評價:“楷書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梢姎W體化矯野、引曠達、傳文明、頌端雅的一代書風。
●虞世南出身在南北朝的梁、陳世家大族,師承智永得王氏血脈,其學文于當時的大文學家顧野王、徐陵,二師器重加之刻苦博學,文章冠譽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對其信寵備佳,曾屢次加封進爵,與其談經論道,共謀國事。太宗稱贊:“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有一足為名臣,而世南兼之”。虞世南死后,太宗還命臣將世南像懸于昭陵凌煙閣中伴其左右,可見世南德藝雙品絕世,和太宗又謂之同謀同道乎。難能、難能……。
●唐代名士中最為秀穎的當推褚遂良,天資絕高,文史博學,乃太宗、高宗二朝元老,得二王法最多,在書法史上是“清遠”書風的里程碑人物。
● 秦篆相傳為李斯手筆,千年后的唐人陽冰猶擅此書,圓潤盤屈氣度恢弘,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同宗族侄詩仙李白贊曰:“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昌?!狈Q其文理的雙盡精妙。
●董其昌、唐寅、杜牧、蔡襄、張懷瑾等皆有女性美的極端表現,也稱為“婦氣”、“女氣”。康有為評價董書:“局促如轅下駒,蹇怯如三日新婦?!泵总涝u蔡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妖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張之書有如“美人嬋娟,似不勝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眲⑽踺d有云“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皆士之棄也?!?br>●傅山的“四寧四毋”主張,實際和當時社會背景有密切的關系,“毋寧說”是他的正直信念,痛斥“媚”骨、主張寧要“丑”也不要“媚”,這里的“丑”并非本意的“丑”,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又如南北碑的“魄力雄強、點畫峻厚,氣象渾穆、精神飛揚”,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氣概,康有為推崇至極,原由是出自他在正直上的自強意識,這種現象明顯的折射出藝術與正直的神秘關系。
●發于平淡,行于簡易方步蕭散之境,如弘一、八大筆致均如此。

【一石齋隨想】--談讀書  劉洪洋

●《老子》一書為道家的鼻祖之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現的是“清遠”之境,學書之人不可不讀。
●《論語》是經學典籍,雖質樸簡練,洗盡鉛華,值得玩味。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等廣為流傳。而《孟子》重氣勢、《荀子》重雄渾、《莊子》重恣肆、《韓非子》重峻削、《墨子》重質樸,若有一方之長則為了得。
●司馬遷善用重言疊句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著成不朽杰作《史記》,班固評價最為妥帖“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
●“賦”是文學的一種表達、表現手法,起源于春秋,當時稱為“賦詩”,在《詩經》中又是“風、雅、頌、賦、比、興”的六義之一。司馬相如繼承了《詩經》中的頌,《楚辭》中的鋪陳,荀賦的詠物,宋玉、賈誼賦的抒情,揭開大賦體制,使漢賦進入鼎盛時期。
●韓愈主張文以明道,形式為內容服務,東坡評價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是刻畫山水的圣手,清溪冽泉,絕壑奇峰,幽竹叢林一路游來山光水色,情景交融、引人入勝,有與萬化冥合的曠達,無一不佳。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雄放自如的散文,似行云流水奔涌而出,千古絕唱的前后赤壁賦便為佐證。
●屈原以現實主義和浪漫注意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譜寫了我國文學史上詩歌方面第一部偉大的篇章《離騷》。不僅代表著屈原創作的最高成就,而且影響了歷代文學的發展。
●山水文學興起于南朝晉宋之際,劉勰語“莊老告退,山水方滋”。明了。
●玄學的思想基礎是《老子》、《莊子》、《周易》,核心是名教與自然之辯。
●《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發生變化,只有變化才能通達,只有通達方能長久,變化的目的是要使矛盾的各方面達到平衡與和諧。
●中國的文化追求的是老道,然后才是天真,所以做為藝術品要貫穿著體貼原則,當細悟之。

一石齋隨想】--談古印  劉洪洋

《蟫薻閣》一印乃清人程邃所刻,原印為古璽樣式,寬博大度,左部較滿,右部上下留空,增加了幾分空靈之氣,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其中“閣”字篆法顯得有些不協調,兩個三角形狀呈現突兀,使人閱后不快,此乃一病。二者上下邊欄殘破過甚與左右邊框不合,當其斟酌。其三“閣”字偏旁“門”部與“蟫”字部分筆畫用刀光滑,使線條顯得稚嫩。故改其印為此,一得結字和氣,二增印面厚重之感,生氣出焉。

《蘇宣之印》出自明蘇宣之手,此乃自用之印。原印蒼茫厚重,由漢印出之。改刻此印,在章法上要有一種整體構思,集中留出“之”字大塊空白,其它三字相對為實處,強化了疏密對比,于是將“之”字的“┙”筆畫,下移且做變型處理。雖“蘇宣印”三字為實處,然“蘇”字的“禾”部與印字的“爪”部相對用刀輕靈的刻出,使線條顯得尖薄,“印”字 “爪”部上的橫畫與“宣”字“亙”部上端橫畫右端用刀尖俏,與厚重相違,故改之。如此一變使全部蒼古厚重中不失靈動之氣,其中幾筆短斜弧線的處理會使全印增色。

寓心于此 其樂可涯   劉洪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在這一生不到三萬六千天的時間里書法篆刻是我之心齋。不記得誰說過把愛好變成職業再由職業做成事業是人生之大幸,已過不惑之年的我于此已進入第二階段,可算是小幸?能否做成事業我尚無把握,心向往之吧!

就篆刻創作而言無外兩個因素,一個是外在因素是指筆墨書寫和刀石契合的點、線、面和其載體上所留的白;另一個是內在因素即作者的性情、學識。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是外延與內涵的關系。關于外在因素中的點、線、面我個人以為應當在師古中求創新,反對“率然以自異”。六一居士在《與石推官第一書》中寫道:“況今書,前不師古,后不足以為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為。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

關于白,錢君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其年輕時向吳昌碩請教篆刻,老缶的說法是“實處易,虛處難。虛中有實,不是空白”。他這四句話,不僅適用于篆刻,同樣也適用于書法,即前人所謂的“計白當黑”、“黑處是字,白處也是‘字'”。簡言之,外在因素是作品,主要是屬于欣賞者的。欣賞者所欣賞的點、線、面、白不是任何人都能信手而成的,需要“浩然任筆之所至而不失法度”方是創作的真諦。先“師古”、而后創新用筆墨刀石言說生命意蘊——這與作者內在修為相關。

關于作者的性情、學識。“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劉熙載《藝概》)。美學大師宗白華說: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舞蹈節奏的藝術,它具有形線之美,有感情與人格的表現。它不是摹繪實物,卻又不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實物和生命的姿式。印從書出,書法篆刻都是把心靈的抒發和自然生命的感受同建構為最高審美原則。書法篆刻作品是情感、學識的再現,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無不是筆墨刀石與情感、學識的完美統一。蘇東坡曾對比“士人”與畫工畫馬,前者如閱“天下馬”因為“取其意氣所到”;后者因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看數尺便倦。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是作者性情、學識不同?!凹挤ā眴栴}可以通過強化訓練達到,學識、情感卻需要讀書,品味生活慢慢涵養,內化,能達到何種層次確是不能一定的。有的人搞了一輩子寫字、圖章卻不知書法篆刻為何物。

一切藝術作品都是使用其特殊藝術語言表達作者駕馭這種語言的能力與自身性情學識的統一體,都是一種哲學不自覺的反映。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天人合一與生命運行的和諧,而人不過滄海一粟,夢幻泡影而已。人生如夢,為歡幾何,能寓心于此,其樂可涯,夫復何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篆刻寶典
篆刻的理論基礎知識
篆刻知識(全套)簡介起源流派執刀法印石知識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知識
《篆刻技法》
迎新特刊|(新書譜叢書)《篆刻》:學習篆刻的必備用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馆陶县| 上蔡县| 银川市| 西城区| 平乡县| 青田县| 周宁县| 陈巴尔虎旗| 临洮县| 昌黎县| 施甸县| 牡丹江市| 广州市| 五常市| 阳春市| 永吉县| 宜良县| 兴城市| 黄大仙区| 崇仁县| 吴川市| 丹巴县| 肇州县| 乐业县| 江油市| 岑溪市| 泾阳县| 高安市| 手游| 陆丰市| 宿松县| 黑河市| 通州市| 洛扎县| 双辽市| 太谷县| 长泰县| 宣恩县| 茂名市|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