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潘錫林
潘錫林,野風堂主人,安徽天長人,現(xiàn)居北京。先后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潘錫林花鳥畫工作室導師,人民日報《藝術》雜志總策劃,北京紅旗飄飄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協(xié)旅游聯(lián)誼中心理事,中國手指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民革安徽中山畫院副院長,安徽省指墨書畫院副院長,滁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美術師。榮獲國家人事部頒發(fā)的“當代中國畫杰出人材獎”被授予“百名當代杰出藝術家”稱號。被評為“21世紀最具收藏價值潛力的中國花鳥畫100家”、2011—2012當代最具收藏投資價值的中國花鳥畫家。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北京培訓基地,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電視臺、中央黨校、福州美術館,濟南博物館、武漢長江藝術家美術館、桂林市博物館等收藏。出版有《當代中國畫壇精英·潘錫林》、《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潘錫林》《潘錫林畫集》,《潘錫林花鳥畫集》。

滿堂和氣300x120cm
畫家潘錫林以其荒寒、野逸、老辣、蒼茫的中國畫作品崛起于當今畫壇,是一件絕非偶然的事情,這與他三十幾年如一日的刻苦修煉是分不開的。潘錫林生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安徽皖東地區(qū),自幼便耳濡目染的接收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其成人之后便帶有一種與生具有的傳統(tǒng)文人傲骨英風的軒昂氣質。套句俗話叫“人品如畫品”,錫林的這種氣質在他的畫作中體現(xiàn)無遺,那一幅幅筆墨蒼茫淋漓酣暢的大寫意作品,給人展示著一個他獨特的水墨世界。

秋夜入寒林367x144cm
潘錫林是一個元明繪畫美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一個融合南北學貫中西的藝術叛逆。在他的畫作中體現(xiàn)了他對元代文人畫的熱愛和對清代八大山人的情有獨鐘,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荒寒、蒼茫之境以及滄桑感,正是元明時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美學境界。潘錫林在筆墨技法上很善于借古開今,他常常以“大癡山水”所慣用的“披麻皴”筆法融入他的大寫意花鳥畫中,造成及其蒼茫、野逸之視覺效果,同時大膽以較大面積的潑墨來彌補枯筆的不足,充分發(fā)揮枯筆的蒼茫、潤筆的生氣,使之滄潤結合,相得益彰。

晚風野水靜367x144cm
潘錫林又是一個大膽叛逆者,因為他深知“偉大的傳統(tǒng)值得自豪,但不能代替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傳統(tǒng),今天的傳統(tǒng)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今天的創(chuàng)造是明天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在于重復前人的形式抒發(fā)古人的情感,而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與自然之間的對話。“花鳥畫如果不是為了表達情感,在藝術上便沒有多大價值。”在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之前,必須對舊的經(jīng)典提出質疑,這體現(xiàn)在他題材的處理上。潘錫林認為尊重傳統(tǒng)花鳥畫題材的基礎上,需要賦予這些題材以新的人文內涵,在錫林筆下“牡丹芍藥、鸞鳳孔翠”不一定就非得“富貴”,“松竹梅菊、鷗鷺雁鷲”也未必悠閑,完全是隨著情緒的流轉,或是主題的需要來自由處理,往往在一幅作品中花朵、葉子、花稈、鳥成為各種不同形式的線的組合,他們密密麻麻的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渾然的整體。這時花非花木非木,花亦花木亦木,作為畫家情感的物化形式在宣紙上無聲的吟唱。看到這樣的畫面會使你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起抽象表現(xiàn)主義大師潑洛克激情飛揚的作品,也可以感覺到黃賓虹老人渾然灑脫的積墨山水在花鳥畫中的再現(xiàn)。

群鳥迎春248x129cm
“那接天連葉,波翻浪卷,所呈現(xiàn)的繁雜、肅殺和悲愴,使我得到了藝術的啟示,豐富了想象的情愫,喚起了不可抑制的美感。”潘錫林在自然的變化中得到了啟示,于是他要表現(xiàn)這種情感“我要畫出一種滄桑感的大文化,一種悲壯意識的大文化”。潘錫林這種觀點顯然是受到當代花鳥大家郭怡宗先生“大花鳥”意識的啟發(fā),“小景也有大寄托”。正如古人講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鳥畫一語雖然聽起來是一個小概念,但是,也同樣與其他藝術形式承擔著探討自然和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歷史責任。
文/吳冰(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風雨亂荷塘200X200cm

西窗難留芭蕉夢200x200cm
來源: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