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勾芡?
“勾芡”指在菜肴成熟或即將成熟時,投人淀粉粉汁。借助淀粉在遇熱糊化的情況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潤潔的特點。一般的作用就是讓湯汁光滑,口感柔順,增加湯汁濃稠度,具有能附著食物的特點。
常用粉汁有兩種調制形式:
1、單純粉汁。即清水加淀粉,習慣上稱為“濕淀粉”或“水淀粉”,是使用前調制的粉汁。
2、混合粉汁。即在單純粉汁中添加其他材料調勻,有調味、著芡兩重作用,故習慣上又叫“碗汁”或“兌汁”,用于旺火速成的菜肴。
粉汁調制后需投人加熱的菜肴,使之糊化成為芡汁。
大部分芡汁由淀粉和水攪拌而成,淀粉在高溫下糊化,具有一定的黏性,不僅使菜品中的營養素得以保存,而且還起到了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可你知道嗎,不同的烹飪方法,勾芡的厚薄也有差異。
芡汁一般分為厚芡和薄芡兩種,厚芡按其性質不同又分為包芡和糊芡。在做滑炒和油爆的菜肴時,最好勾包芡。因為包芡的粉汁最濃稠,能將肉類全部包裹起來,代表菜有魚香肉絲、炒腰花等。
糊芡,其粉汁略稀,用于燴菜、焦熘菜,如宮保雞丁、糖醋里脊、炒鱔糊等。糊芡使菜肴的湯汁成為薄糊狀,能達到湯菜融合、口味濃厚而柔滑的要求。
而薄芡,則比厚芡稀薄得多,按其性質也可分為兩類,即流芡和米湯芡。流芡光潔明亮,我們常見的魚類菜肴,很多就是以流芡的形式澆汁的。這既能增加菜品的色澤,又可將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最大限度地鎖在菜品之中。而米湯芡則多用于做湯。
著芡的方法因不同菜式有潑入式與淋入式兩種:
1、潑入式是將粉汁迅速潑人鍋中,在粉汁糊化的同時快速翻拌菜肴,使之裹上芡汁。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廣、受熱迅速、裹料均勻的特點,有“潑芡滿天雨”之稱。成芡大都為包芡。
2、淋入式是將粉汁徐徐淋人鍋中,一邊搖晃鍋中菜肴或推動菜肴,一邊淋下粉汁,使之緩緩糊化成芡汁。這種方法具有平穩、糊化均勻緩慢的特點,有“淋芡一條線”之說。一般用于中、小火力制熟的具有一定鹵液的菜肴著芡,大多數采用單純粉汁,成芡一般為薄質芡汁。尤其是一些易碎或形體較大的原料。
常用淀粉的種類可以參考下面這個圖表:
但是在具體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區分,比如琉璃芡適宜選用木薯淀粉(即超級生粉),其支鏈淀粉含量高,黏性強,透明度高。而不推薦使用綠豆淀粉、馬鈴薯淀粉,它們粘性足,質地細膩,色潔而有光澤,但吸水性差,容易懈芡。紅薯淀粉雖然吸水能力強,但粘性較差,無光澤,色暗紅帶黑。另外木薯淀粉糊化溫度為52℃ ——64℃ ,馬鈴薯淀粉56℃ ——69℃ ,而玉米淀粉為62℃——72℃。可見木薯淀粉糊化時,所需的溫度最低,而且糊液穩定透明、成膜性好、滲透性強等優良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
而炒制海鮮和蔬菜一類的菜肴,則適合用“偷芡法”,它的芡汁非常薄,大概只有普通勾芡的1/5——1/3,成菜要求看不見芡汁。關鍵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不論原料汆水還是滑油,一定要控凈分或油分,而且制作時,鍋內留油一定要少。二是—定要采用旺火快炒的方式。對于蔬菜原料而言,如果是荷蘭豆、蘆筍、西芹、青筍,芡汁人概是正常勾芡的1/4,如果是油菜、蘆蒿、百合,芡汁用量大概是正常勾芡的1/3。對于海鮮原料而言,芡汁用量基本都控制在1/3。
另外蔥燒海參需用包芡,且不宜久燒。麻婆豆腐需分2-3次勾芡等等都是長期實踐得來的結果,所以多做很重要。
最后補充一點,就是在大批量制作或者需要長時加溫的情況下,黃原膠的穩定性要遠遠高于淀粉。
最后的最后,奉上勾芡的五個小tips:
一是一定要等菜品熟時再勾芡;
二是油多時不能勾芡;
三是調好味道和色澤后再勾芡;
四是湯汁沒過菜品或幾乎無湯汁時不要勾芡;
五是芡汁濃度要適中,太濃會使菜品變干,太稀則沖淡菜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