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朝,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蒙古人的征伐。尤其是近代歐洲強勢崛起之后,掌握絕對話語權的西方主流媒體,在看待蒙古帝國對世界的影響時,也一面倒地認為以破壞為主。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如同西方文明席卷全球,我們也沒有片面強調其侵略性一樣。蒙古帝國的崛起,也給世界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蒙古人的征服,首先點燃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圣火。
與以往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沖擊不同,蒙古帝國不是采取民族大遷徙式的征服,而是以蒙古高原為基地向外擴展疆土。因而,蒙古統治者十分重視梳理、連接被征服地區的通道,以確立行之有效的統治。在此之前,中國、波斯、歐洲之間的交流是少量、偶然、緩慢的。而蒙古人卻以游牧的軍隊和開放的思想意識,打破了距離和國界、封閉的城墻和堡壘。
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第一次由一個政權所控制,長途旅行變得安全可靠。在中斷了1000年之后,歐洲人又能踏入中東和東亞。由此,東西方貿易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蒙古人自己沒有什么生產技術,但是卻將所有被征服地區的文明和技術綜合在一起,產生了更大的效益。在他們的推動下,中國有了德國的礦工、俄羅斯的士兵、法國的工匠、波斯的胡蘿卜和檸檬;波斯有了中國的工程師、水稻和以按指印為憑證的習慣;而歐洲擁有了中國的面條、紙牌和茶葉。
宗教和統治者的地位被徹底動搖,人文主義隨之覺醒。正是這一時期,薄伽丘創作了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談》。在意大利小城帕多瓦的教堂中,文藝復興的先驅們第一次將人類的情感,轉移在宗教壁畫中。而基督的圣袍上點綴的,正是蒙古人創造的“八思巴文”。
因此,有學者斷言:歐洲首先是在“復興”蒙古和由蒙古人帶來的中國藝術,然后才是歐洲本身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而所謂“資產階級萌芽”推動的文藝復興,更是在這之后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歐洲文藝復興離不開印刷術、指南針,尤其是火藥的傳播。而這一切,無疑都仰仗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
正如韓國出版的《千年歷史人物》一書所評價的:“大地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只有一個家園,這是當今人類‘全球化’的新觀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統。成吉思汗的經濟政策是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雛形;成吉思汗的馳馬驛站,是當時通信業最佳、最快的形式,是當今世界因特網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