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靜
前文說過,水神廟壁畫主題是祭祀,內容分為:《水神祈雨》和《龍王降雨》兩大部分,依次展開,廟內共有十三幅圖景,按順序分別是: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圖、霍泉玉淵亭圖、唐太宗千里行徑圖、古廣勝上寺圖、龍王降雨圖、花園梳妝圖、漁翁賣魚圖、尚食圖、司寶圖、打球圖、下棋圖、求雨圖、興修興唐寺圖。
今天我們選取其中最精華的九幅生活氣息非常濃郁的生活畫,供各位欣賞。
前面,我已經發過三篇關于山西洪洞縣水神廟的內容了,關于它的是是非非,過去未來,談的不少,這是解讀的最后一篇,不說廢話,直接開始欣賞。
一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圖
這幅圖至少為我們傳遞出了四個重要信息:
第一:元代戲曲表演是比較講究的藝術,已經開始出現專業舞臺。
第二:戲曲發展太快,男女演員同臺,不同角色齊備,是很完整的表演班子。
第三:伴奏樂器以鼓、笛子、拍板為主,是一套舞臺組合樂器,類似今天的搖滾樂隊一樣,還是相當專業地。
第四:山西中南部的戲曲習俗傳統歷來如此,這里遺留全國數量最多的元代古戲臺絕不是偶然,關鍵是老百姓千百年來太愛看了。
二 唐太宗千里行徑圖
《圖書集成》記載:
千里徑,在州東三十里山下,即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主橋,太宗至此,橋斷不能渡,及拜而禱之,橋遂涌出。
這段文恰巧記載的就是這個故事,雖然說得比較邪乎,但是此故事在霍山一代口口相傳,幾乎無人不知,畫師就根據故事創作了這幅圖。
三 敕修興唐寺圖
在西壁上方。畫面上山川艷麗,云霧繚繞,北方風情浸染。正中間一位朱衣怒馬的帝王,前有先鋒開路,后有傘蓋遮擋,畫面左上角隱約有青龍閃現;文官武將應從,身旁兩位高僧,護持著一匹白馬上馱著的奉神亭,最前面的將士手擎著一桿大旗,上書“大唐”,正是一副帝王出行圖的樣子。
這是根據當地唐太宗敕建佛寺的傳說而作,《霍山志》對這個傳說多有記載,可見深入人心。
四 下棋圖(對弈圖)
北側的另一位則聚精會神、注視棋局。在兩側,四位侍從有的捧著酒 ,有的持著扇,神態各異,也不禁被棋局的激烈狀況所吸引;
左面山腰夾道上,一位騎馬的官吏正朝這里疾馳而來溪流潺潺、山石交萃,為棋局烘托出別樣的氣息。
五 打球圖(捶丸圖)
就在群山之中,有兩位頭戴東坡巾,身披紅袍的官員,分東西站立,各自做著彎下腰撿球的動作,相互還呈現出攻球的架勢。他們身后各自有一位武士侍衛,手持銅錘進行護衛,把個官宦子弟平時行樂運動的場景描繪的活靈活現。
捶丸,其實就是古代的高爾夫,早在漢代的畫像磚中就有記載,魏晉時期的石刻中也曾經出現過類似題材,現在元代壁畫中也展現了出來,所以說高爾夫球是西方人的發明,這并不準確。
六 售魚圖(販魚圖)
畫中間有一方桌,上面的酒壇子、酒壺、杯盤碗展擺的很滿,桌下的木箱子水果眾多,有桃子、石榴和其他瓜果。桌后面兩人,一老一少,兩人似乎正在暢飲。跟隨他們的目光,前面正有一位老年漁翁賣魚給一位官員。那官員身體微微前傾,一手提著秤,一手擺動秤砣,上面掛有三條鮮魚。漁翁頭戴紗巾,身著黃衫,草鞋一雙,腰系細帶。他右手提著兩條魚,左手伸出兩個指頭,好像在向主顧介紹自己的東西。
在這張圖上,官員的肥碩和富足躍然其上,而百姓的貧窮和艱難一覽無余,畫師通過精準的畫筆,將一切表達到一張賣魚圖上,細膩而生動。
七 庭院梳妝圖
八 后宮尚食圖(尚室圖)
北壁東部。內容為描繪明應王后宮生活。
上面有王宮的御膳房一角,中間放置一案,侍者九人環立。右下角還有二人在燒水。人物蹲在地上,正在捅爐子;一人扶著銅壺,生怕柴灰落在了自己的頭上。這幅圖上的器物,在今天的山西仍然能看到原型,畫師對民俗的生活觀察如此細致,體現出這么豐富的生活細節,這是其他地方的壁畫根本無法比擬的。
九 后宮尚寶圖(尚宮圖)
主要描繪明應王后宮侍女們的生活。畫面上有女子二位,一人抱琴,一人舉花;前面一位抱著花瓶正在往香案上擺放,另一位烏紗帽官員手捧果盤正在放置。人物衣著準確,配飾完整,是一副很有代表特色的壁畫。
結語
山西洪洞縣水神廟壁畫,內容異常豐富,色澤完備,上面描繪的眾多人物神態生動,藝術造詣還是很高的,確實不愧為中華民族的一件繪畫珍寶。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當然NO!
另外,指的說一說的還有寺院的興建與毀壞,真是屢毀屢建。
現存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重修明應王殿碑》記載:
金季 兵戈相尋 是廟煨燼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晉南一代發生特大地震,洪洞、趙城縣受破壞非常嚴重
“壞城郭 塌渠堰 毀官民廬舍十萬計 寺廟傾倒一千四百余所 壓死人無數”
廣勝寺的水神廟自然也沒能幸免于難,在震后的兩年才得以重建。
(祈雨圖和行雨圖)
從大德九年復建,到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最后繪制完壁畫,修復工程整整延續了20多年,放在今天的民間,幾乎也無法完成,而跨越了692個春秋,它再一次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韓靜)。
P.S:喜歡看就訂閱一下唄 打開就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