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潮流的集大成者,提供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審美形式,并啟發了后來裝置、觀念藝術的出現。它既提供了一種源于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視覺經驗,同時也與西方哲學、邏輯思辨的理性傳統有著密切聯系。
在中國,“極簡主義”從未真正成為一種藝術潮流,甚至不如在設計、建筑領域所占據的重要位置。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九零后、二千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能夠去到海外留學,出國訪問,他們對于極簡主義美學有了更多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同時也更少文化與地域意識的負擔,因此在他們中間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與極簡主義美學理念有關的創作之中。
“青年極簡”中所選拔、推薦的藝術家們個案,并不屬于某一特定流派與觀念,但他們都吸取了極簡主義美學的某些方面,并與自己的獨特經驗和個人觀念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視覺特征。他們的數量和質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要豐富,這正在構成一種全新的藝術現象。
鄭忠和
ZHENG ZHONGHE
1983 年生于海南 , 現居重慶 , 自由藝術家 ,200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2019 年《自我態度》金山意庫 ADC 中心,重慶。
Born in 1983 in hainan, now living in chongqing, freelance artist,2019 self-attitude ADC center, chongqing.
交織 -2019-5 直徑 8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消解、顛覆與重構
——鄭忠和的自我追問和作品分析
康定斯基在其著作《康定斯基論點線面》中提及——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獨立的線或繪畫的形就是一種元素。就內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躍在其中的內在張力。康定斯基系統地對繪畫元素進行了外在和內在的全面分析和闡述,這無疑與其著作《藝術中的精神》的精神聯想和感官通感一脈相承。雖然康定斯基著重圖形的基本元素與聲音通俗淺顯的通感分析,但康氏的理論方式和思考角度似乎為我們解讀藝術家鄭忠和的作品提供了一種方式。
鄭忠和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在他最初的實驗水墨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鄭忠和一直在堅持對當代水墨新的可能性的探索與嘗試。他作品中材料的工具性特征轉為自主性——材料與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價值屬性所作出的新的嘗試。鄭忠和當時就已經嘗試著用丙烯進行水墨創作,但我們仍然可以捕捉到其作品中的水性因素、潑墨因素等?;蛟S,鄭忠和創作方式的重點本身就在于水墨性本身,由此嘗試能夠延伸出新的水墨文化。所以說,他對水墨媒材的嘗試在更大的意義上是一種藝術思維方式,是一種創作方法論。鄭忠和從最初的當代水墨實驗中就已經產生了這種的追問:媒介與觀念表達是怎樣的關系,媒介本身到底有沒有新的體制和可能性?
在接下來的創作中,鄭忠和便表現出了對材料探索的癡迷與狂熱。在他畢業后的幾年時間中,他創作了一大批綜合材料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價格昂貴的媒材。但巨大的經濟壓力不得不迫使他作出新的選擇,他開始將創作轉向了布面油畫,這恰恰也是他個人化藝術語言逐漸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時期。鄭忠和這個階段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小幅的人物肖像為主。不知是出于創作中的偶然因素,還是鄭忠和有意畫面處理或情緒發泄,他作品的畫面構成中逐漸出現“線”的因素,在經過不斷覆蓋、消解人物形象的解構過程中,從而建構了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視覺效果。
但不難發現,這個時期鄭忠和作品中“線”的元素在整個畫面中還是處于次要或被動的地位。如果是早期作品中對“線”的使用是一種無心之舉,那鄭忠和這個階段的近期作品則是將“線”的因素逐漸抽離、提煉出來,從而成為其作品畫面的主體甚至全部。他開始放下畫筆,開始嘗試用刮刀進行創作。刮刀一筆筆刮擦形成的肌理不僅是時間的痕跡,也是他個人情感和追憶的養成,更似一種超我的自我修行。鄭忠和這個時期的作品中所蘊含的虛無和空靈感,又恰好與他本人對中國傳統的癡迷和本科階段的專業學習發生關系。鄭忠和就是在這種最常見的材料中找到了突破口,也是在最平常的媒介中迸發出作品內在的精神震撼力。但鄭忠和并沒有停止對材料的探索和對作品深度的不斷嘗試。他最新的綜合材料作品中,鄭忠和似乎完全放棄了和繪畫有著直接關系的一切工具。他用膠槍取代了之前的畫筆、刮刀,顏料從而也讓位于熱熔膠。他用膠槍將熱熔膠擠壓于畫布之上,將熱熔膠自身的媒介屬性和創作中的偶然性因素徹底呈現出來。甚至我們在他的畫面語言中,可以同時捕捉到波洛克行動繪畫和中國畫潑墨方式的影子。
從鄭忠和創作脈絡中不難發現,媒介轉換傳達的是一種媒介觀念的思維狀態,同樣也是他方法意識的轉換體現。材料和媒介的真實意義一直在藝術的再現樣式中被掩蓋著,材料與媒介一直被視為表現對象的手段。但媒介材料不僅是藝術載體,而且本身就是藝術,媒介即是觀念。鄭忠和也同樣在不斷顛覆和重構中自我反思與自我追問,他一直都在路上,或許藝術創作最為困難的也就是自我顛覆和重構,一直在路上。
崔付利 2015年
《交織--2019-3》100cm x 10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交織--對觀1》100cm x 100cm x 2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交織--對觀2》70cm x 60cm x 2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交織--對觀3》70cm x 50cm x 2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請橫向觀看)
《交織--五色雨》70cm x 70cm x 5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交織--蒼白的語3》60cm x 150cm x 2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交織--紅雨》170cm x 85cm 布面綜合材料 2008
《交織—藍雨夜聞花音》60cm x 150cm x 2 布面綜合材料丙烯 2015
《交織--夜雨城》200cm x 50cm x 4 布面綜合材料 2009
《交織--蒼白的雨2》100cm x 8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7
《交織中的交集》100cm 布面綜合材料丙烯直徑 2018
《交織--風暴中的立方》180cm x 60cm 布面綜合材料丙烯 2018
《交織--紫色風暴》180cm x 60cm 布面綜合材料丙烯 2018
《交織--藍色風暴》 180cm x 60cm 布面綜合材料丙烯 2018
鄭忠和由當代實驗水墨的探索與嘗試切入抽象領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拋棄了物象,從事物中“抽取”其本質要素,畫面建立在純粹的視覺表現之上,將某種具象的圖式隱藏在抽象語言的背后。藝術家對媒介材料和創作方法一直保持開放的姿態,在水墨、丙烯、顏料、熱熔膠等媒介中尋找觀念性的表達,不管是刮刀刮擦的肌理,還是膠槍與熱熔膠在畫布上的痕跡,都是對記憶的重新審視與組織。畫面偶然性痕跡的背后是藝術家對記憶深處的重新組織與審視,賦予記憶一種重新的形式感,產生無限的可能性,保持對客體的藝術建構。
知名策展人:楊彪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