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的色粉畫家
關于色粉畫,你了解多少?
文 |《藝術市場》記者 楊凱航
刊于《藝術市場》雜志2019年1月號
色粉畫,其使用的最早年代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畫家使用由柳炭條改進、類似于現在的色粉筆的長方體炭筆為油畫起稿。
色粉畫或色粉筆的英文、法文名字PASTEL,源于意大利語PASTELLO。而國人將其翻譯為色粉畫/筆,易與寫板書的教學粉筆混淆,二者其實從材質到用途都不相同。有語言學背景的畫家曹小山把“色粉筆”翻譯為“葩筆”,音譯自英語PASTEL,希望借此區分開用于藝術創作的色粉筆與教學粉筆,并提供給大眾一個重新認識“葩筆畫”的契機。
在16世紀的意大利,匠人將天然顏料粉與樹膠、魚和動物油混合制成了最初的色粉筆;經過逐漸改進,色粉筆從最初的紅、黑、白三色發展成顏色應有盡有的模樣。因其方便攜帶、上手簡單的特點,色粉筆于18世紀開始在歐洲大范圍內流行并成許多知名畫家創作的主要媒介。
色粉是快節奏寫生情景下的絕佳媒介。眾所周知,素描速寫以其快速記錄形態和神態的長處作為所有畫者必備的技能。在鉛筆還未發明的時候,許多歐洲畫家就使用類似硬色粉筆的方塊形炭筆做素描速寫。如鉛筆一樣,屬于硬筆的色粉筆更利于塑形,比鉛筆更松散的色粉顆粒則更便于修改,加上色粉大塊的側鋒,可以輕松地做調子。
埃德加·德加 《綠色舞者》 色粉畫
“最早,風景畫家用它畫個小樣,為其后的油畫成品做稿子,但是素描稿子‘不解渴’,所以就有了色粉畫。”據曹小山介紹,進入18世紀,彩色色粉筆的普及可以讓畫家在做素描稿的同時兼顧顏色;在這個時間點,炭筆、鉛筆的地位其實已經落后于色粉,色粉成為油畫家最佳的輔助工具。
印象派流行之后,色彩本身被重視起來,許多畫家看中色粉畫源自第一印象的沖擊力和表現力,從而放棄油畫直接將色粉畫作為主要創作媒介。如用色粉捕捉芭蕾舞者嬌媚動態的埃德加·德加,以及擅長借鮮花表現絢爛色彩的奧蒂諾·雷東。
涵蓋蠟筆畫的種種優點,又在細節深入上有更高提升空間的就是色粉畫。18世紀的歐洲掀起過一陣色粉人像、風景畫的風潮,更在19世紀后受到像讓·弗朗索瓦·米勒、愛德華多·馬奈這些大師的青睞。凡是以戶外寫生創作為主的歐洲畫家,都會有一些色粉速寫或色粉作品流傳下來。因為在當時,寫生的標配工具并不是油畫而正是色粉。
色粉比起油畫更方便快捷。不像笨重的油畫顏料,色粉畫的創作僅僅依賴一盒10到20支的粉筆盒。在跋山涉水的旅程中,沒有什么比背著幾罐頭顏料更累人的,更何況直到印象派時期,歐洲才出現牙膏型的管裝顏料。可單有油畫顏料也是無法創作的,再高技藝的油畫家也必須配上至少3個型號的畫筆,還有調色板、松節油等輔助工具。而色粉幾乎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只需手與筆、紙的調和,大千世界便映于紙上。
經過動蕩的20世紀初,美國從歐洲學習并繼承了包括色粉畫在內的各式繪畫。到1974年,美國色粉及油畫家丹尼爾·格林(Daniel Greene)出版了第一本色粉畫教科書《色粉畫》,為廣大需要了解或學習色粉畫的群眾提供了一個系統的入門導覽。其后又出版《色粉畫藝術》仔細地介紹了色粉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媒介的歷史與核心特質,標志著色粉畫已擺脫初生時輔助媒介的角色,成為可被獨立用于創作并賞析的畫種。
時至今日,為滿足色粉畫創作者的多種需求,畫材商已經推出了1600多種顏色以及不同軟硬度的色粉筆。在歐美地區,色粉畫是被普遍使用的基礎畫材;無論是街頭寫生的業余愛好者,還是職業畫家,都受益于這種既能簡單直接渲染大效果,又能深入刻畫的畫種。
丹尼爾·格林《埃莉諾·羅斯福》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藝術學院副主任、美術評論家曾陸紅認為,國內目前還是把色粉畫看作一種工藝、技藝來對待。在傳統觀念里,我們習慣把油畫當作西方的代表,水墨畫當作東方的代表對待,此二者在畫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習慣思維常常阻礙我們認真地看待其他有價值的、相對小眾的媒介,例如色粉畫。
“在西方人的眼中,色粉畫跟油畫的表現是相近的,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網上看圖片的時候,很多人會混淆色粉畫和油畫。我曾經買過一本中文的德加畫冊,里面把他所有的色粉畫都標注成了油畫。在中國,盡管基礎的色粉工具已經在畫材商店里普遍售賣,但色粉畫作為一種獨立的畫種,確實不被廣大觀眾,甚至藝術從業者所知,才會鬧出色粉畫和油畫不分的笑話。”曹小山說。
曹小山于1982年英語專業本科畢業后,便踏遍歐洲,90年代旅居美國,就讀于美國亞歷山大藝術學校,師從Robert Liberace、Ray Kinstler等杰出藝術家。2005年,其加入美國肖像協會(Portrait Society of America)。2014年,他參加油畫大師Charles Cecil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開辦的油畫人體高研班,并研習美國色粉畫大師丹尼爾·格林(Daniel Greene)的畫作。2010年,他回到故鄉北京后舉辦色粉繪畫班,積極普及推廣色粉畫。
“在旅美期間,逢年過節,特別是圣誕節前后,很多朋友會托我幫他們畫些色粉小畫。色粉的輕松勁,他們很喜歡。擺在家里不像油畫一樣顯得沉重嚴肅,而且色粉實際上比油畫更好保存不易褪色。”曹小山這樣形容國外朋友對色彩畫的喜愛。
不僅在大眾家里,在國外的街頭小巷,甚至名畫陳列的美術館,有不少藝術愛好者和藝術家們用色粉寫生、臨摹和創作,可謂是全民普及。加上以丹尼爾·格林為代表的大批色粉畫創作者的不斷實踐,色粉畫不僅已經深得民心,更是在收藏和拍賣領域獲得了藝術界的認可。1972年成立的美國色粉協會(Pastel Society of America),定期舉辦色粉畫大展,每年招攬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曾陸紅認為,美國已經培養出了色粉畫的受眾和穩定的市場。
丹尼爾·格林 《約翰·肯尼迪》 1963
曹小山說:“國內現在專門創作色粉畫的畫家不多,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非常有效和有意思的工具;既有它自身的特殊效果,也能像油畫一樣精細地刻畫,還能模仿出水彩那種通透的感覺,而且非常容易上手。我教的幾個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如果換作油畫的話,可能需要幾倍的入門時間。”
據曹小山介紹,在美術教育領域,蠟筆因其一筆一色、筆觸硬而可控又有型的特點,一直作為兒童美術教育的入門首選。追其深層原因,在于其效果可控且直觀,看顏色、選顏色、畫顏色簡單明了,加上接近硬筆的材質保證了下筆時色塊清楚不含糊。雖然在深入塑造方面有所制約,但其大膽直接、簡單明了的氣質正是兒童美術教育所需要的。
曹小山《青衣》70×50cm 色粉畫
誠如兩位采訪者所說,色粉畫在漫長的歷史中作為油畫的輔助工具,其名聲被油畫的精致動人所掩蓋,但藝術史中媒介沒有永恒的地位,只有契合群眾的需求并能為此不斷自我更新的媒介才能被重視。
從前,因炭條和炭棒精細度不足的原因,素描只是作為古典繪畫的起稿工具。但在鉛筆發明之后,俄派將精細素描發揚光大——不僅作為繪畫研究學習的利器,更重要的是把素描那堪比油畫的細致微妙帶到了觀眾眼前,使之成為在中國受到普遍認可的畫種。
如今的色粉畫有著相似的境遇,偏見源于不了解,不了解因為不普及。但有理由堅信,在杭鳴時、曹小山等能發掘色粉畫優點并堅持用之創作的藝術家的努力下,更多的觀眾和藝術從業者也能感受到色粉畫的魅力,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也會執起色粉筆來。
曹小山近作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