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6月,德國北部港口漢堡郊外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內,上演了一出老友聚會。主人是已經下野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客人來自遙遠的東方,是大清帝國權極一時的當紅宰相李鴻章,在歐洲有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兩位歐亞大陸著名的政治家對國際局勢坦誠友好地交換了意見,手挽手的友好影像背后實則潛藏著更深層次的危機。

(李鴻章乘專列,沿著專為俾斯麥修建的鐵路,抵達弗里德里希斯魯)
(李鴻章與俾斯麥)
在《馬關條約》的談判中,日本原本加上了割讓遼東的要求,在俄法德三國聯合干涉的壓力之下,日本人最終放棄了這項條款。為了表示諸強對“還遼”所做的工作,1896年李鴻章為以“聯絡西洋,以制東洋”為宗旨,開始了對歐美諸國的感恩之旅。6月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火車從俄羅斯前往德國進行訪問,德國政府予以盛情款待。6月14日,他前往皇宮晉見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并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隨后,便有了本篇開頭所述的與俾斯麥的高峰論壇。

(李鴻章在德國皇宮 隨行李經方、李經述等)

(李鴻章訪德紀念幣)
威廉二世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1888年繼位德意志帝國皇帝后,全面擯棄了俾斯麥對華采取的和平政策,更加富于侵略性。李鴻章回國不久,威廉二世便指使外相馬莎爾,駐華公使海靖等向清政府提出索取口岸的要求,這個口岸就位于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灣。1897年8月,威廉二世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密謀后,私下達成交易,德國承認俄國在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勢力范圍,支持俄國占領旅順,俄國則支持德國占領膠州灣,謀求在山東的利益。
(德皇威廉二世)
德國人為何對膠州灣情有獨鐘呢?膠州灣地區亦稱為膠澳,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部,瀕臨黃海,聯接山東腹地海岸線曲折,港闊水深,終年不凍。隋唐時期膠州板橋鎮就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宋朝時設立市舶司。鴉片戰爭以后,膠州灣地區引起了列強的注意,英俄兩國海軍常到這里游弋、駐扎,日益強大的德國也開始圖謀海外擴張,德國海軍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進行勘查,在比較了威海衛、南澳、日照、喇叭口等地后,最后選定了膠州灣。1869年德國派遣地質學家、殖民局長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親赴膠州灣進行調查。在調查報告中,他記錄下了膠州灣的地勢險要和山東豐富的物產,提出“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領膠州灣不可。”預謀占領之前,德國又派出其遠東艦隊進一步對膠州灣進行考察。德軍認為占領膠州灣有如下好處:適于建立海軍基地;港灣條件良好,可以建立碼頭和船塢;進可攫取山東腹地豐富的礦產資源;青壯年勞動力充足;環境宜人,適合歐洲人居住。海軍部建筑顧問、海河工程專家佛郎求司前來考察后,已經初步規劃出膠州灣未來建設的藍本。
(李希霍芬)
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機會的出現,因為中國是斷然不會拱手讓出膠州灣的。“功夫不負有心人”,1897年11月1日夜里,機會在山東西南部地小縣城巨野天賜。十多個巨野人手持利刃,闖入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準備去兗州天主教總堂參加“諸勝瞻禮”儀式的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歷史教科書上把這次事件稱之為“巨野教案”。當晚,張莊教堂神甫薛田資倉惶逃往濟寧,電告德國駐華公使并轉德國政府。威廉二世沒有為兩位死去的同胞扼腕,而是喜出望外,因為德國終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兵中國。巨野教案發生的六天后,威廉二世就“決定立刻動手”對中國進行報復。深夜,他電令駐扎在上海吳淞口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迪特里希(Otto von Diederichs)作好出兵準備“率全部艦隊開赴膠州”。
1897年11月10日艦隊啟航向膠州灣進發,德國艦隊共有五艘軍艦,11月13日即抵達了膠州灣南部的海面上。當日,迪特里希委派副官帶領兩名軍官和翻譯上岸拜會膠澳守備章高元,佯稱要靠岸添煤上水,借地操演,得到德國人很快就會離開的答復后,章高元同意了他們上岸。章高元是著名的淮軍將領,算是李鴻章的小兄弟,曾經在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中立下戰功,甲午戰爭后回駐青島。章高元一定想不到,他的誠實被德國人利用了。
(章高元的總兵衙門)
(清軍東大營)
(德國攻打青島明信片)
14日清晨,德軍突然登陸,迪特里希指揮720余人搶占了膠州灣的各個險要之地,并發出照會,限令章高元的軍隊撤出姑女口和嶗山以外,章高元一面通電清政府,一面暫時撤至滄口。
(德國在青島登陸)
迪特里希在衙門大堂內宣布占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陸地,并稱倘有中國人敢滋事端,定加嚴懲。新的臨時政府也同時成立。19日,德軍包圍了章高元的行轅,扣押了他,逼迫其撤退。與此同時,由亨利親王率領的后援部隊也從本土開赴膠州灣。駐華公使海靖也不斷向清政府施壓。迫于壓力清政府將主戰的山東巡撫李秉衡革職,12月17日,命令章高元完全撤離,駐守煙臺。1898年2月11日,亨利親王的艦隊抵達膠州灣,德方的態度突然變得蠻橫,占領膠州灣意圖也得到了英、法、日、俄等國的默許,原本將希望寄托在列強進行外交調停上的清政府也是無可奈何。1898年3月6日,由李鴻章、翁同龢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在北京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
(德軍占領中國兵營)
(《膠澳租借條約》)
(信號山上的德占青島紀念碑)
《膠澳租借條約》共三端十款。主要內容有:膠州灣及灣內各島租與德國,租期99年,租期內所有土地歸德國管轄,德國得以制定章程進行管理。膠州灣沿岸潮平100里內,劃為中立地區,德國官兵有權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該區域內“派駐兵營、籌辦兵法”,須先與德國會商辦理。如德國須整頓水道等事,中國不得阻攔。(3)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筑鐵路兩條,一條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通往濟南,一條往沂州經萊蕪縣至濟南。德國并有權開采鐵路沿線30里內礦產。山東省內任何工程須用外國人員、資本、器材時,首先應與德國商辦。這樣,德國不但將膠州灣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且將整個山東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膠澳租借地全圖)
為實施其長久全面的統治,德國向膠澳租借地派駐了最高統治者——膠澳總督。一戰之前,歷任總督分別是:羅伸達、葉世克、落爾曼、托爾泊爾、汪然美隆、托爾泊爾、麥爾瓦德克、托爾泊爾、黑乃爾、麥爾瓦德克。總督署下設“四部一會”,即軍政部、民政部、經理部、工務部和參事會,管理租借地的方方面面。德國殖民者選址太平山南麓、青島灣西部以及原章高元兵營舊址修建了三處兵營,另外修建了十座炮臺,還在前海修建了軍用碼頭和軍用油庫。駐軍也是逐年增長,1898年6月有2995人,到1914年已經達到9000多人。
(游弋在膠州灣的德國軍艦)
為使青島變成德國在遠東的物資輸出、商品進口基地,德國殖民當局采用了“邊建設,便掠奪”的方針,租借條約簽訂后,德國國會決定在青島投資500萬馬克建設港口,同時還建設了造船廠,并且安裝了先進的港口設備,到1913年,青島港已經躋身中國六大港口的行列。
(大港碼頭開工儀式)
(大港規劃)
德占時期,是青島城市規劃的形成期,德國人首要考慮的要素是港口,選定大港、小港的位置后,將鐵路線布置在港口和未來市區的中間,合理利用了海岸線,使港口、鐵路、市區密切聯系,這是青島規劃的最大特點。市區又根據地形特點合理的規劃出商業區、政治區、宗教區、生活區等,沿南部海岸進行的擴展,成為了城市的亮點。這一規劃早在1897年就已經在當年在德國出版的《膠州年鑒》中有體現:“面對膠州灣的地區,可能只能建些必不可少的設施,因為這個地區沒有東西能擋住冬季來自東北和西北的寒風,而且夏季也沒有來自南面和東南面的海風,不適于歐洲人生活。居住區、商業區只能布置在面對青島灣丘陵地帶的南側。”只不過帶有殖民色彩的規劃政策并不允許中國人到這一區域內居住,直到1910年德國人才取消了華人和歐洲人分居的規定。
(德占青島城市規劃)
與各國租界集中的上海、天津、漢口等城市“拼盤式”的發展布局不同,青島的單一式發展模式使得城市從一開始就具備了鮮明的德國風格,市區的道路與中國傳統的整齊平行的棋盤式布局不同,采用了近代歐洲城市道路建設的常用形式,以廣場(最初為總督官署前廣場與火車站廣場)為中心,道路呈放射式,并結合青島的地形,順山依勢,順坡就地,有機地把各功能區加以串聯,又使各功能區內形成自我協調的道路網結構,并與市外村道相連,形成青島市內外交通網絡。1913 年,青島已憑借城市的整潔、美麗聞名于世,,被認為是“東亞最完美之商埠”,美妙的海灘風景使青島被譽為“東方的布萊頓”。通過建成環境的有形影響和相應法規的無形約束,青島的城市形象在不同歷史階段雖然有所改變,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在此后很多年里都以整潔優美獨特的城市形象而被中外旅行者們推崇。


(美麗的青島)

(德國人修建的青島城市地下排水系統采用了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技術,至今仍在使用。簡寫的K,是德稱膠澳KIAUTSCHOU的簡寫)
青島并不是德國人登陸中國的第一座城市,但卻是留下最多德國記憶的城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德國人對青島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漫步青島的人們最深切的體會就是徜徉在一座德國的城市中。柏林方面決心投入巨資將青島建設成所謂的“模范殖民地”,大批當時德國國內一流的建筑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專家來到青島,進行實地勘查設計,三個月之后,青島城建規劃即獲得通過。日耳曼民族在性格上不同于驕傲自滿的英國人,不同于浪漫無度的法國人,不同于輕浮躁動的俄國人,也不同于冷酷冒進的日本人,嚴謹縝密是他們民族的特征。青島的城市規劃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青島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發展成為中國硬件設施最完善的城市,這其中有德國人的貢獻,但這更是中國的驕傲。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膠澳租借地的市區為青島。2008年10月12日,整整110年之后,無疆行者結束了對青島的第一次探訪。歷史總是這樣巧合,但更多時候是冥冥之中未讓人知。翻出這張車票的時候,我想起了2008年10月11日在青島一天探訪的難忘經歷。

(無疆行者與青島圣彌愛爾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