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袁 菊
關于《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歷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擬就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作一概述,并就教學處理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主旨爭鳴
1.頌秋說
原巧花老師《一曲悲涼的頌歌——郁達夫〈故都的秋〉解讀》①一文認為,作家寫作《故都的秋》是為了頌秋。從客觀方面看,“‘清、靜、悲涼’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從主觀方面講,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的冷落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
羅崇祥老師《郁達夫的悲涼頌歌——〈故都的秋〉》②一文也持同樣的觀點:“郁達夫以憂傷、悲涼的感情基調,懷著對故都的眷戀之情低聲吟唱出了一曲故都之秋的悲涼頌歌。”
2.悲賞說
馬彥紅老師《試論〈故都的秋〉的思想情趣》③認為:作者通過景物的描繪,抒發(fā)了“悲秋”與“賞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賞秋”而“激情”。這種“悲秋”與“賞秋”的雙重思想矛盾,正是舊中國知識分子在苦悶與希望的徘徊中,無可奈何地生發(fā)出的“悲”、“賞”的矛盾思想的真實反映。
3.頹唐情調說
易前良先生《悠悠的態(tài)度,頹唐的情調——〈故都的秋〉賞析》④認為,《故都的秋》所要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悠悠的態(tài)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蒼涼頹唐的美。易先生指出,十九世紀衰老頹敗的北平是在西方文明沖擊下走向衰微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而“傳統(tǒng)文化在與時俱進的世界潮流中于事無補,對飽受傳統(tǒng)文化濡養(yǎng)的知識分子來說,卻具有極大的親和力”,“現(xiàn)實的天空中布滿了陰霾,知識分子用它澆心中的塊壘,愈澆愈愁,愈愁而愈澆,久而久之,在中國文人心靈中積淀成一種頹唐的審美心理定勢,悠悠地陶醉于傳統(tǒng)的精致美感里”,因此,生性感傷纖弱、性情飄逸的郁達夫更容易趨尚這種陶醉。
4.戀國憂國憂民說
邱洪慧老師《悲秋情懷與戀國情結的融合——評郁達夫的〈故都的秋〉》⑤認為,“在深沉、悲涼的故都的秋的表面,實則透著作者對故都、故國——祖國的無限的眷戀、向往和摯愛之情”。邱文援引郁達夫大量的語句論述“愛國主義像一根紅線貫穿了郁達夫的一生”這一觀點,同時結合景物描寫進行比照分析,指出“這大量筆墨勾勒、渲染出的沉郁,幽遠,悲涼的秋景……是作者熱烈的愛國心和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矛盾心理交織著的一曲愛國的秋的悲歌”。
張樹生先生《〈故都的秋〉的寫境藝術及其情感背景》⑥認為,《故都的秋》具有“色調清靜怡適、悲涼深沉”、“滋味快而且沉”的特點,之所以如此,取決于郁達夫當時的處境和心境。《故都的秋》中表現(xiàn)的正是郁達夫在民族危機面前有著憂國憂民的急切情緒。
周美珍老師的《〈故都的秋〉主題探究》⑦、李建洋老師的《淺論〈故都的秋〉的情感內涵》⑧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故都的秋》奏響了一曲悲涼的頌歌,愛國成為其主旋律,為寫秋文章增添了另類的音符,別樣的旋律,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作品中悲涼表象的后面,蘊藏著作者如火的激情”。
5.陶醉自然、鐘情文化說
段崇軒先生在《故都的魅力在哪里》⑨中指出,故都之所以能吸引、感動郁達夫,一是由于故都是政治文化中心,“為大批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二是由于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huán)境,讓無數(shù)現(xiàn)代知識分子安居在一種博大而溫馨的精神家園里”。因此,“故都的自然和人文,接通了他最深層的文化心理,他在這里感覺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安寧、充實和滿足”。
陳元娟老師《〈故都的秋〉文化內蘊淺析》⑩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提出《故都的秋》是作家為了“細品文化,追求恬靜”的觀點。陳老師列舉郁達夫關于北平的一些句子,如“五六百年來文化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等等,指出郁達夫“‘不遠千里趕到北平’為的是細品數(shù)百年薈萃的文化,保有這自己民族的精神財富。”
6.禮贊、感傷說
孫廷忠先生《愛的悲啼——郁達夫〈故都的秋〉象征意蘊探》11指出,《故都的秋》運用象征與寫實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故都北京城的禮贊和感傷之情。“以‘皇城’為代表的‘故都’破落而頹廢的人文景觀象,暗示著中華‘首善之區(qū)’可愛中的可悲,于貌似客觀地再現(xiàn)中充溢著作者精神的‘自敘傳’和主觀的外化:為以‘皇城’所代表的老大帝國的破落和衰敗而悲涼。”對“都市閑人”孫先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他認為,這些“都市閑人”“在那風雨倏忽的清秋時節(jié),表面溫文爾雅得令人可愛,溫良敦厚,從容恬靜得教人可親,然而透過這文質彬彬的神態(tài),緩慢悠閑的談吐,卻是一副聽天由命,任世態(tài)炎涼,逆來順受,怯懦而麻木不仁的眾生相,教人可憐又可悲”。
王茂恒先生的《〈故都的秋〉的審美情感和抒情方式》12從郁達夫超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角度,提出了與孫廷忠先生相近的觀點。認為《故都的秋》“既表現(xiàn)了‘秋’嚴厲、蕭索的一面,又表現(xiàn)了‘秋’深沉、幽遠的一面,處處使人感到‘中國的秋的深味’”,“表達他對故都之秋的禮贊和摯愛之情”。
7.關注生命、執(zhí)著追美說
付水怒先生《悲涼背后的獨特情懷———品味〈故都的秋〉》13認為,《故都的秋》“蘊涵著作者一以貫之的對普通卑微生命的關注與贊賞,體現(xiàn)了作者心中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和獨特理解”。在付先生看來,郁達夫“以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勾勒了‘小院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和‘勝日秋果’五幅故都秋景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彰顯著普通生命的本色”,“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
8.恬靜閑適說
劉改棉老師《關于〈故都的秋〉的思想內容》14一文,從文章主體部分景物描寫的特點入手,對“清、靜、悲涼”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清,為清淡,寡淡,淡雅,恬淡”;“靜,為寧靜,恬靜,閑適”;“悲涼,一為景色,如涼風,涼雨;一為作者的心境,由秋色透露出來的者的孤寂優(yōu)郁之感,但此卻是淡淡的,并不能沖淡作者濃濃的欣賞‘清、靜、悲涼’的情趣。”因此文章是作家“恬靜、閑適心情的寫照”。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蘇建忠老師。他在《不清不靜不悲涼》15一文中也對“清”“靜”和“悲涼”提出自己的見解。“‘清’字當為‘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靜’字當為‘沒有聲音’之意。‘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來得悲涼’是說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因此,他認為,“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并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9.秋士心態(tài)說
錢虹教授《渴慕清靜的秋士心態(tài)與細、清、真的藝術追求》16一文認為,“對于南方的秋天的遺憾與不滿,促使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北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來北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她從“清、靜、悲涼”之中讀到了作家“之所以那樣癡迷、留戀北方的清秋以至不惜貶抑南方‘賞玩不到十足’的秋意的內心隱衷”,因為郁達夫本人崇尚小品文的“清”與“真”,所以才能寫出“北國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凈、清閑與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熱、煩悶、渾濁的心緒得到凈化與升華”。因此《故都的秋》反映的是作家“渴慕清凈安寧、遠避紛爭嘈雜的‘秋士’心態(tài)”。
10.靈魂的清醒與獨立說
鄧宇萍、胡峽在《靈魂在高處——郁達夫〈故都的秋〉解析》17一文中指出,作家將“北方那種淳樸厚重、清醒安靜,與南方追名逐利、渾渾沌沌的生活狀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賦予了秋更高的人格內涵,打破了一般文人學士只把秋當成憂愁傷感的抒寫對象的局限”,文章主旨也就“并非象一般人認為的那樣,是憂郁傷感的悲秋情懷。而是一反常規(guī),以別樣的秋境寫出了高雅脫俗、清淡純樸的人生境界。表現(xiàn)出對真實自然、純凈安詳?shù)纳顮顟B(tài)的追求”。“這種心態(tài)追求正好體現(xiàn)了作者不附媚于庸眾、敢于橫清流而卓立,保持高尚的情操與堅定的人生態(tài)度;自有面對蕓蕓眾生,我自靈魂在高處的清醒與獨立”。
11.追求說
陳鶴、廖敏兩位老師在《消沉只是表象,追求才是本質——讀郁達夫〈故都的秋〉》18一文中指出,郁達夫是以“欣賞與調侃的神態(tài)”寫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作家既有“一種渴望沉醉的心理”,又有“在灰色理想之外的另一種嚴肅的不懈的努力”,“通過外界的感發(fā),內心自省,從而使自我堅強起來”,“不再是玩弄自己、欺騙自己的人,而是將痛苦擔負在肩,背起生活十字架的強者,尤其是在他呼喚了以生命換秋天之后,就更是一位贖罪的耶穌,但愿在苦痛中拯救和完善自己的形象了”。因此,從全文看“郁達夫的這種審美傾向本質上不是厭棄人生,而是熱愛人生,消沉只是他的表象,反抗才是實質”。
12.趣味說
孫紹振教授在《〈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19一文中運用“還原法”論證《故都的秋》乃是表現(xiàn)了作家獨特的審美趣味——“大雅大俗”這一觀點。孫先生在“還原”時以老舍《濟南的秋天》與《故都的秋》作對比,指出“老舍對于色彩的欣賞顯然偏重于鮮艷。而郁達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鮮艷的”,“郁達夫所營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囂,更具鄉(xiāng)野的寧靜和自然的境界”,故而顯示出“超越了日常的世俗的趣味的”“含著‘高雅’的意味”的“淡雅”。
13.文化鄉(xiāng)愁說
肖震山《郁達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鄉(xiāng)愁》20一文認為,郁達夫筆下北平的秋天,“是他偏執(zhí)情感觀照下的心靈季候,是蒼茫心緒和歷史滄桑感與故都風物的化合”。在本質上,這是他對中國歷史的深刻體認,對文化傳統(tǒng)的深深眷戀,對理想主義與浪漫精神的執(zhí)著守望。郁的這類作品“既是文人士大夫悲秋傷世文學傳統(tǒng)的延續(xù),也是由于對離亂現(xiàn)實的切膚之痛,它傳達了郁達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鄉(xiāng)愁”。
14.迷戀說
李在琴老師在《〈故都的秋〉與郁達夫的迷戀》21一文中認為,《故都的秋》傳達的是一個迷戀的主題。作家迷戀“秋蟬的衰弱的蟬聲”、北方的雨、鋪得滿地的槐樹的落蕊、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甚至是念錯的歧韻,這是因為“故鄉(xiāng)總是和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郁達夫眼里,北平的意義,不僅僅是故都,政治的中心,更是中華母親的象征”,作家不遠萬里趕到北平,“是來尋根中華母親,朝圣中華母親,頂禮膜拜中華母親的。”
15.追尋深沉說
江錫銓教授的《追尋深沉——〈故都的秋〉賞析》22認為,“《故都的秋》寫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郁達夫描繪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詩如畫的、幾乎臻于完美的風物景致,表達了對于故都清秋的虔誠向往與崇仰。那是一種超常的深情”。因為追尋深沉,所以《故都的秋》“更像是一首中歷史文化精神的《秋聲賦》,是對金色的、成熟的、蘊藉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禮贊和追尋”;因為追尋深沉,所以《故都的秋》更能反映作家寫作該文前后的思想情緒——“抑南揚北”,“對于人在南國之秋中只能‘混混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還保留著“決計離開杭州”的余憤。”
16.眾因說
胡群秧老師在《對〈故都的秋〉的一點探索》23一文中認為,郁達夫之所以在《故都的秋》中流露出憂郁感、孤獨感、冷落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由郁達夫的家庭背景、求學之路、事業(yè)挫折、婚姻糾葛及社會環(huán)境原因使然。胡老師進而以大量的篇幅對上述五個方面的原因進行了一一分析,指出《故都的秋》中流露的情感以及所要表達的主題乃是眾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高冰峰老師的《〈故都的秋〉與郁達夫的性格情趣》24也認為《故都的秋》中所流露的情感,“固然跟當時的背景有關,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運和性格情趣有關,還跟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悲秋情結有關”。
二、教學處理
綜觀上述各家觀點,不難看出,論者基本上是從社會背景、政治背景、作家身世背景、思想狀況、生活狀況、審美情趣,乃至婚姻遭遇等方面,作為切入文本、解讀文本、尋求主旨的依據(jù),或側重一兩個方面,或側重多個方面,論證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與說服力,讀者很難是此非彼,甑別出一個能統(tǒng)攝其余的觀點。這就給老師的教學處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此,我們提供幾種方法供老師們參考。
1.遵循一說,單面拓展
意謂只選取一種觀點,在單一層面上拓展,從而將文本的解讀引向深入,使課堂呈現(xiàn)出深度認識的美。比如張俊峰老師在《〈故都的秋〉備教策略》25中,這樣設計:
“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留下了兩處“空白”:一是“秋士”出自哪里?它為什么會成為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賦》與蘇東坡的《赤壁賦》這兩篇賞秋文字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有關賞秋的詩文還有哪些名家名篇?二是中國的文人與秋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呢?
這一目標只取“秋士說”,但又沒有在主旨意蘊上多作糾纏,而是從文本的“空白”入手,既有橫向的聯(lián)系,又有縱向的拓展,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盡其可能地深入認識與感悟“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管選取何種主旨觀點切入,都必須立足文本,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進行切實有效的探求,而不能架空分析,作機械的比附與抽象的說教。
2.介紹眾說,引導探究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故都的秋》主旨的多樣性為這一理念的實施提供了契機。學習中,教師可以將上述有關觀點介紹給學生,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主確定研究重點,借助作家評傳、期刊資料、網絡資源等,進行研究性學習,最終以研究性小論文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3.回避主旨,品析美點
詩一般的語言是《故都的秋》的美點之一。文章語言精美,內涵豐富,耐為咀嚼。教學中,不糾纏于主旨,不將文中的審美意象作實景解讀,不與作家的生活遭際等外在的因素牽連,而將目標定位在品析語言韻味上同樣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教學設計。如,有老師先將文章第三段進行這樣的改寫:
在北平,你不出門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間房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會看到藍色的天,飛過的鴿子,你還能看到透過槐樹射下來的日光,也會注意到墻壁腰上的牽牛花。如果你觀察仔細,
你還會注意到牽牛花下長著秋草。
然后讓學生與原文對照,找出兩段文字的差別,在師生共同的品析中,達成認識:平淡的敘事、平淡的語言,是不能打動讀者的。而郁達夫注意細節(jié)的描寫,以渲染清幽之境,注意選用恰當?shù)男揎椩~語,以突出環(huán)境特點;注意在行文中融進孤獨、寂寞、悲涼,寄情于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這樣的教學處理既能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感悟作家的情懷,又能讓學生深刻體會作家語言運用的技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此外,意與境渾的意境美、情意相諧的內涵美、意象構成的組合美、素淡清幽的色彩美、美妙動聽的音樂美,以及寫景與哲思完美結合的結構美,等等,都是文章美點。仔細品讀同樣也能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滋養(yǎng)。
【注】
①《名作欣賞》2005年第9期
②《甘肅教育》2006年8月
③《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④《名作欣賞》2002年第5期
⑤《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7月
⑥《語文學刊》2002年第5期
⑦《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3期
⑧《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0期
⑨《中學語文園地》2002年10月
⑩《文學教育》2008年第5期
11《名作欣賞》2007年8月
12《閱讀與鑒賞(高中版)》 2004年 12期
13《長治學院學報》2007年6月
14《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11月
15《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年11月
16《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
17《西昌農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12月
18《中學語文》2004年7月
19《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20《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
21《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3期
22《名作欣賞》2002年第5期
23《語文學刊》2006年第1期
24《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9期
25《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年7~8期
2.《故都的秋》主題探究
作者:周美珍《語文教學與研究》
(來自http://www.yuwen888.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48&id=9493)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對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熱情頌秋,如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要么寫得蕭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瑾的絕命詞“秋風秋雨愁煞人”……而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xiāng)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
這是郁達夫在《沉淪》中借主人公之口發(fā)出的吶喊,這也是他的心聲。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他的《故都的秋》借寫故都的秋景,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情,對故都的秋有多眷戀,表明他對祖國的愛就有多深。在這篇精致的散文中,作者不但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戀之情,更是傳遞出他的愛國情愫,一種離亂人心底難以言說的心聲—
—富國強兵,驅逐列強。
一、感時傷懷,抒寫悲情
《故都的秋》在表現(xiàn)悲情一面,確實有獨到之處。當時由于日寇入侵,中國北方烽煙四起,國家內憂外患,就像杜甫《春望》所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作者輾轉回到故都,面對熟悉的一草一木時,更增添了作者的愁緒。古語說:“春女思,秋士悲”,一種自古以來的文人的悲秋情結頓時涌上心頭,“秋之入心,愁也”。因此,文章的感情基調始終是悲涼、憂傷的。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寫道:“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悲秋之感油然而生,故都的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所選取的景物是生活中的平常之景,筆下的秋景卻給人以落寞之感:獨自住在“
皇城人海之中的一椽破屋”中,“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感悟“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寫出秋天的蕭索和冷落,這與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所表達的意境是一致的;幾根“
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秋草,象征著生命的衰竭與凄涼,令人觸景傷情:所有的景物都籠罩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蕭條,冷落,使人愁情暗結。作者一共選取了五幅畫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來表現(xiàn)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所選取的顏色也都是冷色調,如白色的蘆花、碧綠的天色、青天、藍朵、灰土、淡綠微黃的棗子顆兒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達夫語)。郁達夫眼中的秋景無不蒙上了時代的陰影,打上了作者個人主觀感情的印跡——孤獨、悒郁。
這是一篇悲秋之作,而作者并非為景寫景,為文造情,而是以情馭景,情景交融,正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說道:“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作者將時代的陰影、個人的悲劇融入到秋景之中,這種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
的特點其實是作者內心“清、靜、悲涼”心境之秋的折射;是北國之秋——不,是當時整個中國“清、靜、悲涼”的社會現(xiàn)實的濃縮。
二、語輕情重,悲中含喜
在《故都的秋》中, 作者選取北平秋天特有的自然風物來寫,
彌漫著古都的氣息,滲透著作者由衷的喜愛——坐在院中能看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覺得秋高氣爽,心清氣定;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還有能點綴北國秋天的槐樹,特別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出了落蕊的柔軟、細膩,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再看“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可見,作者對北國的秋雨情有獨鐘,故都的秋雨清新、纏綿,寫出了故都的無限秋韻;特別是寫秋果更是流露出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和贊美:“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稱果子成熟時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筆觸所及,從院內到屋外,從天上到地上,有聲有色,以動襯靜,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表達了作者在飽嘗故都秋味時的愜意心情。“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主觀世界”,這是郁達夫眼中的秋景,一種打上作者主觀情感的秋景,作者在描繪故都的秋景時涂抹上了一層灰色、感傷的色調,且悲且喜,悲喜交集。作者將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進行對比,認為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認為江南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認為秋不是名花,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從而表現(xiàn)自己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
三、故都之戀,故國之愛
作者對故都北平的摯愛是由來已久的,在與《故都的秋》稱為姐妹篇的《北平的四季》中,郁達夫吐露了對古都的感情:“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shù);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于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閑清妙……”
作者從未在北平久住,但對北平卻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在國難深重的當時,郁達夫一程程南去,再沒有重踐斯土,卻這樣遙祝故都的無恙:“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可以說,愛國是郁達夫不渝的信仰,是《故都的秋》的最強音。
海子——一個極富靈性而憂郁的文學天才,在他度過短暫的二十四個春秋后臥軌自盡,像顆流星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后,消失在人們的驚詫的目光中,只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遺愿;川端康成——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令世人歆羨的文學泰斗,在他度過了七十三個年頭后打開了煤氣,提早結束了生命,給人們留下了“花未眠”的無限遐思。他們的人生都很不幸,海子是從貧瘠而廣袤的大地走來的孤獨的魂靈;川端康成幼年父母雙亡,之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xù)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在他們的人生扉頁上赫然寫著兩個字——孤獨。他們的心靈是孤寂的,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極容易走向極端……
而郁達夫在他短短四十幾個春秋里,身處亂世,飽經憂患,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遭遇妻離子喪、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達夫憂郁敏感的特質。“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故里度秋風”,國仇家恨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忱,他自覺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盡自己的能力作了許多對祖國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為郁達夫充滿愛國熱情,愛國成為他畢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熱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種種不幸和痛苦時沒有倒下。郁達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這不是矯情,而是作者的真情罄露,既表現(xiàn)了對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戀和向往之情,又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愛國之情,正如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所寫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蘊含的真情一樣。郁達夫在《寫作閑談》中說過:“法國批評家說,文體像人;中國人說,言為心聲。不管是如何善于矯情造作的人,自然總會流露一點真性情出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都的秋》寫于1934
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也有幾十年了,至今經久不衰,成為一代散文名篇,筆者推測,這與它語言的清新、意境的雋永和獨特的人生體驗是分不開的,尤其重要的是蘊含其中的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故都的秋》奏響了一曲悲涼的頌歌,愛國成為其主旋律,為寫秋文章增添了另類的音符,別樣的旋律,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3.《故都的秋》寫的是文化之秋
作者:張鴻彬
原載:《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2期
《故都的秋》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名篇。長期以來,是悲秋還是頌秋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截至目前,爭論的結果有二:要么各執(zhí)一端,自圓其說;要么游走兩端,折中處之。但無論哪種解讀,都會造成牴牾:既然頌秋,何來悲涼?既然悲涼,何來頌秋?這也勢必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似是而非,迷糊而過。竊以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對該文的題材都作出了眾口一詞的誤判: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這種所謂的“共識”,長期以來無人懷疑,使大家無一例外地陷入自以為得,實則迷糊的境地之中。我以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寫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造成誤讀的“結”在哪?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顧此失彼的解讀缺失,形成思路死結
文本解讀,首先必須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對于《故都的秋》并沒有真正做到“遵路”閱讀,賞析該文我們總是只圍繞1-11段、13-14段這兩大塊,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視之如雞肋,甚至棄之如敝屣,教學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這種顧此失彼的解讀缺失當然是無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體闡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該有怎樣的地位?顯然,作者是分三層闡述的,第一層:舉例歸納論證了不論國別人種階級,秋之于人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秋味的普遍意義);第二層: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秋味的中國特色);第三層: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典型秋味的淵藪)。作這三層論述,至少彰顯出兩大信息,其一它顯豁昭示:前者所謂景中之情“特清特靜特悲涼”并僅非作者個人的心境,所謂清、靜、悲涼的感觸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因此該文當然就不會是所謂情景交融的抒懷之作;其二,論述的三個層次,層層推進,層層剝筍,有力揭示了中國典型秋味文化的淵藪。反觀1-11段,兩相比較,第12段無疑處于居高臨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認定,1-11段盡管是寫“飽嘗秋味”,其地位也不過是為后者的議論作層層鋪墊。前者為賓,后者是主,主賓關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結也便劈開了,對該文題材及主題的認定也便有“洞穿復雜是簡單”的輕松之感。
局部與局部的關系理順了,整體思路也便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歸并該文段落可知:1-2段對比反襯突出故都秋味的總體特征(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非“清、靜、悲涼”);3-11段作者選取尋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進行描繪(賞玩秋味),旨在突顯故都秋味的特點;12段層層揭示中國之秋的文化淵藪;13-14段表達贊美眷戀之情。由此觀之,主題便可初定為描寫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淵藪,飽含眷戀之情。其中暗含著解讀的指向——文化。
二、景觀內蘊的錯誤判讀,形成賞景死結
對于故都之景,我們總是用“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維聯(lián)系方式,對“清、靜、悲涼”作平面膚淺的解讀,于是該文不可避免的被歸于那種文人學士或悲秋或頌秋的舊式題材之列,把本是浸潤文化氣息的人文景觀判讀成情語景觀。
“遵路閱讀之,入境始相親。”縱觀全文,作者寫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傳達拘于個人小天地的所謂景中情語,而是以景顯秋之故都的風物人情,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故都文化之深厚。
如寫“小院秋景”,在點數(shù)了故都秋景名勝之后,隨之退步假設“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這一退步假設不僅突顯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別”,而且?guī)в休^強的招引意味,招引著一個個“你”。請注意,這一個“你”字,意味深長,它讓賞景之“我”轉瞬之間不覺變身為故都出色的文化導游,帶著大伙體驗小院秋景,體驗傳統(tǒng)文化中寧靜淡泊的境界(“天色”、“飛聲”、“日光”、“藍朵”)。段末的“我以為”幾句,透出“賞玩十足”的心態(tài),作者在此重點賞玩秋草襯花的“悲涼”藝術,這秋草襯花的悲涼意境,其實就是一種托物喻人的隱喻,它暗含的就是那種中國秋士的品格: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因此,此景之悲涼,絕非個人心境,作者借賞玩“悲涼”,藝術的傳達出中國秋士文化的內核。(悲涼的文化內涵各景不一)
此后四景,雖不著一“你”字,但無一處不是領你同行感受。
“秋槐圖”中,那種腳踏落蕊的觸覺,那種落葉清掃的細膩,突出了細微之處見清靜之意。同時,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約”推測:正是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啟發(fā)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華文化。
“秋蟬啼唱”一節(jié),可分兩個層面解讀。其一,故都的秋蟬無處不在,殘聲無處不聞,較之于南方,秋蟬所營造的悲涼氛圍要濃重得多,以此突顯“特別之悲涼”。“秋蟬啼唱”為故都籠上一層濃重的蒼涼色彩。其二,秋蟬意象的文化內涵,古詩詞中雖早作定論,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與第12段相照應。
“閑話秋涼圖”中,那些都市閑人著符號之衣,吟京腔京韻。行動是清閑的(“咬著煙管”,“上橋頭樹底去一立”),語調是平靜的,感嘆是悲涼的。作者抓拍這一細節(jié),定格都市閑人的典型一瞬,讓讀者從一個側面體會到那些歷經風雨變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幾度新涼”時淡定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這個精彩的片段,從世態(tài)人情的角度著筆,豐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內涵。
由于此文是應急之章,“秋果奇景”較之于前四景,選材下筆都似顯倉促,個中情味稍遜前者,本人不再贅述。
該文景觀內蘊的判讀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題——故都的秋,更是強調了這種判讀指向:故都,不稱北平只言故都,不僅飽含眷戀之情,而且潛藏著濃濃的文化底蘊,再與“秋”結合,暗含著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題的這種秋之文化的濃濃氣息又真真切切地彌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著這些判讀指向,跟隨作者來賞秋景,讀文化,那種長達七十余年的“頌秋”與“悲秋”之惑的老結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結:《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寫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為主的“背景情結”,形成“套解”死結
第三冊人教社《參考》第80頁編者云:“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久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學生,在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詳不周,補充其“兩歲喪父、少小離家、異地求學,二十幾歲得肺結核、日本侵華等等導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應證“悲秋”之說。這是典型的先入為主的“背景情結”。
解讀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當其要,若要輔之以背景,其前提條件是,那個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時的境況,即便是那時那刻的境況,還得看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多寡、深淺,尤其是境況之真?zhèn)巍!豆识嫉那铩分鎸嵄尘坝质窃鯓拥哪兀吭谟暨_夫后來發(fā)表的《故都日記》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間世》社快信,王佘杞來信,都系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還約定于明日來坐索。”17日的頭一句又是:“晨起,為王佘杞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可見《故都的秋》這一經典,還是編者函索坐索逼出來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脫坐索叨擾的急就之章怎會有那些繁復的背景呢?
自鳴得意的“背景情結”套解著一篇又一篇精美詩文,嚴重阻礙著文本的解讀,其慣性之大,流毒之廣,令人搖頭嘆息。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解讀文本甚是關鍵。我們要善待文本,走進文本,聆聽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甚至人云亦云。實施新課程,首先要狠磨文本解讀的基本功,一名語文教師如果缺少整體把握之能、細節(jié)品味之功,又何談讓自己走進新課程?又何能讓學生走近真語文?這也是重讀《故都的秋》帶給我的真切體會。
張鴻彬,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武漢。本文編校:鄭利玲
4.
《故都的秋》解讀綜述及教法舉隅
高冰峰(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215600)
(來源《中學語文教學》201306)
1934年7月,郁達夫挈婦將雛從杭州上青島,8月去了北平。在催稿的情況下,他于17日晨起后隨即寫下了《故都的秋》。①該文雖為急就章,但堪稱現(xiàn)代散文經典名篇,長期以來都被選作中學語文教材。
然而,多年來圍繞此文的探討與爭論從未停歇,見仁見智。這足以證明此文有著多重魅力和豐富內涵,為了更好地發(fā)掘其教學價值,本文試就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兩方面做一梳理,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
一、《故都的秋》文本解讀綜述
1.表現(xiàn)對象:故都之“秋”、郁氏之“秋”、文化之“秋”,還是生命之“秋”?
關于本文的表現(xiàn)對象,錢理群曾說:“郁達夫,作為一個曾居住于北京,深知其‘味’的文化人,他以‘北京人’的眼光看(體驗)北京的秋天,自覺地從中尋求審美滿足,并訴諸文字,他就成了真正的‘北京文化’(在他的筆下,‘北京人’對待自然、生活的品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欣賞者與表現(xiàn)者。”②也就是說錢先生認為此文的價值在于更多地表現(xiàn)了故都之“秋”。這種看法可稱為“故都說”。
陳日亮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融進了太多只屬于他個人的獨特的審美感受。故都的秋,與其說是故都北平所獨有的,不如說是專屬于郁達夫的,全然只是郁達夫的秋”③。這一說法則是“郁氏說”。
“文化說”。易前良認為,《故都的秋》“是從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里流出的陳年佳釀”,“《故都的秋》最能打動我的就是作者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悠悠的態(tài)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蒼涼頹唐的美”。④肖震山也持此說:“郁達夫散文筆下北平的秋天……在本質上,這是他對中國歷史的深刻體認,對文化傳統(tǒng)的深深眷戀,對理想主義與浪漫精神的執(zhí)著守望……它傳達了郁達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鄉(xiāng)愁。”⑤
梁平則持“生命之‘秋’”說。他從南北之秋的對比分析入手,認為《故都的秋》從“文思”看,表現(xiàn)的“不是兩種秋天,而是兩種生命形態(tài)”;從“主題”看,“不是向往故都之秋,而是向往如秋的厚重人生”,“無論是故都之秋還是南國之秋,只是作者借以感發(fā)生命的媒介,它們本身并不是文章的終點和主旨。文章的最高意味在于,通過故都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象征性地表明了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并選擇、贊美像故都之秋一樣‘清、靜、悲涼’的生命形態(tài)”。⑥
以上四種說法,“故都說”與“文化說”可為一類,側重于對文本內容客觀性的分析;“郁氏說”與“生命說”又可為一類,側重于對作者主觀性的體悟。
要解決這些分歧,我認為,首先應該尊重本文作為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的根本屬性,即作者是通過寫故都及其文化之“秋”來抒發(fā)其主觀感受、表現(xiàn)其人生態(tài)度的。郁達夫作品的風格,正如溫儒敏所言,“郁達夫別具一種生活的‘吟味力’,他以自身體驗乃至個性、氣質去咀嚼漱滌萬物,似乎可以與大自然產生情感交流。所以他筆下的景致,與其說是自然景物客觀的拍照,不如說是抹上了主觀色彩的風景畫”⑦。也就是說,他的作品體現(xiàn)出濃郁的個性特點和抒情色彩。而文本所敘寫的主要是院落、槐樹、秋花、秋雨等尋常秋色,但其間蘊含著作者獨特的主觀感受———悲涼。
所以,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xiàn)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tài)度的“秋”。
2.感情基調:歡喜、清靜,還是悲涼?
關于本文的感情基調,多數(shù)人認為是“悲涼”。對此,徐西前、趙文峰結合文本內容作了細致分析:“寫槐寫蕊,首著一‘落’字。寫蟬寫聲,首著一‘衰’字。寫雨寫人,首著一‘嘆’字。寫樹寫棗,首著一‘風’字。故都之秋,天上地上,無論聲色,無論人物,都貫以生命的音符,都伴以弱者的悲鳴,從而合奏起生命的悲歌。”⑧
而朱曉芳則對郁達夫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無限眷戀與滿心歡喜”進行了剖析:對生命“發(fā)乎濃情的眷戀,使得郁達夫對于秋景、秋色產生了別樣的眼光,這眼光里分明閃爍著無限的歡喜”。⑨
此外,還有人持“清靜說”。錢虹認為“‘清’與‘靜’,正是解讀與領悟《故都的秋》的奧妙所在”,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渴慕清凈安寧、遠避紛爭嘈雜的‘秋士’心態(tài)”,“一種完全寧靜松弛甚至不無閑適的心態(tài)”。⑩
我贊同“悲涼說”。因為作品的感情基調是可以通過作者在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的傾向來認識的。那么,對故都的秋,作者是贊美還是感傷哀憐呢?
對此,教參說:“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這是一種較為中庸的觀點,但有值得商榷之處:在一種“憂郁、孤獨”的心境中,作者怎么去“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呢?比如,我們能說韋應物寫“獨憐幽草澗邊生”是在贊美澗邊幽草嗎?情從景出,如果我們切實關注一下文中細膩描寫的那些景象———牽牛花的藍朵、尖細且長的秋草、槐樹落蕊、秋蟬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這些景象,顯然跟“贊美”一詞沒有多少關聯(lián)。正如陳日亮所說:“在《故都的秋里》,作者何嘗對種種衰亡的生命有過贊美與歌頌?……他只是在抒寫對秋的悲涼的主觀感受,表現(xiàn)他作為一個文人的審美自覺。”
所以,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現(xiàn)的“種種衰亡的生命”正好顯示了作者對生命滿懷感傷與哀憐的情感態(tài)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涼”的情感基調。對比之下,“歡喜說”也許是受了作者在首尾兩段中所抒發(fā)的“眷戀與向往”之情的誤導,而“清靜說”則未能觸及文本與作者心靈的深處。
3.悲涼美的來源:傳統(tǒng)情結、身世性格,還是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傳統(tǒng)情結,孫紹振認為“郁達夫式的悲秋,固然有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血脈”,然而,“歷代秋的主題……都是把秋愁當作一種人生的悲苦來抒寫的”,“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傳統(tǒng)的悲秋主題有了一點小小的變化,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世人沉浸在其中,并沒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
孫先生這一見解是很敏銳的,但用“享受”一類的詞來描述郁達夫的秋心是否恰當呢?當作者坐在那一椽破屋中,靜對滿院的落花,耳聽秋蟬的哀鳴,此時他心中更多的應該是生命的哀感吧。時世的艱難、半生的滄桑、人事的流逝,都足以讓他在這秋日的景況中唏噓感慨、顧影自傷。所以,我認為就悲秋情結而言,郁達夫有著對傳統(tǒng)的變異,更有著對傳統(tǒng)的皈依。
關于身世性格,筆者曾撰文論及:“從身世看,‘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后來又經兩度婚姻失敗,再有兩次喪子之痛,先后目睹了晚清腐敗、軍閥割據(jù)的社會現(xiàn)實,親自經受了白色恐怖的威懾,最后親歷抗日烽火,在南洋為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這樣的一生,是悲涼的。從性格看,他的身世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憂傷孤獨的性格,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傾向。他少年時代就沉浸在‘水一樣的春愁’里。日本十年留學生活,使郁達夫自傷之中又添了對國家民族的憂慮及由此而來的自卑感。回國后,他說:‘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對我的態(tài)度改變了,我的對于藝術的志趣,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說我是一個頹廢者,一個專唱靡靡之音的秋蟲。’”(《〈雞肋集〉題辭》)
關于創(chuàng)作背景,張賀指出:形成本文悲涼美的“一部分原因是作者個人在故都的遭遇,特別是愛子龍兒的夭折給他打擊非常之大”(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卷起的歷史風云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過去和現(xiàn)今,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
以上三種說法各有側重,主要是從文本之外來探討悲涼美的來源。對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妨采用綜合法: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tǒng)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有關。
二、教法舉隅
《故都的秋》是深受語文教師喜愛的一篇文章,該文的教學設計也非常多。在此我挑選了兩種較有代表性的教法作一簡介。
1.美感審讀法
彭尚炯在執(zhí)教該文時,“注意挖掘內在的美學因素,引領學生進入審美的境界”,教學過程為:通過分析“愁”字字形(愁人心上秋)和引用與秋愁有關的古詩詞導入課文,營造審美藝術氛圍→引導學生開展審美欣賞(欣賞課文中的五幅寫景畫面、學生朗讀片段、交流審美感受)→教師點撥,升華學生審美感受(點撥并提問“作者為何要插入對牽牛花花色的賞評”“作者為什么對四合院中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要作細膩的描述,而對故都的名勝卻一筆帶過”,適當補充背景知識)。
彭老師這種教法關注了學生的審美活動,也很能體現(xiàn)本文作為一篇美文的內在價值。這種教法的難點在于怎么讓學生感受到本文內在的悲涼之美,重點則在于如何針對學生的朗讀、交流給予恰到好處的點撥和引導。就教學內容看,這一設計關注了文章的主體內容,但對文章首尾的抒情和比較襯托則未加關注,其實,這部分內容也有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和情感內涵可供品賞。
2.對話生成法
連中國執(zhí)教該文時采用了師生對話、動態(tài)生成的方法。其教學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要求學生“以‘誦讀’和‘品味語言’為媒介,結合自己有關秋天的生命體驗,在最感興味的地方,談談在作者筆下感受到了怎樣的一個真切的秋天?”。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先后交流了對陶然亭蘆花之漂泊、釣魚臺柳影之孤瘦、秋天蟲唱之凄婉、玉泉夜月之清寒、潭柘寺鐘聲之清寂的感受,順次得出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品讀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差異;隨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品味槐樹落蕊一節(jié)文字,通過師生對話從中讀出秋之令人寂寥與傷感;接著師生模仿閑人雨后斜橋對話一節(jié),細細體味其中所蘊含的秋意與人事滄桑感慨;最后,學生交流品讀第三段所得的悲涼感受,師生在此基礎上探究得出“生命的昂揚蓬勃是一種美,生命的悲涼隕落也是一種美”這一結論。
連老師的教法妙處在于:首先,設計了一個有效的問題,結合生活體驗談閱讀感受的做法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其次,注重語言品味、誦讀體味的教法很適合本文文辭優(yōu)美、情感深沉的特點;此外,在對話中有效引領學生對文章的美學特質進行的探究則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也解決了本文解讀的一個難點。這種教法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但對教師的教學功底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
三、我的教法
我曾采用比較鑒賞的方法教學《故都的秋》,選擇的比較對象是作者在同一時期寫的寫景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教學步驟如下:首先,學生整體感知兩篇文章,初步把握兩文的內容和寫法;其次,學生自主選擇比較點,圍繞該比較點細致品讀原文,在文中找出相應根據(jù),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教師亦可根據(jù)學情給學生提供一些常見的比較點);再次,各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追問點撥;最后,師生匯總比較結果,歸納郁達夫寫景散文的特點。
5.因悲而愛,因愛而喜
——《故都的秋》之情境多重韻味解讀
范帆(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原載《文教資料》2015年第7期總第675期)
摘要:歷來《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讀教學大多從“悲”字著眼,將其賞析成頹廢悲啼之曲,而忽略蘊含其中的絲絲暖意。《故都的秋》渲染的北國之秋的境界確實悲涼,但從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及作家對人生的豐富感受出發(fā),能品味出作者濃濃的愉悅眷戀之情。由此感悟作家因悲而愛、因愛而喜的情感變化流程及蘊含的閑適、悲涼、眷戀、喜悅等多重韻味。
關鍵詞:《故都的秋》 文本解讀 悲喜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篇目之一,作為寫景狀物單元的一篇文章,承擔著讓學生感悟其藝術構思、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及作家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從而進入審美境界的教學目標。但是,歷來中學語文教師對《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讀著重于“悲”的分析,而忽略蘊含其中“喜”的情懷。本文在把握作者因悲而愛、因愛而喜的情感流程的基礎上,探討《故都的秋》境之悲與情之喜情感的多重韻味。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悲
正如郁達夫先生在文中提及的,秋天“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不管是中國文人還是外國詩人,亦或牢獄里的囚犯都有相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意緒。不需要教師苦口婆心地給學生強調作者“寂寞、惆悵”的心境,學生“走馬觀花”地瀏覽也能抓住“清、靜與悲涼”這幾個字眼。然而,北國之秋究竟悲涼在哪里?
(一)題眼之悲
從題目出發(fā),文章通篇都是寫北國之秋,可是題目為何使用“故都”二字?首先要從“故都”的含義琢磨。“故都”二字意為過去的國都。“故都”二字總帶有歷史變遷之感,多少傷感、多少滄桑、多少無奈躍然紙上,那是被遺棄的國都,那是被遺忘的國都,如此凄涼給北國之秋增添些許涼意。此外,再聯(lián)系作家顛沛流離的命運,使全文縈繞著悲涼的基調。“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表面波瀾不驚,但深深感慨皆蘊含其中。十余年來,多少日日夜夜的魂牽夢縈,當作家混混沌沌地輾轉在南方之時,時刻心念能讓自己一晌貪歡的北國之秋。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總在我的腦海里回蕩。十余年來,每到秋季,在溫潤的南方卻看不飽秋,嘗不透秋深深的無奈,這是怎樣的惆悵與悲涼?
(二)意象之悲
緊隨作者筆觸,我們能捕捉“破屋”、“破壁腰”、“槐樹”、“秋蟬”、“秋雨”等冰冷的意象。在北國的秋天,找一處破屋靜坐,數(shù)槐樹葉地下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中的牽牛花,能聽到秋蟬衰弱的殘聲,以動襯靜,故都的秋是多么清、靜。此情此景,沒有喧囂的馬車,沒有來往匆匆的行人,只聽見衰弱的鳴蟬,息列索落的秋雨聲,平仄相間的人語聲,凄清又惆悵,哀怨又悲涼,讓人怎不悲寂寥,怎不淚滿裳?故“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悲,悲在古今中外共通的感傷愁緒、悲在故都被遺忘被遺棄的無奈、悲在感同身受的流離之苦、悲在思念卻不得見的魂牽夢縈之痛、悲在作家筆下悲涼意象的抒懷。
仔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讓我們感到的悲涼之氣并非那么濃烈。感傷的同時總有絲絲暖意縈上心頭,消解濃濃的悲涼之感,此是為何?作者筆下描繪的北國之秋客觀之景的確悲涼,但在融入作者喜愛的主觀情緒之后,便呈現(xiàn)出一種“我言秋日勝春朝”之喜,由此淡化孤獨之秋的悲涼感。
二、“我言秋日勝春朝”之喜
《故都的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僅停留在言秋之悲,而在品味悲涼之感后,捕捉到絲絲暖意以消解哀愁。北國之秋不全然是清冷悲涼的,也有她的美麗與溫暖。此外,從作家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以及作家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出發(fā),又能體悟出作者“我言秋日勝春朝”濃濃的眷戀喜愛之情。
(一)相見之喜
“我言秋日勝春朝”之喜則是久別重逢一解相思之喜。上文所論“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帶給我無盡感傷與無奈的同時,深入體驗能品出作家與北平之秋久別重逢的無限欣喜之感。十余年未見,思念終于可見的激動心情隱含其中,夢里思念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與眼前雖然頹敗卻別有一番情韻的破屋相對照,虛虛實實,如影如夢,而美夢終于成真。只要身在北國,那么再頹敗的破屋也有北國的味道,也能滿足我對北國之秋的寄托與思念。因為北國之秋的悲涼,所以作家癡迷地愛著她,愛她的滄桑、濃烈與厚重。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篇目之一,作為寫景狀物單元的一篇文章,承擔著讓學生感悟其藝術構思、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及作家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從而進入審美境界的教學目標。但是,歷來中學語文教師對《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讀著重于“悲”的分析,而忽略蘊含其中“喜”的情懷。本文在把握作者因悲而愛、因愛而喜的情感流程的基礎上,探討《故都的秋》境之悲與情之喜情感的多重韻味。
(二)閑適之悅
“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細讀之,會發(fā)現(xiàn)全文的基調并不是濃烈悲涼、急切焦躁的,而是一種悠閑、迂緩、輕松、享受的調子,且這種調子貫穿全文。靜坐頹院里,泡一壺茶,細數(shù)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上的牽牛花,這是何等清閑和心靈自由?且閑適之中透出作家享受的愉悅感受。作家賞槐花的畫面更能體現(xiàn)這一情懷。
“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在北國之秋的早晨,作家被槐花所吸引,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全部感官感受槐花落地無聲,踩之輕柔,掃之徒留絲紋,全身心陶醉在槐花帶來的清幽又細膩的喜悅里。讀者為之深深震撼,作家是如此閑適自由,如此懂秋懂生活,讓心靈在北國之秋中休憩。
再到后文作家聽蟬鳴、賞秋雨、聽人語、傷秋詩,都蘊含著濃濃閑適之感,滲透出作家心滿意足的愉悅之情。
(三)夸弄之喜
“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濃濃喜愛之情表現(xiàn)在將北國之秋的景、人、語、情如數(shù)家珍般娓娓道來,甚至有夸弄之色。積極且充滿愛戀之情,細數(shù)院落的清幽閑適,槐花的輕柔細膩,秋雨的奇譎有味,人語的平仄緩慢悠閑等北國之秋的好風光,滲透出作家真摯的喜悅之情。
此外,作家采用“西洋工筆畫”的手法,色彩斑斕、形態(tài)濃密地描繪北國之秋的好風光,透出青春的韻律,基調是積極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先用粗線條勾勒出灰蒙蒙的天空,再用涼風、細雨加以點綴,著色暈染出天空顏色,色彩多變,且有層次地刻畫出秋雨的奇、秋雨的有味。
作家為了強調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不惜借貶斥南方的秋天表達對北國之秋的深深眷戀之情。且文章最后“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設誓顯情,直抒胸臆,明確表示對故都的秋的熱愛與贊美。因為愛得真摯、愛得熱烈,所以當作家身處故都之秋時,其喜悅和滿足是溢于言表的。
三、境之悲、情之喜的完美融合
《故都的秋》的情感蘊含不僅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之
悲,還有“我言秋日勝春朝”之喜。但是北國之秋強烈的悲與喜并不是冰冷殘忍地割裂開來的,而是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共存,以致達到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和諧狀態(tài)。
(一)悲中有喜
“秋蟬的衰弱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初讀之,廣闊的故都被衰弱的秋蟬殘聲所籠罩,深深的落寞孤單悲涼之情直涌心頭。但細讀我們又能品出另一番滋味,廣闊的故都正因為有這些分布廣泛而縱情歡奏的秋蟬,北國之秋才擁有清、靜、悲涼的韻味,北國之秋才擁有南方之秋無法匹敵的濃烈“秋味”。這也是作者如此鐘愛北國之秋的原因。在故都之秋的悲涼意境中,洋溢著作家對北國之秋濃濃的熱愛眷戀贊美之情。
(二)喜中有悲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在這句話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一股閑適快活,作者在北國的院落里全身心放松享受北國之秋帶來的愉悅之感,那是久別重逢陌生又熟悉的眷戀,那是在閑散享受中擺脫煩惱的自由閑適。但喜之后,淡淡的悲傷從中而來,雖說作家是閑適、超脫、享自由,但是孤單寂寞悲涼之感也會涌上心頭,由此引發(fā)物是人非、壯志未酬、人生苦短等一系列哀愁。在喜悅的情境中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給讀者帶來富有層次性的閱讀體驗。
綜上,《故都之秋》的喜與悲并非直接面對面沖突,而是二者互相融合、互相共存,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北國之秋的意境本消沉悲涼,但作家對北國之秋濃濃的眷戀熱愛之情,沖淡消解了北國之秋悲涼蕭瑟之感,境之悲與情之喜完美融合,達到了一種悲喜和諧的狀態(tài)。作家內心激動喜悅而沉醉,但在語言呈現(xiàn)上卻表現(xiàn)得波瀾不驚、樸實平靜。作家筆下的深刻內涵和情韻,教師需要為之反復涵泳,品其中因悲而愛、因愛而喜的情感流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冰峰.《故都的秋》解讀綜述及教法舉隅[J].中學語文教學,2013(06).
[2]楊文靜,李娜,劉俊青.心閑氣靜看榮枯涵詠默吟話深情———淺析《故都的秋》的沉郁之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
[3]肖慧.《故都的秋》的審美價值[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8).
①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第三冊第82、7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錢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語文學習》1994年第7期。
③陳日亮《如是我讀》第54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④易前良《悠悠的態(tài)度,頹唐的情調———〈故都的秋〉賞析》,《名作欣賞》2002年第5期。
⑤肖震山《郁達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鄉(xiāng)愁》,《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⑥梁平《兩種生命形態(tài)的對比與選擇———郁達夫〈故都的秋〉主題新探》,《名作欣賞》(下旬刊)2010年第6期。
⑦溫儒敏《略論郁達夫的散文》,《讀書》1982年第3期。
⑧徐西前、趙文峰《悲涼之美,生命之愛———再讀〈故都的秋〉》,《語文建設》2009年第12期。
⑨朱曉芳《朝榮與落蕊———重讀〈故都的秋〉》,《中學語文教學》2012年第12期。
⑩錢虹《渴慕清靜的秋士心態(tài)與細、清、真的藝術追求———〈故都的秋〉課文導讀》,《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
孫紹振《名作細讀》第6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高冰峰《〈故都的秋〉》與郁達夫的性格情趣》,《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7年第9期。
張賀《被催生的“早產兒”———〈故都的秋〉》,《名作欣賞》2008年第12期。
彭尚炯《引領學生進入審美境界———《故都的秋》教學隨記》,《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7期。
連中國《一曲秋歌,幾度涵泳———〈故都的秋〉教學實錄及思路解說》,《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0年第7—8期。
6.《故都的秋》議論段作用的探究
(來自http://www.zw100.net/article-6646-1.html)
《故都的秋》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寄寓了作者對故都秋日風光的眷戀和對美的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鑒賞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品味課文中細膩的語言。其中第12段關于寫秋詩文的議論是文章很重要的一段,但是,現(xiàn)有能見到的教學設計卻都忽視了對這一段作用的解讀和探究,降低了對文本意蘊和思想高度的挖掘。本文試圖通過對忽視這一段作用缺陷的分析,闡述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提出對《故都的秋》教學設計的新認識。
一、對《故都的秋》議論段作用解讀的質疑
無論是賽教課還是公開課,很多老師都喜歡教經典散文《故都的秋》,五幅畫面的景物描寫、景和情的統(tǒng)一、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清水出芙蓉的語言,都是教學內容的“重頭戲”。但這些教學設計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對于文中第12段議論作用的分析探究,要么照本宣科,按照教參上的講;要么直接跳過,干脆不講。很多研究和鑒賞《故都的秋》的文章,包括郁飛的《關于我父親的<故都的秋>》,都對這個問題或一筆帶過,或幾乎未涉及。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為什么在寫完北國的秋后要插入一段對寫秋詩文的議論呢?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必修2)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作者似乎要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①對此我有所質疑。
其一,對議論段的作用回答不肯定。用“似乎”二字來回答這一段的作用很不妥,表達模棱兩可。“似乎”有“可能”“好像”之意,也就是郁達夫在寫景中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可能”或“好像”要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這樣的表述,說明編者對此是揣測,力圖表現(xiàn)思考問題的嚴謹。研究者非作者,不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用這種語氣,可以理解。但作為問題的回答,“是”還是“不是”應該是明確的,只要理由充分,能夠支撐觀點即可。我認為用這種似是而非、不置可否的語氣來回答這一問題是不妥的。
其二,對議論段的作用內容理解不具體。文化氣息也罷,文化內涵也罷,都在強調一個人或群體的文化修養(yǎng)、學識素養(yǎng),著眼于內容的分析。在探究議論段的行文章法時,將“顯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開闊的思路”并列。很顯然,前者側重內容,后者側重結構,二者并列于“行文章法”之下不妥。散文的章法指文章組織材料、布局謀篇的方法,“開闊的思路”屬于章法,而“顯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屬于思想內容,不在章法之列。
其三,沒有抓住《故都的秋》一文的特點。散文有不同的類型,諸如敘事散文,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示萬物之間的永恒;寫景抒情散文,以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這一段不是要簡單地創(chuàng)造“文化氛圍、文化氣息”,而是要“披文入情,緣景探情”,把文中對故都秋的景物描寫與文中體現(xiàn)的作者情感結合起來。這篇散文主旨不是僅僅停留在寫景上,而是要進一步的借景抒情,實現(xiàn)情景交融。如果把這一段的作用僅僅理解為創(chuàng)造“文化氛圍、文化氣息”,那就降低了本文的思想高度,誤讀了本文的主旨。
正是由于《教師教學用書》對這一段作用的誤讀,導致了《故都的秋》一文在教學設計上存在忽視這段作用的缺陷,使得《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學重視對寫景的賞析,忽視對文本
“情與理”的挖掘,使學生難以體會到文中所蘊含的情志,難以把握這一篇課文的思想高度。
二、《故都的秋》議論段作用的進一步探究
我研讀了許多《故都的秋》的賞析文章,參看了這篇課文多個教學設計和教案,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解析。于是,我再次將閱讀的目光鎖定在文本的研讀上。探究文段作用的思路應該是:首先回答,這段內容寫了什么;其次看這段內容處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再次,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進行探究;最后,從對情與理的解讀上,把握文章的思想高度。
這一段的內容是作者由現(xiàn)實中對故都秋的情與理的抒寫,繼而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對秋的感受處處有,而中國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這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在故都之秋中寄寓作者的一種特殊情感。
結合《教師教學用書》,我想對文中第12段議論的作用做進一步的深入解讀和探究。我認為這一段的作用主要是“披文入情、緣景探情”。
1.內容上,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
在描繪古都秋色特點的基礎上,作者又插進來這么一段文人學士對寫秋詩文的議論,無疑是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增添了文化氣息,與“故都”的題旨暗相吻合。這一點與《教師教學用書》的看法基本一致,不過做了整合。文章題目“故都”暗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境界,明確而深沉。“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都是包含文化底蘊的景觀。郁達夫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議論,是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溝通,連通了歷史人文,把對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個人類文化的層面去認識,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顯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對秋文化的珍愛情感。
2.情感上,給文章的感情基調做注解
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此題見仁見智。文中在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所以,我以為,這篇散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文章合為時而著”,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悟,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知人論世。郁達夫寫作《故都的秋》那段時間,中國社會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的心情非常苦悶。郁達夫一家于1933年4月從上海遷居杭州,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脅,想找一個寧靜安謐的地方。然而,遷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寧靜,有時甚至充滿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積著巨大的苦悶。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詩的后面寫道:“近來生活為左右所夾,頗覺煩悶,精神軀體都不能自由……”為此,他將寄情山水作為治療內心煩惱和郁悶的良方。由此可知,“內心苦悶”并力圖排解苦悶,憂傷、悲涼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寫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調。議論段強調的就是賞秋是世界性的文學現(xiàn)象,有情趣的人對秋都有感觸,悲秋更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而郁達夫表達的悲涼的情感,與之不謀而合,這一段正好在情感上為文章的感情基調做了最好的注解。
3.結構上,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段議論處在文章后半部分的位置,在描寫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由形到神達到深化,此為承上。作者先從“清”“靜”“悲涼”三個方面對“故都的秋”作了歸納,接著,作者分別選取了能體現(xiàn)這三個方面特點的景物如“藍色、白色、粉紅色的牽牛花”“槐樹的落蕊”“衰弱的蟬聲”和“透著濃濃涼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繪。作者之所以要著力描寫故都這些帶有“清靜感”和“悲涼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繪火一般的香山紅葉和明鏡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正是想借此來抒發(fā)內心的苦悶、寂寞與憂思。
本段議論為后面的抒情做鋪墊,此為啟下。本段末尾“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強調北方秋味,引出了下一段與南國之秋比較,在結構上領起下文。從課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頌之情。第12段議論突出古今中外文人學士對秋有著深沉的感情,用意是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深情。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吐露了郁達夫對故都的感情:“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shù),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于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閑清妙……”②若沒有對故都北平的摯愛,不會寫出這樣的文字。
4.在情理上,為了托情于自然景物
“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散文也具有寓志于形象之中的特征。《故都的秋》不僅僅是故都秋天景色的簡單描寫,而是通過寫景來言志,體現(xiàn)本文的主旨。12段之前的景物描寫,“清”“靜”“悲涼“這些語句只是總括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征,不能概括全文中心和主旨,不能揭示本文的內蘊,本文的意蘊則是抒發(fā)他內心苦悶彷徨的心境,而這一心境則在第12段的議論段中得以抒發(fā)。
《故都的秋》的各種寫景是為了鋪墊,目的是為了抒情,此所謂“托情于自然景物”。在作者眼中的故都不僅僅是北平,而是一種象征,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故都,象征著整個國家。在郁達夫心目中的“秋”不僅僅是自然之秋,而是象征著當時社會衰頹,象征著當時整個國家之秋。故都與他所承載的文明在當時時代風云中搖搖欲墜,顯得如此的衰頹,如同秋天的般的悲涼,作者所描寫的故都之秋蘊藏著作者內心的一種感受和情懷。作者寄情于故都秋天的自然景物,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憂思之情。文中描寫的景物是客觀的,但客觀之景反映到作者的情感意念上來,便形成了一定的主觀性感受。前面的景物描寫是故都之秋的客觀描寫,這個議論段是作者主觀感受的流露,在前面客觀寫景的基礎上,通過這個議論段使郁達夫的主觀情感和客觀景物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既使作者內心的情感得以發(fā)揮,又使作者的人文精神得以體現(xiàn)。
總之,《故都的秋》的關鍵不在于景,而在于情,核心在于把握該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我認為這一段起到了“披文入情,緣景探情”的作用,使得整個文章的情、景、理完全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lián)]灑自如,提升了文章的內在意蘊。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功能。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寫景特色,更要引導學生體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情理。因此,在《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寫景”的賞析上,而是要深化這一段落的教學,加深對文本“情與理”的探究,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高度。
參考文獻:
①普通圖書[M]《教師教學用書》(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②普通圖書[M]《作家談高中語文課文三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錢理群
“秋味”無疑是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里的“關鍵詞”,從開章第一段即提出“故都的秋味”,以后各段里不斷地重復(強調):“秋的味”,秋雨“下得有味”,文人寫得“有味”,“秋的深味”,秋的“回味”……一氣貫到底,確實讓人“回味”無窮。
這本身即是郁達夫的發(fā)現(xiàn)與獨特體驗:古今中外文人多有寫“秋聲”、“秋色”的,寫“秋味”即使不是“絕無”、也是“少見”的。而“味”是需要“品”的,或者如郁達夫在文章開頭所點明:“秋昧”是要“飽嘗”、“賞玩”的。對待生活、大自然這樣有滋有味地品嘗、欣賞,正是“北京(故都)文化”的特色??研究者早已指出:“典型的北京人是知味者,如北京人那樣對待味,則是文化,出于教養(yǎng)。人人都在生活;不但生活著,而且在生活中咀嚼、品味這生活的,或是更有自覺意識的人。”(參看趙國:《北京:城與人》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如果說北京市民的這種將生活(自然)藝術化的鑒賞態(tài)度,是一種文化積淀的不自覺的流露,那么,郁達夫,作為一個曾居住于北京,深知其“味”的文化人,他以“北京人”的眼光看(體驗)北京的秋天,自覺地從中尋求審美滿足,并訴諸文字,他就成了真正的“北京文化”(在他的筆下,“北京人”對待自然、生活的品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欣賞者與表現(xiàn)者。?這篇《故都的秋》的意義正在于此。
該從哪里去發(fā)現(xiàn)、欣賞、描述這“故都的秋”?現(xiàn)成的答案是到“故都”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跡中去尋找?郁達夫也真的寫到了“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鐘聲”,但卻只是一筆帶過;這是因為,這些“旅游勝地”僅是歷史留下的外在印痕,象征,恰恰是“外來人”最易注目與把握的,而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世俗生活中尋求享用“美”(“美”的人生,“美”的文化)?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的眼光。
于是,郁達夫引導我們“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僅這“破屋”、“清晨”、“濃茶”、“深院”,就足以把你帶人北京所特有的悠閑、自如,而又有一點落寞的“意境”、“姿態(tài)”與氛圍之中。然后,指點您“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細數(shù)”從槐樹片“一絲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破壁腰中”“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然后,再和您一起絮絮地閑扯:牽牛花以哪種色彩最好:藍色,白色,紫黑,還是淡紅;又想像如果在牽牛花底再“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那該是怎樣一番情景(與情意)。如此精細的審美眼光,又是這般悠靜的審美心理,自然,生活,連同人自身,都充分地美化、藝術化了。您大概咂摸出一點“秋味”兒,“感覺到十分的秋意”了吧?
再欣賞一回“北國的槐樹”這“秋來的點綴”,怎么樣?郁達夫又帶著我們開始新的,也是更深的審美體驗:面對滿地落蕊,視覺似乎已經無力(“像花而不是花”),音感、嗅覺也無從把握廣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來感受那其中的美,讓您感到十分滿足,又有些朦眈,而說不清楚,是不是?有著極其敏銳的審美力的郁達夫又指引您注意那“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您凝神默對,許久才恍然領悟到一種“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的“味兒”。郁達夫這才告訴您“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這正是點題之筆:所謂“秋味”,所謂“故都”的“秋味”,就是這細膩、清閑與落寞、深沉的互為顯、隱,表、里。
接著,郁達夫又指引您聽“秋蟬的衰弱的殘聲”的“啼唱”,告訴您“秋蟬”之“在北平”,就和蟋蟀、耗子一樣,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一個“養(yǎng)”字道盡了其中的閑適、親切,卻又隱隱有著說不出的凄寂。說起“秋雨”,而且是“北方的秋雨”,郁達夫又似乎別有感受,一說它“下得奇”,二說它‘下得有味”,三說它“下得像樣”有派兒,仿佛“人”也似的從容,灑脫。于是,在一陣“秋雨”過去,云散、大青、太陽露臉之時,“北京人”終于款款而出。請注意,在此之前,只有“秋景”,或者說“人”隱沒于、滲透于“秋景”之中,現(xiàn)在“人”從“景”中走了出來,更會有一番光景。且看郁達夫怎樣描述、鑒賞“故都”的“秋味”的真正品嘗者”北京人”。他首先著力渲染一個“閑”字:身份的“閑”,是十足的“都市閑人”;“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祆”,一副“閑散”的模樣;“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姿態(tài)、神情,是這般閑適、瀟灑、帥氣。然后又抓住北京人特有的“說話的藝術”大作文章,一如研究者所說,“‘說’這種行為曾經是包括王公貴族和里巷小民在內的北京人的重要消閑方式,以至聊天(“海聊”,“神聊”,“神吹海哨”,“砍大山”等等)的北京人,與提籠架鳥的北京人一樣,競也成為北京人的典型姿態(tài),易于識辨的特殊標記”(趙園:《北京:城與人》)。郁達夫抓住這一點,正表明他對“北京文化”的深切理解。而他對北京人“說話藝術”的具體把握也是十分準確,抓住了要點的:他強調北京人說話的“聲調”,“平平民廣”的音樂性,以及其間的“韻味”(那“念得很高,拖得很長”的一聲“了”字是何等的“有味兒”!),并由這說話的“腔調兒”推知(感知)其情態(tài)心境的“悠閑”,又從那“熟人”間“微嘆著互答著”的說話神態(tài)里體味北京人人際關系的和諧,隨意,謙恭從至于在這種有腔有調的“閑聊”(“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中,突出的是一種情感、心緒的交流,言語的語義功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也就是說,人們說話目的在于溝通心靈,甚至什么目的也沒有,僅在于一種語言的享受:自我(彼此)陶醉于那說話的腔調、韻味之中。而這腔調、韻味,如前所說,是能夠喚起并沉醉于一種既悠閑(清閑)又落寞的感覺的??這時候,大自然季節(jié)、景物(“秋”)的“味兒”,人的主觀心緒的“味兒”,以及這“說話”的腔調的“味兒”,已經融為一體,“三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