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努力做這樣的語文教師
——讀《聽王君講語文教師成長》有感
一直,一直困仄于應試教育的泥淖中,兩眼看到的是學生試卷上的鮮紅分數,看到的是學校評價之下的或喜或憂,看到的是自己成績排名的紛紛擾擾。然后欣欣然,茫茫然,惶惶然,進而戚戚然。
雖然耳旁時常會響起周國平的話語: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氣!雖然也會時常用泰戈爾的話來安慰自己:我要和我世界相濡以沫!
但日日月月年年如此往復循環地被分數牽系著,終于疲憊和疲軟成了臧克家詩下的那匹馬: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時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像我這樣的語文教師應該很多,完全被體制化了,奴役了心靈,奴役了生活。直到這幾年讀了王君老師的關于青春語文的叢書,聽了她青春洋溢的講座,就像此時擺在眼前的這本《聽王君講語文教師成長》,淡淡的黃色,如迎春花,柔柔地有著無聲的召喚,而她盈盈的笑臉的同時,似乎在做著一個輕輕地請的姿勢:你,可否進來看看怎么樣?
是啊,我是語文教師,是做了二十年的語文教師,還沒年輕,怎么就感覺似乎垂垂老矣。我是不是重新可以水靈靈地成長呢?
于是,我輕輕地走了進去。那真的是一個別有洞天的世界!一下子,心被緊緊地吸附了,曾經潮濕而冰冷的心似乎如春水嘩嘩地敞開了。
語文教師真的是需要成長的,不是摸索前行,而需要科學的理念與引領,需要溫度去喚醒與點燃,需要用專業來捍衛和建設,更需要用情感來潤澤與濡養。
王君老師用了問答式的方式解答了語文教師日常教學中的疑惑,解讀了她對語文教師的定位,也解開了很多語文教師一直久久盤桓不去的心結:
一、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成長的第一要務
憶自己,上課總有一種依賴癥,看教參,理思路,孰不知課堂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本書里,王君老師告訴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一定對文本進行充分的解讀,因為經典文本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們的存在是一種永恒的召喚。閱歷的深度決定解讀的深度,思考的角度改變解讀的角度。多輪解讀和多向解讀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很有必要,并且是非常好的自我突破路徑。她對文本的解讀既有深度,又有新意,難能可貴的是她會對同一文本進行多次解讀和多角度解讀。比如本書就列舉了她對《我的叔叔于勒》先后五次不同角度的解讀。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新穎,一次比一次有高度,真的讓人嘆為觀止,唏噓不已。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參加國培學生時,講課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文本解讀。他們也告訴我們,一定要離開拐杖,學會裸讀,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讀出文中的本意、深意和新意,從而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實現老師學生的作者之間之間的情感碰撞。
她在解讀文本時,根據文本特質,把課文分成了六大類型:一是主題型文本,即精讀課文主旨,深掘課文內涵,一本書的現代文中有三四篇即可。每一篇都應該盛裝上場,要有震撼性的效果,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語用型文本。即對課文多彩多姿的語言進行積累應用,比如詞語句的積累,語言組織形式的積累,或語言表達專項能力的訓練。三是思辨型文本。就是學會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文本,以培養學生深思慎問的質疑精神。四是寫作型文本。用課文鮮明的寫作示范功能來引領學生的寫作。五是誦讀型文本。對于美的散文可實踐美讀吟誦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與欣賞能力。六是拓展性文本。把課文當作跳板,帶領學生進入遼闊的閱讀世界。
同時,她告訴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一種語文教學的系統思維,要有整體意識,那就需要對文本進行整合。教材進行整合之后,教師會獲得更為巧妙的教學切入點,學生會學得更主動生動,可以促進學習內容更優化。在書里,她介紹了三種整合的方法,一是單元之間進行整合。即審視同一單元的所有課文,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形成自己對教材的個性化分析。二是在單元與單元之間進行整合,使散亂的單元進行有價值的分類之后呈現新的格局,從而呈現新的氣象。三是整冊教村之間實現整合。它以非常豐富的事例和全新的歸類引導學生重新遨游于教材的海洋中,使學生在整個中學學習的平臺上獲得對某方面能力的整體認識。通過這些整合,教材就立體了起來,語文教學就靈動了起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強起來。
除了運用教材整合的方法進行文本解讀創新之外,她還介紹了一個新的方法,那就是關注虛詞。如果教師善于挖掘善于引導,那么經典作品中往往一個虛詞一片天,鑿開一個虛詞,便會巧妙地解讀好一篇文章。
二、觀課評課是語文教師提升自我的手段
實際的觀課評課中,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四化”現象:一是評課過程形式化。這種評課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工作,留下一次活動記錄,徒有過程和形式。二是評課內容表面化。都只是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現象就事論事,不能對這些課堂現象深入透視,不能觸動現象背后的教育理念,這種表面化的評課對上課及評課教師的觸動不大,幫助也不多。三是評課結論兩極化。要么虛假、講好話要么否定為主、傷害自尊,使評課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四是評課效果零散化。缺乏集中主題,缺乏預先準備,只能就現象談現象,就經驗談經驗, 所謂理論聯系實際也就成了空話。
面對此種情況,王君老師說,一堂課里有三個支架,即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所以,看課時,一是要看學生,要看學生學習狀態,因為學生的精神狀態將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二是要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看研究這些內容和方法適不適合這個班的學生,以及它對語文課堂的意義;三是要看老師,看老師的調動點撥等課堂智慧。但是歸底就是整體要看課品。課品就是課堂品質。不同個性的老師演繹的課堂是不同的,表現的課堂品質也定然是不一樣的。如果說課品即人品,那么品課即是品人。對于觀課評課,應該懷著真誠的研討態度,仔細聽課,開放地評課,友好的爭論,暢所欲言,襟懷坦蕩。
同時,她用真誠的語言告訴我們,作為語文教師,面對別人評課中的批評聲音時,應具備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感恩,能夠花時間來批評你的人比漠視你的人值得珍惜。二是認真思考這些批評,不要抵觸批評,更不要被批評嚇倒了,要形成自己的判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有后氣氛,最好當場研討。三是要記住,我們不是人民幣,不要祈愿人人都喜歡你。批評,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四是我們的胸懷都是委屈撐大的,如果有些批評確實不合理,就由它去吧。不必縈于心,時間長了,有些問題,會漸漸明子,不再爭也會漸漸明了。要有耐心,在對任何事情上。
讀著這樣的話語,內心除了有微風拂過般的熨貼之外,更讓我們明白,語文教師如果想提升自我,那就要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別觀課評課,真誠客觀地評課,以豁達的心胸來面對別人的評課,那么一定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自我。
三、閱讀和反思是語文教師成長的關鍵
在這本書里,王君專門談了閱讀對語文教師的影響,她這樣寫道,教育者的生命之河要能流動起來,進而產生流變,就需要不斷地朝這條河里注入新的活潑躍動的元素,生命之河才會因此添加額外的重量,才會日益顯出寬廣博大的氣象。她還提到了語文教師要讀的四類書:即要讀教學專業雜志,了解學科前沿的信息;要讀教學教育名著,探源溯流,修煉學科信仰;要讀文、史、哲經典,開闊自己視野;要適當讀學生喜歡的書,尋找課堂教學的共鳴點。并且她特別用了一篇文章《你今天讀什么書》來表達她對讀書的看法,可謂言之鑿鑿,語之深深。
除了閱讀能夠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之外,教學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哲人說,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那么不經反思的教育教學也永遠處于未打磨的原生態。王君老師如此說:“只有通過反思,我們才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藝精湛,才能建立起最佳的教育心智模式,記錄和反思是智慧的存儲和經驗的投資,天長日久,一定產生巨大的利息。”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在這本書里,她列舉了自己關于《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的四次反思記錄,她列舉了她對《我的叔叔于勒》先后五次不同角度的解讀過程。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新穎,一次比一次有高度,真的讓人唏噓不已,嘆為觀止。
像王君老師這樣,在閱讀中悟得真意,在實踐中反思自己,在一吸一呼的吐故納新、厚積薄發之中怎么會不取得教育教學的真經呢?
我讀著在暗暗嘆服的同時,也更深感自己的淺陋和光陰的虛擲了!
一個語文教師最終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是情感,是溫度,是思想,是人生的寬度和高度。是要自己做一個有光的行者和思想者,以生命在場的姿態,喚醒、點化和潤澤學生的生命。
那么,光從哪里來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點亮!而王君老師的這本《聽王君老師講語文教師的成長》真的恰如一道光,是那么一下子把時時縈繞在每個語文教師的心結解開了。四十個問題,四十個答案,從文本解讀到課堂設計,從作業布置到教學風格,從自身成長到思想困惑,如同朋友談心般,坐在對面,娓娓而談,循循善誘,披肝瀝膽,推心置腹,既有理論的科學性,也有自己親身實踐和切身體會的真實性,更有朋友般的真誠。
讀著這樣的文字,你的內心怎么會不升騰起對教育的美好愿望和對語文的美好愿景呢?是的,做這樣的語文教師,獨到深刻地解讀文本,認真地觀課評課,堅持閱讀和教學記錄反思,往專業深處扎根。同時,向著陽光盡情地拔節,那么,當喚醒了自己內心時,就會以一個人的智慧化成一個集體的智慧,一個人的氣質塑造一個集體的氣質,以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帶動一個集體的信仰,最終走向明亮的前方!
我想,這也許是王君老師在這本書里要傳遞的最真要義吧:以一種發芽的心情,迎著陽光向上,搜集每一片提升自我的陽光,播灑一路的陽光,就一定能和學生、語文一起營造出一個詩意的生命場的!
【后記】
當我把《聽王君老師講語文教師成長》這本書合上,我的內心被深深的觸動的同時,更似乎有一雙無形的神奇的大手在拉著我向前走。
是的,是昭君老師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以自己自信而盈盈的微笑向我示意:好妹妹,好好修煉自己吧,慢慢成長自己,你一定會成為最幸福的那個語文老師!
是的,我要慢慢地成長,和學生一起,尋找語文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謝謝您,昭君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