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被放逐到儋州(今海南)的蘇軾遇赦北返,途徑潤州(今江蘇鎮江),游覽了金山寺,看到寺內好友李公麟為他畫的畫像還在。這是李公麟十年前所畫,后來蘇軾接連遭受貶謫,寺里的住持冒著極大的危險畫像才保存下來。他眼見畫作,回顧平生,感慨萬千,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這首詩: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才蘇軾對自己的人生總結和評價。兩個月后,蘇軾病逝。這首詩前兩句典出《莊子》,第一句出自《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時的心境,第二句回憶平生的遭際。宦海沉浮,世事難料,個人的命運像孤舟一樣飄忽不定,到了暮年,諸事不免都看淡,還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稱“心似已灰之木”。蘇軾從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風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他做過三部(吏部、兵部、禮部)尚書,皇帝秘書(翰林學士知制誥),八個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夾在新舊黨爭斗之間四次被貶謫,其中受到“烏臺詩案”牽連被下獄,差點被殺頭,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是非成敗如過眼云煙,即便曠達如蘇軾,也常常發出“人生如夢”“世事一場大夢,人世幾度秋涼”的感嘆。
下面“問汝平生功業”開始發問。渴望建功立業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心愿,他們希望人生價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實現不朽,不負平生志氣在蘇軾諸多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蘇軾總結平生時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這一生成功之處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黃州惠州儋州”。黃州(今湖北黃岡)、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幾年光景接連被貶謫的地方。最遠處是海南島,在當時,這三處絕對是極其荒涼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蘇軾當時接到旨意后,就認為這次是有去無回了。
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蘇軾“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始終懷著匡時救世的心胸,每到一地,他盡力造福百姓,留下了無數佳話和政績。蘇軾謫居惠州時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此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顯得更加平靜和樂觀。他親自開荒種田,寄情山水,鉆研佛老、書法、養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古代士人把“立言”看得也很重,“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曹丕《典論·論文》),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經歷過挫折,才能對是非名利等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徹的認識,相信蘇軾經歷了這么多風浪和困苦,已經達到了圓融的心境。努力實現政治理想,留下千古名篇,在磨難中得到修煉和成長,這或許就是蘇軾把他平生功業歸于三處失意之地的原因吧。
全詩情緒略顯惆悵低回,雖透露出沉痛之感,但依舊保持著曠達的本色,能夠拿這段艱苦歲月自嘲,足見他的曠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順境逆境,蘇軾總保持積極樂觀的狀態,我們應該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