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的培根式教育
各位家長:
晚上好!我是第二實驗小學林秋玉校長。又到星期五,歡迎大家參加今晚的家庭教育例會。
溫暖的家,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家校親密合作,可以凝聚教育的核心力量,為孩子們共同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今晚,我與大家交流的主題是:智慧家庭的培根式教育?!芭喔浇逃?,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教育要致力于使孩子固本源、扎深根和養正根,培育孩子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幫助孩子站得直、立得穩、行得正的教育。具體怎么做?今晚我就與大家交流三點。
一、養成良好習慣的培根教育
葉圣陶老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绷己昧晳T的養成,對人極為重要,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的成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智慧的父母會處處事事注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對人有禮貌,做一個有教養的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寬容別人,等等。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我重點與家長們交流如下幾個習慣。
1.飲食習慣。民以食為天。好好吃飯,既是習慣培育,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學校的伙食眾口難調。配餐是大鍋飯菜,食材、味覺,肯定與家庭小碟菜有差距。老師通常會建議有條件的家長盡可能自己照顧孩子,讓孩子吃好。而對于午間沒辦法照顧孩子的家庭,選擇在學校用餐,需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思想溝通工作??陀^因素:集體用餐,難比家庭小餐的質量。主觀因素:同樣的飯菜,有的孩子每餐飯盒吃得干干凈凈,甚至還添飯,而有的孩子每餐都有剩菜,老師怎么動員,都不愿意吃完。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一方面心疼孩子沒吃飽,一方面又覺得太浪費糧食。學校除了督促配餐公司盡可能做到膳食營養搭配合理、食品安全符合規定、色香味俱全外,建議家長在家與孩子做細致的溝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孩子不挑食、不偏食。
2.生活自理習慣。每天上學放學,我們看到一些家長讓孩子獨立背書包,拿小袋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有一些家長,讓孩子當“甩手掌柜”。究竟哪種方式更有利于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心中自有定論??赡苡械募议L覺得書包太重了,確實是,但為什么有的家長從小就不會讓孩子當“甩手掌柜”,這其中也是家庭教育理念問題。尤其看到一些老人家,自己走路都不沉穩,卻讓讀中高年級的孩子空手走路,老人家身負背包,這不利于孩子品格塑造,“小皇帝”、“小公主”的“任性、唯我”的通病,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在家里,應該培養孩子養成做力所能及的事務習慣,督促孩子方方面面盡家庭成員之責,這是充滿智慧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家長要善于搭建平臺,鼓勵孩子當家作主,養成自食其力的獨立人格。
3.禮儀習慣。每天早上上學,我們要求回校的孩子都能主動與老師、同學打招呼。心中有師的孩子,他的學習動機也會與眾不同。目前,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做到,而有一些孩子長期不愿意主動打招呼,家長既看到別的孩子的表現,也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應該有意識提醒自己的孩子做好這一件小事。家里來客、外出會見親戚朋友,我們應該培養孩子主動問候他人的好習慣。彬彬有禮、謙謙君子,走到哪里,都會讓人賞心悅目。家長除了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4.保潔習慣。盡管學校德育部門、班主任苦口婆心教育孩子要珍惜清潔阿姨的勞動成果,養成不亂扔紙屑的習慣,但是,紙巾、小包裝袋、口罩等,還是偶爾進入我們的眼簾。每天上學在學校門口,地面偶爾也會看到惹眼的紙巾、包裝袋、牛奶盒,甚至花基里還有塑料袋、牛奶盒和大人的煙頭。眾目睽睽之下,如果家長們看到有家長或者有孩子做這種行為,您會不會主動制止和委婉提出建議?當孩子吃完東西從車窗往外扔垃圾的時候,您是否給予及時的制止和教育?孩子在家里與在學校,習慣基本是一樣的,所以需要家校共同引導和培養。
5.守規則習慣。每學年,學校都會開展一系列的習慣養成教育,督促孩子們“守規則”。守入校規則:進來學校,主動問候老師同學,按順序排隊;守課間規則:進行安全有益的游戲,不推人,不追逐,不攀爬,不跨越護欄,不做危險舉動;守課堂規則: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注意活動安全;守午休規則:安靜修養,不影響同學休息;守放學規則:排好歸程隊,戴好口罩,留校等候家長不亂跑;守交往規則:與人和睦相處,不吵嘴,不打架,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寬容友善,有疑難問題善于、主動告知老師協助處理等。
二、塑造良好性格的培根教育
獨生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已經越來越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峻性。這也正是集團為什么會把“性格好”作為“新三好”學生的標準之一。相對而言,因為物質生活的改善,獨生子女成就需要低,缺乏學習動力;少部分孩子任性、霸道,嫉妒心強,不與人為善;不愛惜財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將心比心;個性孤僻、敏感,社會適應能力差;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精神缺鈣。社會科技、經濟的進步,越來越需要精英人才,精英人才不一定要智商一流,但絕對需要敬業上進,吃苦耐勞,善于合作,顧全大局。而且,在現實中,性格溫順平和的人,也大多比很有個性的、性格急躁、孤僻、敏感的人過得從容和幸福。
如何培育孩子們的良好性格?之前集團的家庭教育例會,劉總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有講到這個話題,希望家長重視家長學校的學習,向書本取經,向他人取經,與孩子共成長。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仁義禮智,這些品質應該都是家庭教育的產物,而非從學校教育和社會學來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個專業社會機構所不能夠代替的。家長要重視家教門風。有良好的家教門風,孩子既有責任感,又懂得感恩和知足。讓孩子幸福,是天下所有家長的愿望。感恩和知足,容易讓人體驗到幸福。如何培養孩子“感恩”和“知足”的幸福能力?概括起來說,就是:良好的性格和心態;心中有他人;樂于助人,樂于分享;生活上自食其力,學習上自得其樂等。家長應從小讓孩子參與勞動,體諒長輩和老師的辛勞,感恩各類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感悟生活和工作是與責任、困難、磨礪結合在一起的,才構成每一個人豐富而真實的人生。
三、健身健心的培根教育
2020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到:“最近一段時間,我們陸續接到各地報來的情況,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的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都會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還比較大?!睆倪^去全國各地普遍推進體育中考,到如今絕大多數省市將大幅提升體育分值,戰略和政策的指揮棒下,中小學體育教育變革迫在眉睫。
我們從國家的文件中去找答案:2019年2月23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建立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體質健康標準,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22019年7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到,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讓每一個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2020年10月15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體現了“全覆蓋、保底線、促均衡、扶弱勢”的全人體育。從國家文件出發,這是支撐,也是方向。
想想現在的孩子們,有的做不了深蹲,有的不愿意彎腰,有的無法拉伸,有的爬爬樓就喘氣??萍歼M步了,交通工具發達了,大人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都改變了,逐漸地,孩子生活必備的運動能力下降了。
這些本該“與生俱來”的運動能力的培養,光是落在了體育課堂上,受時間、場地和師資的局限,可以完全實現目標嗎?現實的情況并不容樂觀。所以文件也預見性提出了: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梢姡瑢W生健體也是需要家校合作。每一個家庭應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協助教師幫助孩子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參與足球、籃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跆拳道、棋類、毽球等專項運動技能和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幫助孩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而兒童心理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返校復學之后,不少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普查,并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在返校復學前的心理普查和返校復學后的直接觀察中,不少學校都發現個別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原來很開朗的學生變得沉悶,有的學生害怕接觸其他人,也有學生因親子關系緊張而變得情緒低落,個別學生出現“不想上學”的厭學情緒。為此,學校為返校的全體學生準備了“開學第一課”,進行心理疏導,并強化了個案輔導,也推薦家長觀看專業人士錄制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提高輔導技巧。在健心方面,家長的性格、情緒更容易影響孩子,家長更要出把力。首先,家長要學點心理學或正面管教的知識,做孩子的心理導師;其次,家長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善于傾聽和有質量陪伴,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其三,家長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善于發現問題,正視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形成聯手,共商對策;其四,發展孩子的興趣。運動、聽音樂,都是釋放不良情緒的良藥。
以上的內容是拋磚引玉,旨在于引起家長的共鳴與重視,希望家校齊心攜手,一起培養“文武雙全、勞逸結合、通情達理”的時代新人。
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里,感謝家長們的收聽。再見!
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林秋玉
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