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科舉制度說到科舉錄的內涵
明代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明太祖洪武四年即下詔:“自今年八月始,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朕將親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仕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自洪武十七年開始,又實行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的定制。從下而上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是初級考試。凡是童生,院試及格者稱生員,在鄉試前一年,再試諸生的優劣,以決定其是否參加鄉試。
鄉試定子、午、卯、酉年舉行,名叫“大比”,考期總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諸生及具有監生資格的人可以參加鄉試,考中的稱舉人。
考生要在試卷上寫明籍貫、年齡、所習本經,所司印記和三代人的名字,但不許自序門第。答卷用墨筆寫,稱墨卷,文字中要避御名、廟號。交卷后,謄寫官把答卷內容用朱筆謄錄稱為朱卷,均彌封編號。
考生在考試時的艱苦情形,天啟甲子東鄉舉人艾南英在《應試文自序》中有詳細記述。他說無論寒暑,諸生解衣露立,接受搜檢,上窮發際,下至膝踵,至漏數箭而后畢。考場內,東西立了望軍四名,諸生無敢仰視。四顧離立、倚語者,則朱鈐其牘,以越規論,文雖工,降一等。文章優劣只憑考試官之所好而定,雖宿學不能以無恐。
鄉試在順天府(北京)、應天府(南京)及各省布政司衙門所在地舉行。考試結束,便分別刊印鄉試錄。鄉試錄的格式比較統一,除前后序文外,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記載主持該科考試官員的官銜、姓名、籍貫、功名。他們的職務分為臨監官、提調官、監試官、考試官、同考試官、印卷官、收掌試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譽錄官、對讀官、巡綽官、搜檢官、供給官等。二、記錄三場考試的題目,第一場考《四書》、《易》、《書》、《詩》、《春秋》、《禮記》。第二場考論、詔、誥、表、判語。第三場考策。三、中式舉人名單,包括名次、姓名、籍貫、治何經典。四、鄉試錄文,如《隆慶四年江西鄉試錄》就選文二十一篇。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為該科第八名舉人,就收有他的兩篇文章,文章前有同考試官和考試官的批語。
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每逢丑、未、辰、戌年,各省舉人去京師會試,遇特殊情況,偶有改期,如“永樂元年癸未,當會試之期,適文皇帝渡江,用明年甲申會試”。會試一般總是在春季二三月份舉行,所以叫“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故又稱“禮闈”。考中的稱貢士。考生在入場前照例要受到考場有關人員的搜查。三場考試的內容與鄉試類同,只是題目的難度比鄉試更大了。答卷的書寫規則也與鄉試一樣。
會試結束,由禮部刊布會試錄。會試錄也稱“小錄”,其內容除前后序文外,也記載著:一、知貢舉官、主文官、考試官、掌卷官、監試官、提調官、印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譽錄官、對讀官、監門官、搜檢官、巡綽官、供給官等職官官銜、姓名、籍貫、功名。皆由級別較高的京官充任。二、三場考試題目。第一場《易》、《書》、《詩》、《春秋》、《禮記》、《四書》疑;第二場論、詔、誥、表、判語;第三場策問。三、中式舉人名次、籍貫、所治經典。四、選錄較杰出的文章,每題約一至二篇,每篇文章前均有同考官和考試官的批語。
會試以后,接著各貢士參加殿試。殿試也有因故改期的。據《明史·選舉志》記載:“永樂七年己丑會試,中陳燧等九十五人。成祖方北征,皇太子令送國子監進學,俟車駕還京廷試。”九年始殿試。自永樂十三年乙未科始,把殿試地點改在北京。天順七年二月試日,文場大火,“死者九十余人,俱贈進士出身,改期八月會試,明年甲申三月始廷試”。正德十五年庚辰,“武宗南巡,未及廷試,次年世宗即位,五月御西角門策之”。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另派讀卷大臣協助,只考一場策問。在明代,會試和殿試的錄取名額除特殊情況稍有變動外,基本相等。所以,實際上會試是最高一級兩種考試中帶有關鍵性的考試,殿試僅是排定名次而已。
殿試結束,舉行隆重的發榜儀式。禮部奏請命工部于國子監立石題名。殿試錄取的稱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中了進士就可以被派做官。
進士登科錄也由禮部刊印,內容包括:一、玉音。有禮部尚書奏文及皇帝批示,記錄發榜謝恩的儀禮,及總提調官、讀卷官、監試官、掌卷官、受卷官、彌封官、對讀官、搜檢官、監門官、巡綽官、提調官、印卷官、供給官等的官銜和姓名。二、榮恩次第,即一、二、三甲的進士名單,記載較會試錄詳細。《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還記載所授官銜。三、皇帝制文。四、登科錄文,收錄一甲三名的策論文章。
明代科舉考試錄取的標準主要是看考生闡述經義的八股文章。《成化二十年會試錄》彭華序云:“至于三年一大比,自鄉舉升于禮部,禮部舉而進于大廷,惟經術焉。”八股文只能依照題義,揣摩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絕對不許發揮自己的見解。文章的格式也有非常刻板的限制。科舉考試時,其“賄買鉆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窮究,而關節為甚,事實曖昧,或快恩仇報復,蓋亦有之。其他小小得失,無足道也”。
明代科舉取士,除文科外還有武科。武科的考期和考試方法變動較多。洪武二十年立武學,用武舉。武臣子弟于各直省應試。成化十四年,設武科鄉、會試。弘治六年,定武舉六歲一行,十七年改定三年一試。
嘉靖間《武舉條格》規定,初場較騎射,二場較騎射,三場試策二道、論一道。試卷皆彌封編號,照文科例。
武科考試文獻有二種,一是武舉鄉試錄,由各地刊布;二是武舉錄,由兵部刊布。
武舉鄉試錄的內容,除前后序文外,載有:一、武舉鄉試條格。二、主持考試的職官姓名,有監臨官、提調官、監試官、考試官、印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譽錄官、對讀官、掌號官、巡綽官、記箭官、驗箭官、報箭官、監門官、供給官。三、考試內容:第一場試馬上箭,第二場試步下箭,第三場策論。四、武舉中式名單。五、策論文選。
武舉錄的格式與武鄉試錄差不多,包括前、后序文,武舉條格,知武舉官等職官名單,三場考試安排及策論試題,武舉中式名單,策論文選。《武舉條格》稱:“中式之人照依文舉事例,梓其姓名,錄其弓馬策論之優者,裝潢成佚,題曰武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