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應該有個“度”
淺議課堂提問中的“度”
一、合適的頻度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過去的“滿堂灌”被現在的“滿堂問”所取代,不該問的也問了,許多問題流于形式。誠然,課堂提問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的推進、問題的提出、以及對學生的啟發、教學效果的檢測等都是通過課堂提問來實現的。但并非說,問題越多課堂效果就越好。問題太多學生忙于應付,心情過分緊張,久而久之學生成為應答的機器,缺少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因此,課堂提問應根據實際需要應該有個度的限制。
二、恰當的梯度
問題簡單,學生不經思考就能作答,難度過大只有個別學生才會,不能啟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出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不同梯度的題目,引導學生步步接近目標,直到頓然醒悟。
三、適中的速度
啟發式教學離不開提問,教師向學生提問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滿。若步步緊逼,學生心里負擔過重,思考問題不周全,失去提問的意義。延遲時間過長,課堂氣氛松松跨跨,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
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讓學生急著回答,留給他們一段分析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再等待一段時間,不忙下結論,留給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作進一步探討和補充的余地,而后教師才對錯誤答案進行矯正或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