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正確地引導,對孩子更好地處理事務大有裨益。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判斷。
樂樂是個乖巧的小女孩,做事認真,很少因為馬虎出現(xiàn)錯誤。老師經(jīng)常夸獎她,同學們也都羨慕她,只有媽媽知道樂樂是一個很沒有主見的孩子,總是猶豫不決,和她一起做事情總是要浪費很多時間。周末,媽媽帶樂樂去吃肯德基,走到門口時發(fā)現(xiàn)一邊是肯德基一邊是麥當勞,樂樂就開始猶豫了,去哪里成了大問題。媽媽知道樂樂的毛病,毫不猶豫地說:“去麥當勞!”樂樂卻說:“我沒有想好,等會兒。”媽媽著急,等了半天還是沒有答案。媽媽拉起樂樂就走進了麥當勞。這樣的事情天天上演。今天做作業(yè),是先做數(shù)學還是先做語文,樂樂思量了幾分鐘。爸爸急了,吼道:“先寫語文!”樂樂看見爸爸不高興了,才打開語文作業(yè)本開始寫起來。
孩子為什么這樣
猶猶豫豫的人,其實內(nèi)心一直在做激烈的思想斗爭,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不應該全盤否定。很多比較對于孩子來說是兩難的選擇,就像他們既不想失去品嘗肯德基的奧爾良烤翅的機會,也不想吃不到麥當勞的漢堡一樣。媽媽不做任何解釋,一定要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就真的會猶猶豫豫,不會給媽媽一個滿意的答復。合理、正確地引導,對孩子更好地處理事務大有裨益。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需要媽媽幫助判斷。應該告訴孩子如何衡量眼前的問題,不要在判斷選擇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孩子顯得沒有主見、磨磨蹭蹭,是媽媽的指導不力造成的。
請媽媽注意:讓孩子做出選擇首先要提供思路
思考問題要以對事物基本屬性的認知為基礎(chǔ),然后通過對比、推理、判斷等思維方法得出正確的答案。孩子在想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對事物的準確理解,不知道事物的性質(zhì)以及它與自己的關(guān)系,就沒有辦法思考,也就不知道如何決定。媽媽完全可以給孩子做決定,甚至可以用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方式來決定,不讓孩子陷入無聊的猶豫、彷徨中。更何況媽媽允許孩子選擇的,往往是大致相當?shù)模蛘呤嵌疾恢匾氖虑椋驗閶寢屧谥卮髥栴}上是不會讓孩子來做決定的。
對理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宜給予過多的選擇權(quán)
“寶貝,我們旅游是去海南,還是去青島?”“孩子,你是先做作業(yè),還是先看電視?”媽媽經(jīng)常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是對的,但要根據(jù)情況而定。當孩子還不能夠理智地進行選擇時,媽媽給孩子過多的選擇機會就是錯誤的。孩子都希望兩全其美,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滿足。媽媽給孩子選擇權(quán)時,不考慮孩子的判斷力,就會導致孩子濫用權(quán)利。
指令過多會造成孩子選擇混亂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使用多重指令,比如媽媽說這件事好,應該做;爸爸說這件事不好,不應該做,搞得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好,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猶豫不決的個性,為了做出選擇而磨蹭。
強硬地讓孩子承擔責任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媽媽有時候會說:“我告訴你,你選好了!如果選不好,后果自己負責,不高興了活該,可別找我,我可不管……”孩子聽媽媽這樣一說,本來就沒有主意,怕自己后悔,又怕媽媽不管,更怕媽媽不高興,自然在媽媽的壓力面前猶豫不決、磨磨蹭蹭了。
強化訓練:“吵架”訓練
找到機會就和孩子抬杠,經(jīng)常發(fā)問:“我如果不這樣呢,你怎么辦?”“別人不這樣想,你怎么辦?”“說說你的理由,為什么這樣做……”或者問其他問題,引得孩子不得不搜腸刮肚地找出理由解釋。孩子在“吵架”或者爭論的時候,由于必須馬上回答,一句接著一句像連珠炮,沒有猶豫的時間,精力會特別集中,而且思維也會越來越敏捷。通過“吵架”培養(yǎng)孩子思維的靈敏性和靈活性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應當教會孩子“文明的吵架”——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