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云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滇池周圍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古滇國建立并定都于此;公元765年南詔國筑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時期,南明永歷政權也在昆明建都。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沿湖風光綺麗,由于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享有“春城”的美譽。
昆明市內的風景名勝主要有滇池、西山龍門、海埂公園、大觀樓公園、金殿風景區、世博園,以及昆明老街、官渡古鎮等。30年來,我們造訪昆明多達近10次,分上、下兩篇記述我們的游程和觀感。本篇為下篇一一海埂滇池金殿古渡。
2022年,百年未遇的酷暑,中國南方各地均已高達40-42攝氏度。然而,昆明依然不愧為“春城”的稱呼,我們到達當天入住賓館的體感氣溫只有21度。
海埂公園坐落在昆明南郊,'高原明珠'的滇池湖畔,距昆明市中心僅10公里,是觀西山看滇池的最佳場所。
顧名思義,'海埂'就是橫海之埂,原是一條由東向西橫插在滇池中的楔形長堤。東起海埂村,西迄西山腳,全長5公里。
它把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滇池一分為二:埂南為浩淼的滇池,埂北為'草海'。
滇池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昆明地區是一片干涸的土地。一位英俊的獵人離岸別新婚的妻子,越過千山萬水來到東海尋找水源。
在大海邊,見一蒼鷹叼著一條小紅魚,獵人揮弓拔箭射落蒼鷹救下小紅魚。原來小紅魚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三公主羨獵人的英武,愿意嫁給獵人。
但獵人懷念家中的妻子,乘龍王不在,掙脫枷鎖,吸滿一腹淡水,回到了昆明。
睡美人面容清淅,曲線婀娜,秀發流轉,與夕陽繪成一幅瑰麗的畫卷。
古人稱滇池為'海'。如今,十里長堤綠樹成蔭,快船濺起雪白的浪花,湛藍的天空,深藍的大海,碧綠的草地,清新的空氣,向人們展示出大海才有的海濱風情。
來到這里,才能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天高云淡,海闊胸寬'。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生長的傲然挺立、冠蓋如云的百棵藍桉樹群。自19世紀末(1896年)引種入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海埂公園的一大奇觀。
其中,一株巨桉高30余米,樹徑1.91米,樹冠長寬各21米、22米,樹齡110年。1990年被“國際桉樹研討會”確認為中國最粗大的一株桉樹,被命名為“中國第一桉”,已經列入《中國名木古樹大全》及《云南重點保護古木古樹名錄》。
在海埂公園正門附近,還能看到“連理奇桉”景觀。相鄰的兩棵桉樹不斷生長,相交的枝杈在滇池風力的常年作用下,經長時間的摩擦露出形成層,風停后相交之處的形成層產生新細胞相互愈合就形成了“連理奇桉”的奇特景觀。
金殿風景區位于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里,初建于明萬歷年間,明崇禎十年(1637年)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我國現存四大純銅鑄殿之一。由于銅殿在驕陽下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被人稱為金殿,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鳴鳳山又名鸚鵡山,因早年群鳥翔集,鸚鵡尤多,且傳有“雙鳳翔舞”,故名為鳴鳳山。因此,金殿的門楣上書寫著“鳴鳳勝地”,而進門后的照壁上卻寫下了“鸚鵡春深”四個大字。
早在明朝時代,鳴鳳山的“鸚鵡春深”就被列為昆明八景。這里山勢嵯峨,儼若城堡,遠則群山如“九龍奔潮”;近旁“雙鳳聯翼”;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整個景區風景秀麗,蒼翠欲滴,松濤悅耳,林蔭曲徑,殿宇崢嶸,空氣清新。
沿著石階一步步往上走,到第一天門剛好有72個臺階,這是象征著七十二位“地煞星”守護在第一天門前。
從一天門沿著石階繼續向上走,到二天門剛好有36級,代表三十六“天罡星”牢牢護衛在一天門后面。意味著天門有一百單八位星宿天神看守,卻都是玄武屬下。
其后的二百多米的松蔭石階曲徑上,還建有“三天門”,分別象征上天宮必要經過的三道神門。
三座牌坊均為土木(20世紀80年代重修成磚、石、木)結構,斗拱支撐,雕梁畫棟,朱丹彩繪,巍峨軒昂,高聳屹立在崇山茂林之中。
太和宮山門前,視野豁然開朗,寬平清亮的山地上,古柏林立。中間是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山門,兩邊楹柱有清人吳崇仁撰寫的兩幅對聯,一聯曰:“鉄笛無聲,知音者忠言貫耳;黃粱未熟,睡著的切莫翻身。”二聯曰:“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
山門碑上的“金殿鐘鳴,鳳鳴山茶”,把金殿風景區完整地概括了下來。1992年評選昆明十六景時,金殿一山具兩景,即“金殿鐘鳴”、“鳴鳳山茶”。
雄偉的牌坊叫欞星門,襲用了儒家的“榻星門”。門兩旁也懸掛著一副隸字聯:“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元雙玉字尤雙地。”
欞星,即天田星,原是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對象,后被民間訛傳為主得士之星宿。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儒學大興。凡學宮孔廟前,均立欞星門,系取“得士”之意。于是便出現了道教的欞星門進了儒家的宮廟的奇異現象。
兩廂盡頭幾十級臺階之上巍然屹立一座城樓,垛口的小型磚砌城堡,也稱作紫禁城。紫禁城西門上面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樓,樓上有木雕魁星。西門外兩側對稱矗立有四方重檐琉璃屋面的鐘、鼓樓。
紫禁城坐東向西,西門為正門。城墻周長約365尺,仿效皇家紫禁城建制。紫禁城內,四角建有配殿,均比金殿略矮,與金殿共呈梅花形,更顯金殿至高無上,傲然雄踞中央。
金殿,這是景區的核心建筑,為仿木結構的雙重檐歇山頂式銅殿,殿面闊三間,內頂覆斗狀,有八角藻井,高6.7米,寬、深均6.2米,占地180平方米,重250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銅建筑。前面立有“金殿朝暉”之石碑。
金殿安裝在石砌的兩層平臺上,下層平臺基石、欄桿及云龍階石是用墨石、砂石組合,浮雕著飛禽走獸,二十四孝人物故事,鐫刻玲瓏,栩栩如生。
金殿正面兩銅柱,掛清人黃嘉興撰的銅楹聯一副“金殿鳳凰鳴曉日,玉階鸚鵡醉春風。”另一幅為清末趙藩撰寫的“北極玄天,靈物龜蛇馴王座,南滇福地,名山鸚鳳拱金堂。”并懸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貴總督王繼文手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
據民間傳說,明代萬歷年間,云南軍門巡撫陳用賓崇信道教,夢見仙人呂洞賓約他在鳴鳳山麓相會。于是在此山之巔,仿照湖北武當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天柱峰)修筑紫禁城,于萬歷三十年(1602年)在鸚鵡山巔 “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峰宮名也。
而現存的鳴鳳山金殿,則是清初吳三桂在原址上重建的。在坐穩平西藩王的寶座后,吳三桂深知自己一生做下為世人不齒之事罄竹難書,唯恐上天降罪,于是在昆明大興佛、道,重建金殿,將真武大帝視作能保佑其武運仕途的“戰神”來尊崇。
金殿中供鎏金銅像五尊,正中神像是真武帝君,撫膝端坐,著袍襯鎧,豐姿魁偉。兩旁侍立的是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頗顯拘謹恭順。
現在的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的銅鑄字樣。
從整座金殿,到里面的佛像、匾聯、梁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桿均是別致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
鳴鳳山金殿的后方,修建了全國四大金殿(四大金殿分別指武當山金殿、鳴鳳山金殿、五臺山金殿和萬壽山金殿)的其他三座的縮微模型。
五臺山金殿。位于山西五臺山大顯通寺內,亦稱'顯通金殿',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建置,外觀兩層,實為單層,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重達500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金殿。銅殿上層四面設有六扇門,下層四面設有八扇門,門上鑄有精致美觀的花卉人物,殿內中央供奉著高約1米的銅佛,周圍銅壁上鑄滿小佛像萬尊。整個殿裝飾富麗,雕鏤用功,造型精美,保存頗為完好,是我國罕見的銅制文物。
武當山金殿,俗名金頂,位于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頂端,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四大金殿中建置最早的一座,重約400噸。殿體為分體鑄造,結構嚴謹,連接精密,毫無鑄鑿之痕,雖經五百余年風霜雨雪侵襲,至今仍金碧絢爛,宏麗如初,實為我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萬壽山金殿。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坡,名寶云圖,亦稱銅亭(因其外觀如亭狀),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用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重207噸。為歇山重檐,枋木結構,四面菱花槅扇,花紋采用傳統工藝拔蠟法制作,絢麗精美。通體呈蟹青色,坐落在漢白須彌座上。殿內佛像供器經八國聯軍破壞已蕩然無存,門窗亦散失不全,使寶云閣狀如亭子。
從太和宮東南方向出來,沿著鳴鳳山脊緩行一百多米,有一樓翼然雄峙,樓腳雙層石欄圍護,這便是金殿景區又一令人嘆絕去處:鳴鳳山鐘樓。
這座鐘樓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平面呈“十”字形,每層有十二戧角,三層三十六個戧角,樓高二十九米,猶如一群展翅欲飛的“鳴鳳”。
三樓上的這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鐘上鑄的字是“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至今已近600年的歷史,比現存的金殿還早250余年。
若登上鐘樓,憑欄遠眺,昆明四周山勢,滇池景色,春城風貌,盡收眼底,使人頓覺心曠神怡。
所藏文物中,存有陳用賓官服全身坐像一幅,專設有吳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劍展室,太和宮文物展廳,陳圓圓和吳三桂故事畫展等。
其中這柄“七星寶劍”,是傳說中真武大帝用以“伏魔降妖”的鎮山之寶。
這把木柄關刀也是來歷非凡。該刀凈重12斤,木柄長且粗,刀面寬大,周身約長2.6米左右,與真武大帝七星寶劍頗能成對,相傳是吳三桂早年叱咤疆場的寶刀利刃。
金殿最具代表性的傳奇還是平西王吳三桂和“明末秦淮八艷”之一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以迅雷之勢攻陷北京,明崇禎帝煤山自縊。時任明朝山海關鎮守總兵的吳三桂先是答應投降“大順”政權,親率所部進京謁見新皇帝李自成。
但在得知其愛妾陳圓圓在京城被李闖王部將劉宗敏所霸占,吳三桂竟不顧民族大義,“沖冠一怒為紅顏”。相傳他當時勃然大怒,厲聲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借滿八旗兵雪大明亡國之恥為名,暗迎清兵入關。
吳三桂聯合清兵攻克北京后,復得陳圓圓,窮追明永歷帝入滇,被清廷加封為平西親王,在鳴鳳山重修金殿。
直到康熙年間,清廷削藩,吳三桂再次造反被誅殺,陳圓圓遁入空門……
昆明官渡古鎮官渡鎮位于昆明東南郊,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也是滇文化的發祥地,昆明旅游的主要歷史文化景觀之一。
歷史上的官渡古鎮,是滇池船舶往來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個重要的集鎮,明清時有“小云南”之稱。
官渡原名'窩洞',是滇池岸邊一個螺絲殼堆積如山的漁村。在南詔大理國時期,這里已是滇池東北岸的集鎮和交通要沖。在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再改坐轎或騎馬過狀元樓入昆明城,由此得名“官渡”。
古鎮分布著較多的古建筑、佛寺、閣樓、廟宇,俗稱“六寺、七閣、八廟”,現有國家及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余處。
官渡作為達官貴人修建行宮別墅,名流賢達光顧流連的寶地,'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簾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歸'。古老的官渡曾經沉浸在一片絲竹管弦之聲中。
云子,顧名思義就是云南制造的圍棋子,是中國古老的一種傳統工藝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云南圍棋子的制作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云子質地細膩如玉,色澤晶瑩柔和,被圍棋界視為極品。
昆明地道的獨具特色的美食和小吃,是老昆明懷念的地方。
官渡法定寺,系大理國高氏所建,是佛教密宗在官渡興起的地方,也是其時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樹林茂密,綠陰蔥蘢,有“螺峰疊翠”之稱,為官渡名勝之一。
法定寺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制式一如佛教常規,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貌,具較高建筑藝術價值。
官渡廣場的中心,矗立著妙湛寺的金剛塔,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建筑群共有五塔,該建筑群共有五塔,建于一座方形高臺基座上。臺基高4.7米,邊長10.4米,東、西、南、北四道券門十字貫通,故又稱穿心塔。據說,以前人們往返經過此地都要穿行此塔,甚至連新娘的花轎也不例外。人們認為這樣可以與神相通,帶來好運。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寶塔。
著名的土主寺,已經關門無法游覽。據稱,土主寺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云南通志》記載,土主廟“蒙氏城滇時建,滇人奉為土神,各村邑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供奉南詔三大保護神之一的摩訶迦羅大黑天神,香火歷千年而不衰。
昆明老街光華街,東起正義路,西至五一路,全長435米,是昆明城中僅存的具有昆明古樸風貌的老街。
它也是國內唯一以整個街區作為一個統一地名命名的街區項目,昆明城中最后遺留的歷史街區。
昆明老街的建筑群落中,最古老的有近900年歷史,這些建筑承載著這座城市太多的記憶與故事,同時又承載了當代人太多的童年歡樂和當下的生活趣味。
今天的光華街,可以吃到口味正宗的小鍋米線,可以淘到光怪陸離的云南古玩,可以找到歷經百年的藥鋪。
建新園是昆明老字號餐館,湯雞米線和脆旺米線被國家貿易部授予中國名點稱號。
志暉園作為老字號云南味道,創始自曲靖而起,再到昆明傳承滇東美食文化,為“非遺傳承保護”品牌店。
金馬碧雞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與金碧路匯處,高12米,寬18米,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而名為碧雞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馬碧雞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有關金馬碧雞的神話傳說,最早見諸于史籍記載的是漢代班固的《漢書》。據《漢書》記載:漢宣帝五鳳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漢宣帝封當時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為諫議大夫,持節前往求之。由于諸蠻叛亂,道路閉塞不通,王褒并沒有到達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帶,寫了一篇《碧雞頌》進行遙祭。王褒企圖憑借'漢德無疆',寫一篇祭文,就將金馬碧雞召喚到內陸去,最后一無所獲,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中。
而金馬碧雞坊的神奇在于:當太陽將落,余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后互相交接。這就是6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金碧交輝'的奇觀。相傳,清道光年間,這個奇觀曾經出現過一次。
由于地球、月亮、太陽運轉的角度關系,這樣的景60年才能出現一次。金馬碧雞坊的設計體現了古代云南人對數學、天文學和建筑學方面的造詣。
明末擔當和尚曾賦詩曰:一關在東一關西,不見金馬見碧雞。相思面對三十里,碧雞啼時金馬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