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位于貴陽市南郊約29公里,始建于明朝初年,曾經是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屯兵的軍事要塞。古鎮內明清古建,青巖城池,寺廟樓閣,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貴陽市首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無獨有偶,離貴陽市75公里的安順地區,有一處叫天龍屯堡的村寨,也起源于朱元璋30萬大軍的就地屯軍,屯出了“悠悠六百年明代歷史活化石”,形成了今天的天龍屯堡文化。
青巖古鎮
貴陽市城北有座貴山,因城區在貴山之南才稱貴陽。從貴陽市區再往南,有個叫青巖的地方,因附近多青色巖峰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云南進入內陸的茶馬古道,以及從南面進入四川的蜀道都要經過青巖,歷來就是屯兵的軍事要沖。
據考證,明朝洪武十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這里就成了明軍進入黔中后的駐地,“青巖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巖堡”。兩百年后,明朝天啟四年, 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又將青巖堡擴建為青巖土城,歷經改擴建后,懸崖上的土城垣變為了石砌城墻的軍事要塞,這就是青巖古鎮的前身。
青巖古鎮設計非常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九街二十七巷,皆用青石板鋪就,城內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青巖書院、萬壽宮、水星樓、明清牌坊等等,可見文化底蘊之深厚。
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以及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在青巖的居住地。此外它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目前已經復原了城墻和軍械供游人觀賞,體驗古代屯兵的感受。
青巖古城中最大的寺廟龍泉寺。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占地3500余平米,為三進四合大院。
說是最大的寺,這山門并不大,拱券門,券里還有鏤空木刻,進去就上臺階。
這座龍泉寺的建筑布局和北方小鎮上的老廟差不多,但有不同的風格。最大的特點是無佛、無僧、無香火。
寺廟內有大殿、配殿、戲樓、廂房等數十間,均為穿斗式懸山頂磚木結構,建筑群規模恢弘,雄偉壯觀。
配殿、戲樓、側山門廂房等,還有保存完整的木雕藝術珍品,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經典故事。
院子里擺了很多盆景,屋子里也都是怪石。出門后才發現,這里已經沒有佛光,而是古鎮藏石館。
青巖古鎮既然是屯堡,肯定是沒有經過城市規劃,街道布局按照地形因勢利導。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墻與小巷,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跌宕。
正對龍泉寺的最長的一條街叫做北街,建筑都是南方木屋。回頭遠遠望見龍泉寺。
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于嘉慶年間改造成道觀。正門上方刻有萬壽宮三個字,兩邊則是環繞五龍。頂部是太上老君身騎白鶴,仙風道骨。兩側則是上八洞神仙,八仙各立于云端之上,手持法器,表情各異。
整個萬壽宮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正門以及正殿對面的戲臺。戲臺頗顯精致,畫棟雕梁,飛角重檐。戲臺中央刻有祥云瑞彩,雕工精湛。
趙公專祠。趙公指的是清朝的趙國澍,咸豐年間領頭組織修補青巖城垣,一生戎馬,功得按察使銜。
趙國澍于同治年間因攻打燈花教陣亡,隨后被追封為太常寺卿,朝庭并下旨建趙公專祠。
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
文昌閣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正宗青巖古鎮美食。青巖豆腐、玫瑰糖、鹵豬腳、雙花醋、米豆腐等地方特產深受游客喜愛。
慈云寺,前身為“貴州會館”,清康熙初建,道光十二年重修。
建筑結構、風格等與同時期的寺廟無異,有很多造型各異的石柱礎為柱礎中的石雕藝術精品。
青巖古鎮內同時有古老的寺廟、肅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當地人稱為“三教并存”。
我們只到了基督教堂。青巖古鎮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血腥“青巖教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三大教案”之一,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愛國主義斗爭。
青巖古鎮內本有八座牌坊,現保存下來的有三座。這是南門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
此外,還有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
青巖古鎮直線距離不長,從北門走到南門,不到半個時辰。
定廣門即南城門,城墻墻體上設有垛口、炮臺,遠看城墻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是古時貴陽南面最重要的軍事防線,俗有“筑南門戶”之稱。
青巖古鎮最精彩的景點有兩處。其一是慈云寺后方被稱為“背街”的小巷。它是青巖古鎮上保存著最久的石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我們看到兩邊的石墻是保留最完整的部分。
石墻所用的石材是當地盛產的頁巖又名千層巖,在沒有水泥的情況下,當地工匠是采用了糯米熬成漿,加上生石灰和黃沙粘合砌成,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和雨水沖刷依然堅固,成為了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里是時光隧道的入口,走進來,仿佛回到了明清時代,攝影家感嘆這是絕美的精品攝影點。
在這拍攝過許多的電影作品,有姜文跟寧靜主演的《尋槍》,新版《聊齋》等。
其二是從內城門向右行,來到了青巖古鎮著名的寺廟迎祥寺。
迎祥寺始建于明天啟元年,始建者智安法師。后有地方豪紳集資在迎祥寺前旁建一小閣,供奉道教斗姆神;鄉民久而不察,遂將迎祥寺俗稱為“斗姆寺”。
現有殿宇三重,建筑精美,風格古樸。前面一重是兩層樓宇,下為彌勒殿,上為靈官殿。第二層為大雄寶殿,兩側層為觀音殿、左側為藥師殿,右邊為地藏殿。
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斗姆',原來這里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觀,后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斗姆像移置于此,一起供奉起來。
迎祥寺最大的看點在寺外:遠遠看去,高高的山坡上依然保留有古老的城墻。青巖古鎮是明朝軍屯制度的縮影,它不同于南方古鎮的秀麗,而是帶著明顯陽剛之氣,古鎮城門和城墻至今保存完好,戰爭的痕跡也保留著。由于初建時這里來自北方的移民眾多,所以古鎮也是貴州漢文化的孤城。
這個古鎮曾經被譽為“攻不破的石頭城”,攻不破的起因還得從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說起。清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發生了內訌,石達開于是離開南京入走川黔。時任知縣趙國澍(趙公)率軍固守,先后六次挫敗了太平軍的進攻。石達開無奈之余與趙國澍講和,在無意間給了趙公一個建議。
趙國澍聽取石達開的建議,立即修改了防御工事。把驛道改在城池的居中位置,左右二側無路可攻,且皆在弓箭、火槍射程覆蓋范圍之內。從此之后,再也沒有人攻破過這個小鎮,堪比長城的關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就了青巖古鎮軍事要塞的美名。
離貴陽市75公里的安順地區,有一處叫“天龍屯堡”的村寨,這里居住著1200多戶人家,5000多人,村民們說著與周圍居民口音略有區別的貴州話,穿著與周圍農民不同的服飾,看似少數民族,但他們卻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被稱之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龍屯堡。
天龍屯堡大門口的對聯曰:“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隴,枝發云貴三千里守望家鄉”,道出了這里的歷史,也道出了“屯堡人”的心聲。
屯堡起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討伐梁王,經過三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于是將30萬大軍就地屯軍。這一屯,屯出了“悠悠六百年明代歷史活化石”。在漫長的歲月中,征南大軍及其家人將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經過六百年的傳承、演變和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云貴總督范承勛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后,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天龍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里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始終堅持著屯堡文化。
驛茶站位于天龍屯堡古鎮的中心,兩位勤快干練的婦女,負責燒水、泡茶,然后免費提供給游客。這里隨處可見身穿大襟寬袖,藍色長袍的漢族人,他們都是數百年前從內陸遷來的軍士后代。
六百多年近廿代人的繼承與發展,如今的“屯堡人”仍然保留著明朝的生活習俗。
屯堡人的宗教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他們的語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
因屯堡人是從江淮一帶遷移過來,老年人還稱自己為南京族。
四公亭,也就是首先入黔天龍的四位始祖,分別是張、陳、沈、鄭,他們都是明朝屯軍里面身居要職的官員。
因為征戰到這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盟誓結為異姓兄弟,并按年齡順序統一改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
屯堡人以石木為主營造的既高雅美觀又具獨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構成安順特有的地方風格。
用當地人的話說,即是: 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
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dui)窩石頭的缸。
石頭的堅固對于構筑屯堡人軍事性質的村落“屯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漂亮的石頭院落里,寬大的條石壘起的院墻被雨水沖刷得閃閃發亮。
屯堡的街巷不但縱橫交錯,而且非常眾多,十分狹長,在巷子的兩端大多做有圓形的門。這門是為了御敵而建的,每條街巷既能單獨防御又可聯合。進入巷中就如同進了迷宮。
屯堡人是一個“尚武”的漢族群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地戲,地戲顧名思義就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
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更多的成分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
這里還有一座江南首富沈萬三故居,其實這是沈萬三兒子沈茂的故居。
當年沈萬三給朱元璋修城獲罪,被發配西南邊陲;但只有他的小兒子沈茂隨著屯田的軍隊來到了這里。
“旋轉屋”,走進這屋子似乎讓人感覺屋內所有東西都在旋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