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5日,全國中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啟動會議在濰坊召開。各地實驗學校的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以及教學第一線的骨干教師近400人參加了會議。時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的李希貴同志針對中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語文教學改革應該從課內突破;每學期課內閱讀100萬字;每學年課內閱讀200萬字;將課堂2/3的時間給學生;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沒有體驗先不要寫作。本次會議拉開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大幕。
實驗的緣起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于2006年啟動,至今已經過了8個年頭。8年間,“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生源一般、師資一般、辦學條件一般的廣大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從風箏之都濰坊到文化古都太原,從長白山下的撫松到江蘇的金壇,從北疆黑龍江到南疆海南……目前,全國各地已有2000多所學校參與了這項實驗。
隨著“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進一步深入,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交流,不斷地總結經驗,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經典案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這項實驗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者和語文教師的關注,他們迫切地想了解“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來龍去脈以及取得的成果,他們更想把這一實驗的成果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談起“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來歷,還要從語文教學中的幾大怪象說起:
怪象之一:語文教師的尷尬
20世紀80年代初期,李希貴老師任教于山東省高密四中,當時高密四中的高一新擴了兩個班,卻因語文教師缺乏而致使這兩個班沒有老師上課。無奈之下,語文教師只好和學生共同制訂自學計劃,讓學生自修;學生感到枯燥時,老師就讓他們到閱覽室里去讀書,或者把圖書館的書借到教室里來讀。一個學期下來,從學校領導到語文教師都捏了一把汗,為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擔心。可是,期末考試成績卻讓語文教師們很尷尬:這兩個班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成績并不比別的班低,閱讀和寫作的成績比別的班還略好一點。
這件事情讓李希貴老師久久不能釋懷:作為語文教師,課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怪象之二:刺在語文教師心中的痛
1995年,李希貴老師來到了高密一中。作為校長的他遇到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考上大學的畢業生,寫信給他正在一中復讀的一位好伙伴,信中介紹了各科的學習方法。當談到語文時,這個學生告誡他的同伴:“語文哪,你可千萬別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沒用。”這封信后來被班主任老師發現了,回到辦公室,她當著全辦公室的語文教師念了這封信。
當時在場的所有語文教師聽完后好長時間都沒有說話,他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但也確實被刺中了!
李希貴老師不得不承認這位學生在信中所講的有一定的道理,他也因此從中發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契機。
怪象之三:初中生語文成績堪比高三生
為了統一老師和家長們的思想,李希貴老師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四年級的內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結果,這兩名初中生的成績令語文教師們大吃一驚:初一的學生考了82分,初四的學生考了85分,而高三(包括兩個復讀班)學生的語文平均成績卻只有84.5分。這與高三學生的平均分不相上下的成績,確實令語文教師們尷尬不已。這兩名初中生,一個距離高三還有6年,一個距離高三還有3年,他們是何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績的呢, 李希貴老師給出了謎底:
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提供了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閱讀書目,并購買了大量的圖書。當買書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把我的書也偷偷地拿到了他們的書架上,有些還寫上了他們的名字。僅《戴高樂傳》一書,我兒子就買了3本,他把不同的版本比照著讀,竟然能找出同一場戰爭,哪本傳記寫得更好,哪本傳記寫得有問題。他們的語文成績,正是得益于他們自己的閱讀涵養、積累和獨有的感悟。
從這件事中,李希貴老師看到:一個孩子的認知水平,如果通過閱讀有了積累,有了大量的鋪墊,其高度會超出他的年齡階段。
之后,李希貴老師帶領語文教師們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改革,他們把常規的語文課由每周的6節減到2節,由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完成教材的講授;其余4節讓學生到閱覽室自主閱讀。結果,學生的語文成績并沒有因為教師講得少而下降,而是在濰坊所有中學中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提高的不僅僅是語文成績,還有教師、學生的整體素質。
高密一中的語文教師們由此得出:語文學科的基礎是閱讀,盡管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但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學生的其他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
怪象之四:病假條換來的高分
2006年4月24日的《中國教育報》刊登了一篇題目為《“病假條換”來的課外閱讀》的文章:13歲的智穎黎,是烏魯木齊市第十三中學初中一年級的一名普通學生,在她上小學二年級時,一次偶然的生病讓她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愉快的閱讀體驗使她不斷地請“病假”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她一共寫了100多張假病假條。她的父母從最初的困惑,到后來的默許,最后也變成了幫她請假病假的“同謀”。幾年來,按照自己制訂的讀書計劃,智穎黎閱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唐詩宋詞、名人傳記等。這100多張“病假條”,換來了400多部名著的閱讀,她的學習成績竟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還特別突出。
這一事例使李希貴老師深深地體會到:閱讀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必須通過大量的積累,才可以有一個提升。
基于以上種種情況,經過不斷的思考、實踐,李希貴老師提出了“語文主題學習”的思路,通過轉變傳統的老師講得累、學生學得苦的語文教學方式,在課內大量閱讀,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教改之路。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簡介
一、“語文主題學習”的內涵
“語文主題學習”是以高效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內大量閱讀為特征,以編寫圍繞教材單元“主題”的實驗教材(即“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為載體的語文學習體系。
“語文主題學習”立足于簡簡單單教語文。因為不論人教版、蘇教版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都按照單元編排,以某個主題為中心來構建課文單元。大體分為兩類情況:第一類是直接標示出單元主題,第二類是單元主題隱含在單元課文背后。“語文主題學習”即是依據教材的單元主題編寫。比如教材中有一篇關于“童年”主題的課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即圍繞這個主題選擇幾十篇相關、相近、相似,甚至相對、相反的文章,且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配有閱讀提示。這些文章既要照顧到古今中外,還是注意到文言、白話的搭配,既要兼顧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又要照顧到不同的年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課文的單元主題進行擴展和延伸,使主題更加豐富、多元,以促進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即是以“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為依托實施的課內大量閱讀的教改實驗。
二、“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
第一,語文是學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
為什么叫“主題學習”而不叫主題教學?因為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所以教師不要講得太多,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學完教材的基礎上,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教師的指點下自由閱讀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實現在一般的學校,靠一般的老師,在一般的生源條件下就能實施的語文教改方法。
第二,“語文主題學習”是通過課內閱讀、課內學習來學習語文
過去,有過很多語文教改實驗,也有很多閱讀資料和系列的閱讀書籍,但大都強調課外閱讀——課堂就是完成課本,把教材教得死去活來;如果要讀書,就依靠課外。如果語文的教學靠課外,英語毫無疑問也要靠課外,數學同樣也要靠課外,課外閱讀的目標能完成嗎?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課外。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如果未來不是上大學中文系,他們在課內就應該學好基本的語文,具備能夠為未來的職業奠基的基本素養。對于80%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在課內就把語文學好。怎么學好?“語文主題學習”為學生配備了每冊十幾萬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每個學期的課內閱讀可以達
到100萬字,一個學年完全能夠達到200萬字。實踐證明,一本十幾萬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教師只需略加指點,只要學生讀了,質量自然就有。不需要精雕細刻,不需要每一句話都挖地三尺,衡量實驗學校和實驗教師的標準,就是一個學期的課內能不能把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讓學生讀完。經驗告訴我們,世界上各國的調查數據也告訴我們,這個閱讀量完全可以通過課堂時間完成。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達64本,這不僅包括學生,還包括成年人。
第三,改變長期以來用理科學習的方式學習語文的現狀
每一個學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卻常常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表現最突出的是——用理科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眾所周知,數學是舉一反三,做了一個例題,就會了10個題目。這是學習理科的方式。但是學習語文的方式應該是反三歸一,通過大量的閱讀,最后有感悟,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像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書讀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積累就豐富了,認識就加深了。所以須改變靠講一篇文章,就希望學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語文素養就會大大提高的認識。語文教師須把講和練的時間壓下來,把課時劃分給“語文主題學習”。所以,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將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作為學生主導的時間。
所以,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之初,必須要統一三個思想:
第一,一個學期課內閱讀100萬字,一個學年課內閱讀200萬字。
第二,將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給學生。
第三,沒有體驗先不要寫作,特別是小學生和初中生。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開展
一、實驗的實踐特點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基本思路是三個“一般”:是一般學校、一般學生、一般師資情況下都能夠適用的語文教學方式。在具體操作上有以下兩個基本特點。
(一)大量閱讀
中學階段的課內閱讀量300萬字以上,主要借助“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完成,這遠遠超過了課標要求。
(二)課內閱讀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向課堂要時間,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課時學習語文課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課時用來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盡量少講,“簡簡單單學語文”,將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
二、實驗的操作要點
“語文主題學習”從語文教學的規律入手,倡導大量閱讀,簡簡單單學語文,改變了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的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實驗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一)改變課時分配,課內大量閱讀
建立以“大閱讀”為目標的語文學習體系,實施語文課時的“三一制”;
課內用三分之一時間學習語文教材,其余的三分之二時間用于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和其他經典作品,為課內大量閱讀提供時間保障。
(二)三講三不講,提高課堂效率
實驗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字詞句強拉硬拽,段篇章條分縷析,非得把教材挖地三尺,而是遵循“三講三不講”的原則——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集中力量講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易混、易錯、易漏點、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講學生解決不了的。刪除無效教學環節,減少無效勞動,課堂教學直奔中心,使課堂教學提速、增容,高效低耗。
(三)倡導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不再是滿堂灌,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把重點放在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和點撥上,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減少教師講和學生被動聽的時間,多給學生時間,讓其自由閱讀,自主積累,自主品味,合作學習,探索學習,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四)改革備課制度,利用學案導學
實施集體備課。教師課前提前閱讀教材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每學期教學前,備課組先進行初步的集體備課,確定出每單元的教學重點或主題,分工落實到實驗教師;實驗教師根據分工重點備課,確定教學指導方案,提交備課組討論、修正后分發到講課教師;講課教師提前公布學習方案,組織學生預習課文,推薦并組織學生查找資料、搜集資料;學生在查找資料、大量閱讀的過程中,解決疑難,提出問題。
教師以學案為引領,對一組課文進行閱讀理解和感悟體驗。學案包括三部分:一是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本組課文需要完成的任務。二是導讀提示,這是學案中最重要的,也是對學生學習真正起指導作用的核心內容。
教師根據學習目標,不僅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提供閱讀提示,而且為學生提供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提示。學生依據學案中的問題和提示就可以知道閱讀這篇文章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反饋檢測,用來幫助學生檢測對課文重點的把握及語言積累等方面的收獲。
三、“語文主題學習” 教學模式
在實踐過程中,實驗教師積極探索,不斷研究。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改革,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研究氛圍,開發出多種“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1 X”模式:即以一篇課文為基點,向 “面”上輻射,把從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遷移運用到“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多篇文章的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形成“一課帶多課”的輻射式教學方法。
第二種是“X 1”模式:先選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文章,學完之后反過來讓學生自學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歸一”。
第三種是“單元整體推進”模式:學生學完必修教材一單元的文章,再整體補充“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多篇文章。
經過幾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廣大實驗師生的努力下,語文課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師簡單地教,學生快樂地學,課堂教學變成了一個喜歡讀書的老師領著一群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過程。
教師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學生喜歡上了語文課堂,也越來越喜歡讀書了。實驗學校的教師、學生們正在創造著語文教學的奇跡,探索出了一條簡單易行的語文教改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