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寧夏旅游,必定要去西夏王陵。因寧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后,改名“寧夏”,含有西夏安寧之意。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位于寧夏銀川市西郊約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九座帝陵布列有序,253 座陪葬墓星羅棋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神秘的西夏王陵賀蘭山下的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人們領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游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跡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上溯770多年前,我國西北大地有一個與宋、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于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
大白高國
西夏是以黨項族(羌族的一支)為主體建立的。
自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
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
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
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
西夏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國的建立對中世紀我國西北地區的局部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西夏立國前夕,獨創黨項民族文字——蕃文,即后世所謂“西夏文”。
其“形體方正,類八分,而書頗重復”,由會意、形聲、轉注之法構造,上承漢風,有草、隸、篆、楷四體。
西夏文字創制規律
西夏王朝的建立、繁盛、以至消亡的漫長歷史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西夏藝術館通過18個場景、160個人物雕像直觀地將曾經輝煌一時的西夏文明展現給游客,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今寧夏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1032年,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第二年他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康定元年與宋軍分別戰于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等地,皆獲勝,
1048年,因奪兒子妻,被其子刺死。在位17年。
1205年,蒙古成吉思汗開始進攻西夏,西夏無以抵擋。1227年,西夏最后一個皇帝投降蒙古,西夏滅亡。黨項族也因此被滅了族。
西夏民俗街
西夏民俗街
西夏民俗街
西夏民俗街
西夏雕版印刷
哥倆好——民族團結
走吧,到俺們西夏旅游去
西夏民俗街
去王陵甬道
去王陵甬道
王陵背后的賀蘭山遠眺
眺望賀蘭山的層層疊疊,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岳飛的《滿江紅》名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西夏王陵
3號陵,俗稱“昊王墳”,即李元昊陵。
李元昊陵
西夏王陵
在西夏王陵留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