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多年來,整本書閱讀課程建設進展并不盡如人意。因此,要在分析現狀、剖析原因的基礎上,建構整本書閱讀課程模型,探究適切的課型操作范式,完善課程支持系統,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 閱讀課程;整本書閱讀課程;課程構建;實施策略
一、“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分析
新課改推進十余年來,整本書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問題。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就提出了“讀整本的書”的建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繼續強調要“讀整本的書。”然而,十多年來,整本書閱讀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狀況并不盡如人意,存在只重分數、不教閱讀(整本書閱讀),隨意無序、缺乏策略,資源不足,氛圍不濃等現象。簡言之,“整本書閱讀”的要求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落實,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總體質量的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課標”要求語焉不詳
《語文課程標準》除提出“讀整本書”的建議外,僅在《附錄2 關于課外閱讀的建議》中簡要地列舉了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作品和長篇文學名著。《語文課程標準》只是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課外閱讀”范圍,并未將其納入語文課程的大范疇內,與“課內閱讀”相比,其地位可謂等而下之。作為語文教學綱領性的《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觀和閱讀課程觀上出現了嚴重偏差,使得語文教師在整本書閱讀的認識和實踐上出現了種種問題。其次,前后兩版的《語文課程標準》都未對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內容、實施策略和評價方式等作具體闡述,給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造成了許多不確定性,也是導致整本書閱讀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材編排隨意無序
以某版本語文教材?槔?,整個小學階段的整本書閱讀安排沒有形成序列,在第一和第二學段沒有安排整本書閱讀的內容,第三學段雖然安排了相關內容,但更多的是介紹作家的“作家卡片”、讀書(讀報)方法介紹,即使編入“我閱讀,我快樂”和“名著便覽”板塊的七本書的經典性、適切性也尚須推敲,更遑論其科學性、序列性和兒童味了。
3.閱讀課程建設缺乏有力支撐
(1)課時偏少。省頒課程計劃規定小學一、二年級語文開設8課時,其他年級開設6課時,對培養母語素養的語文課程而言課時總體偏少。在小學各年級語文課程中,整本書閱讀并未擁有自身的專屬課時。整本書教學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課外閱讀,可謂“說起來重要,忙起來就一邊撂”。(2)師能不夠。教師的閱讀教學素養還難以滿足當下語文課程改革包括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要求。語文教師在接受師范教育時,較少或幾乎沒有涉及兒童文學教育,缺乏兒童文學的學養和知識結構,對兒童文學閱讀(包括整本書閱讀)教學往往不得要領。(3)資源匱乏。如,學校圖書館開放不正常,社區(鎮區)無書店、圖書室,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4)家庭文化背景不佳。鄉鎮小學的家長絕大多數都是工人、農民、攤販,整日忙于生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家庭無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整本書閱讀” 課程的模型建構
1.定位
曹文軒先生在《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中指出,兒童文學的宗旨與語文教育目的高度契合,兩者的根本意義的都是為人類的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材單篇閱讀的補充和延伸。整本書閱讀的課程應堅持兒童本位,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促進其言語生命的成長和精神人格的發育。
2.選書
為兒童選擇、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目是整本書閱讀課程的起點和基礎。如何從浩瀚的書海中選擇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我們的想法是:一是把握經典性。經典是經過歷史選擇的,長期流傳中形成的,并且具有歷史傳承的思想觀念的文本。唯有閱讀經典,才能幫助兒童從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精華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二是遵循規律性。研究表明,低年級孩子愛讀和其生活相近的畫面感較強的故事;中年級孩子喜歡富有知識性和帶有幻想色彩的作品;高年級孩子更傾向于閱讀一些富于文學性的作品。因此,應根據各年段兒童的認知心理特征分層次尋找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大體上看,低年級應以圖畫書(繪本)、故事、民間童話為主;中年級以創作童話、科幻小說為主,高年級以兒童小說、名人傳記、詩歌、散文、寓言為主。三是體現整體性。整本書閱讀是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選擇書目時,可與教材相匹配,以實現整本書閱讀和單篇閱讀教學目標的整體達成。如,先讀單篇課文,再閱讀選文原著;閱讀作家的某一篇課文后,再閱讀其代表作;閱讀某一主題的課文后,拓展閱讀相同主題的書籍;閱讀某一文體的課文后,比較閱讀相關文體的佳作。胡元華老師的研究表明,“整本書閱讀”和“單篇閱讀”在學習目的、教學方法、閱讀性質、閱讀方式上的差異,實行整合后能做到優劣互補。
3.導讀
導讀是整本書閱讀課程的核心環節。導讀的優劣,直接關乎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的品質。溫儒敏先生說:“不要每一本書都那么摳字眼,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我說的‘連滾帶爬’地讀,包括瀏覽、快讀、猜讀、跳讀,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有老師略加指導,甚至納入教學,就會事半功倍了。”葉圣陶先生也說:“因為開列目錄只是閱讀以前事;在閱讀一事的本身,教師沒有給一點幫助,就等于沒有指導。”在教學實踐中,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
(1)激發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是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原動力。在指導學生閱讀一本新書時,可以借助好書推介、新書導讀等形式,通過認識作家、解讀書名、片段欣賞、設置懸念等導學技巧,引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迅速投入閱讀的熱望,實現閱讀期待引領整本書閱讀的最佳效果。
(2)維持閱讀熱情
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閱讀成功體驗是保持持久閱讀熱情的有效引導方式。其中,問題是有效引導的關鍵要素。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林博士認為導讀課的問題設計要處理好“多”與“少”的關系,做到少提小問題,多提大問題;少提事實性問題,多提詮釋性問題;少提認同性問題,多提批判性問題;少提簡單陳述性問題,多提創意思考的問題;少提封閉性問題,多提開放性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