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志明 陳方泉 楊輝 圖 / 網絡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編輯按:近日湖南衛視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的播出引發了社會關注。節目中,一群5歲至13歲的孩子們在鄉村田野勞作,展現出最純真、自然的生活狀態。讓孩子們到莊家地里體驗農活、親身感受粒粒皆辛苦。
通過這種勞動教育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思想種子深植于孩子們心中。顯然,教育還需走向社會實踐課堂,用體驗澆灌文明之花。
在全明星“綜藝”時代里,《誰知盤中餐》的出現似乎有著特殊意義。它透過最真實的鏡像呈現,讓觀眾得到由感官至感悟的深層思考,體驗少兒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及重要性。
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更可以上升到社會的教育,引發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及思考。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從勞動教育被如此積極重視的現狀來看勞動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勞動教育到底是什么?各個階段的要求又是什么?未來勞動教育的發展方向又在哪?
1
勞動教育的發展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重視勞動教育,強調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勞動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勞動教育也得以重新調整。
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發布《關于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若干規定》,提出“生產勞動應列入教學計劃”。
自1986年起,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了公益勞動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
其后,很多高校開始開設公益勞動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呈現出以下特征:
勞動教育密切關注勞動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勞動教育始終密切聯系勞動實踐。
一是在內容上呈現出職業化和專業化傾向,勞動教育課程的載體是技藝類勞動,以實用制作活動和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 二是基于現實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引導學生在校園內從事簡單勞動。
勞動教育師資力量亟需強化。
由于勞動課程本身不是一門學科,在學校中也很少存在勞動教育專任教師,學校也很少會專門為了這一門課程專門引進師資承擔相關教學任務。
因此,當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大多由學校的后勤員工兼任。這些師資在勞動方面存在長處,但是在育人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基于這一現實,新時代學校加強勞動教育亟需建設一支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定力、帶干勁闖勁鉆勁的高水平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2
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
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方位來看,勞動教育更加強調在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品格上對勞動主體的客觀塑造。
培養受教育者的勞動素養,進而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風尚。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通過對于人內在的價值塑造而實現外在的影響,勞動教育的發展變化特別體現在戰略方位和途徑方式兩個大的方面。
1.勞動教育開始從載體向獨立體系的轉變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勞動教育作為一個獨立體系,必將在新時代的教育體系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對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國家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將會產生重要作用。
2.勞動教育開始關注勞動主體的價值塑造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對于勞動教育的目的和結果的表述是“熱愛勞動,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等。
各地區和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時,黨和國家也發現了勞動教育存在的不足,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
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加深,人才培養從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開始向育人本位和素養本位發生結構性轉型。
在結構性轉型情況下,勞動教育被賦予了塑造勞動主體內在價值的作用。這種價值的塑造體現在可以確保人獲得一種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
3
加強勞動教育的路徑
勞動教育的效果發揮必須落實在教育的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之中,既要落實在課內,也要落實在課外,要落實在“三全育人”的體系中。
1.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雖然勞動教育已經成為了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的獨立體系,但是勞動教育作為一種“鹽”,始終應該撒在德智體美的“菜”里面。
即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在“五育并舉”的育人過程中,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功用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和強調,應該被深入研究;
勞動教育作為載體,應該被學校有效利用,廣泛建立起勞動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有效聯系。
2.充分彰顯勞動教育的主體性
勞動教育的主體性必須得到彰顯,否則勞動教育本身就會被輕視并逐步弱化,進而也會影響其作為載體的作用發揮,并且勞動教育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全屬性機制”。
今天的勞動教育想要煥發活力,并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關鍵就是要站在大中小一體化培養的視角,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和路徑規劃。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要求,“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注重選擇新型服務性勞動的內容。”
3.課內外聯動加強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的素養指向要求學校必須實施課內外聯動培養,既關注勞動教育課程的育人功效,也關注課外環節的作用發揮。
課堂上的教育只是勞動教育的起點,課內的作用應該在課外得到顯現。
勞動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課堂之外,如果只在課內用力,不在課外創設多種情境實施勞動教育并與各個育人環節形成合力,勞動教育的價值體現和作用發揮就會大打折扣。
應該讓勞動教育在學生生活的點滴中體現,讓勞動教育成果在學生生活的點滴中呈現。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形態已經發生結構性轉變,單一形態的勞動教育實踐難以承載新時期勞動教育功能的實現。
勞動教育開始走向整合性的實踐路徑,以實現勞動教育在課程、活動等方面資源的有機整合。
因此,要結合“三全育人”的具體實現方式,進一步提升勞動的育人效果。
在課內外聯動中形成勞動教育價值的融入是有效加強勞動教育的必然進路。只要全社會共同形成鼓勵、支持和保障勞動教育的氛圍環境,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一定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如《誰知盤中餐》的設定,勞動教育的設立可以在課外創設多種情境實施勞動教育并與各個育人環節連接。
以愛為核心,以勞作為途徑,以探討為牽引,為孩子與孩子之間,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孩子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最大力度共振孩子勞動教育的培養,更強力引發了當代人的社會現實思考。《誰知盤中餐》后興起的是勞動教育的大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