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懷古紹興,跟著課本去旅行(葉平)
浙江紹興,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接寧波,西臨杭州,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豐富,自古即為旅游勝地,素以水鄉、橋鄉、酒鄉、名士鄉而聞名,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魯迅故里、沈園陸游、蘭亭王羲之……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紛紛收入了有關魯迅、陸游和王羲之的著作或文章,作為學生必修的課文。近年來,紹興更以“跟著課本去旅游”,招來了大批中小學生深入實地研學旅行。
試選擇人民教育出版選編的若干課文,跟著學生到紹興實地去上課。
初中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選編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作為必修課文。

孔乙己與咸亨酒店

經過杭州中轉,乘火車抵達紹興,恰好住宿在咸亨酒店附近。酒店在魯迅路秋官第,臨街朝南。東側豎立著一座四柱塔形照牌,上書“咸亨酒店”四個大字。店內擺設格局,悉如魯迅小說《孔乙己》所狀。因此處老酒地道,“過酒坯”(下酒菜)風味純正,閑暇之時,于此自斟獨酌,或約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負暄閑聊,均極自在。
咸亨酒店即魯迅先生筆下的紹興酒肆。試以魯迅名著《孔乙己》為線索,演繹這個故事。
《孔乙己》:“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div>
《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
《孔乙己》: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 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吃茴香豆,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
《孔乙己》: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庇谑沁@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
如今的咸亨酒店,裝修得十分氣派,可能基本上恢復了古時的風貌。
造訪咸亨酒店,能夠感受到百年老店魅力,正可應了“酒香賓咸集,人龢事亨通”。
《孔乙己》:一天的下半天,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边@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故里景區
紹興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生活的故土,是市區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涵和水鄉古城經典風貌的歷史街區,現在已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故里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近期恢復的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跡。
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情境的真實場所。
不知哪位才是魯迅筆下《故鄉》中的小伙伴閏土?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窄窄的青石板路,兩旁商鋪林立。
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后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紹興的“鎮城之寶”。
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選編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課文。

魯迅故居

“民族脊梁”四個大字,標志著我們已經來到魯迅的出生地。
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
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1910年至1912年,魯迅回鄉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間,魯迅也曾幾次回鄉在此住過。
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
魯迅故居第二進為“德壽堂”。是周氏家族喜慶、婚嫁、親友聚會的堂屋。中央上方懸掛“德壽堂”匾額,中間有中堂。中堂兩側掛著楹聯。
書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余齋”匾,“三余”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币馑际侨藗円靡磺锌沼鄷r間發奮學習。
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
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這也是當年少年閏土躲進的廚房:《故鄉.少年閏土》里寫道'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但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
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
試以《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演繹百草園: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光滑的石井欄,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風情園
魯迅筆下風情園在紹興魯迅紀念館西北側,有一朱家臺門,又稱“老磐廬”,它西接周家新臺門,東鄰周家老臺門,北臨東咸歡河。
朱家臺門環境幽雅,且寓古跡,為古城紹興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園臺門建筑。
朱家臺門的主人叫朱閬仙,即買下周家新臺門的“朱文公的子孫”。朱家臺門原為越王望花宮故址,系明初名將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
風情園內品味魯迅筆下的文采斐然。

紹興魯迅紀念館

繼續走上步行街窄窄的青石板路。
新建的魯迅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已發展成紹興對外宣傳教育的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觀。
紀念館收藏有大量的與魯迅有關的近現代的革命文物和地方歷史文獻。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代化展示手段,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生動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
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斗,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里求學。繼續以《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演繹。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
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寫道:“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div>
壽家的東廂房,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魯迅的座位,在書房東北角,一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有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先生批評,就在書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此為塾師壽鏡吾先生的“辦公室”?!冻ㄏ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div>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魯迅祖居

周家老臺門系魯迅祖輩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紹興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臺門建筑。整個建筑坐北朝南,由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組成,東西各有廂樓。
老臺門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魯迅祖居的正門,魯迅祖居共有四進,這是第一進,也稱臺門斗,儀門上面有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紹興400年歷史中,屬周福清獲得的官位最顯赫。
第二進為德壽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魯迅平時很少來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辦大事時才過來。
來到第三進——香火堂。
香火堂是祭祖和辦喪事的場所。中央上方設一神龕,放有歷代祖宗牌位。現掛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氣源遠流長。中間掛有一張魯迅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神像。
第四進,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布置分書房、主臥房、男、女幼童房、少爺房、小姐閨房、繡房和沐浴房,以及大廚房等。
臥房
大廚房
初中語文滬教版(上海)九年級,選編了陸游的《沈園二首》作為課文。

紹興沈園

沈園,又名“沈氏園”,位于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沈園是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初成時規模很大,占地七十畝之多。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一派江南景色。因陸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詩篇《釵頭鳳》,被譽為中國愛情主題公園?,F為國家5A級景區,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園林。

紹興沈園,凄美愛情故事

高中語文人教版高一年級必修1,選編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課文。

紹興蘭亭

蘭亭,紹興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一座晉代園林,著名的書法圣地,國家AAAA級旅游區。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
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并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
歷史上,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現蘭亭是康熙年間郡守沈啟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寫有草書“鵝池”的石碑,一座三角形石質建筑,碑上“鵝池”二字相傳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合寫,稱“父子碑”。父子同是著名書法家,因此此碑身價百倍。
據傳,王羲之正在寫“鵝池”二字時,剛寫好“鵝”字,就聽到接圣旨的呼聲,身居當地右軍將軍的王羲之當然不敢怠慢,立即擱筆接旨。
其時正在父親身邊觀看的王獻之,忍不住提筆續寫了一個“池”字。
碑側鵝池是紀念性建筑,除與鵝池碑相呼應外,還同王羲之一生愛鵝有關。王羲之喜歡看鵝,喜歡寫鵝字,也喜歡養鵝,因此也就有了王羲之書寫“道德經”換鵝的故事,凡是與紀念王羲之有關的地方大多有鵝池建筑。
蘭亭碑也稱小蘭亭,亭中碑刻“蘭亭”二字,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書。中間有斷痕,為文革時所遺留。
1980年恢復時,無論如何找不回兩字之間的一小塊碑石。雖然已經精工相接,但旅游者總是深感遺憾,喜歡以自己的想象在缺陷處用手指去彌補摩畫,時間久了,“蘭亭”二字中間的殘缺部分似乎隱約重現,蘭亭碑也就被人們戲稱成了“君民碑”。
曲水流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二人,為過“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
這次聚會有二十六人作詩三十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
“流觴亭”為紀念“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光緒江夏太守李樹堂題。旁邊對聯“此地似曾游,想當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蘭亭書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
曲水流觴大寫意:曲水是留在地面上的一條彎彎曲曲小溪,流觴指的是漂在曲水上的酒杯,臨水而坐,一觴一詠組成著名的曲水流觴??梢哉f,沒有當時王羲之等人的曲水流觴活動,就沒有《蘭亭序》的誕生,當然也不可能有蘭亭如今這樣的知名度,曲水流觴應是蘭亭景區的靈魂所在。曲水畔,常有風雅之人仿古流觴。
蘭亭序。歷代書家都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蘭亭序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
右軍祠在流觴亭的東側。右軍祠結構巧妙,四周環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側有池,池中有亭,亭旁架橋。
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右軍祠內可觀天、地、日、月、星五景,可賞唐、宋、元、明、清墨寶。右軍祠常作為舉行各種紀念和交流活動之地,尤其是書藝交流的重要場所。
墨華池與墨華亭。
御碑亭在流觴亭之后,為八角重檐結構建筑。亭內有御碑高6.8米,寬2.6米,厚20厘米,重1.8萬公斤,是我國最大的古石碑之一。
碑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書風秀美,雍容華貴。背面為乾隆皇帝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七律詩《蘭亭即事詩》,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與前面的父子碑、君民碑一樣,此碑被人們稱之祖孫碑,同為蘭亭景區的“三絕”。
臨池十八缸是蘭亭的一個參與性景點,由十八缸、習字坪、太字碑組成。
太字碑根據王獻之十八缸臨池學書,王羲之點大成太這一典故而來。相傳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練了,認為已經寫得很不錯。有一次,他寫了一些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后覺得寫得還不好,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大”字,上緊下松,一撇一捺結構太松,于是隨手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說“拿給你母親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蓖醌I之聽后非常慚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練習書法,練完了十八缸水,長大后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與王羲之并稱“二王”。
紹興懷古游覽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红安县| 安福县| 射洪县| 开鲁县| 大化| 沈丘县| 沾化县| 定州市| 墨竹工卡县| 定日县| 南部县| 右玉县| 美姑县| 长泰县| 新乐市| 确山县| 噶尔县| 敦化市| 永和县| 红安县| 湟源县| 长岛县| 永仁县| 锦州市| 利川市| 贡嘎县| 牡丹江市| 潮安县| 紫阳县| 慈溪市| 沂南县| 都江堰市| 泸西县| 原平市| 邓州市| 衡阳县| 重庆市| 甘肃省| 阿勒泰市|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