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

 一:西湖龍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黃山毛峰
四:廬山云霧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銀針
七: 信陽毛尖
八: 武夷巖茶
九:安溪鐵觀音
十:祁門紅茶

  其他名茶

云南普洱茶
凍頂烏龍
歙縣茉莉花茶
四川峨眉山的“竹葉青”
蒙頂甘露
都勻毛尖
太平猴魁
屯溪綠茶
雨花茶
滇紅

      中國茶的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里山

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

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盡管現在人們對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統一,但綜合各方面情況,名茶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的基本特點:其一,名茶之所以有名,關鍵在于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茶葉的色、香、味、

形四個方面。如杭州的西湖龍井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也有一些名

茶往往以其一二個特色而聞名。

   “十大名茶”版本眾多,眾說紛紜,本詞條以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選為標準,并綜合1988年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情況,分別介紹各個名茶,并附有其他名茶的具體介紹。

  

一:西湖龍井

  【簡介】
   西湖龍井是最著名的綠茶品種,
同時也是我國的第一名茶。西湖龍井茶,因產于杭州西湖山區的龍井而得名。習慣上稱為西湖龍井, 簡化稱為龍井。具體產地是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峰、龍井、五云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為“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于獅峰的品質為最佳。龍井素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產地:按“獅”“龍”“云”“虎”“梅”列品第:
  獅--既獅峰,品質最佳,最富盛譽(地名)
  龍--龍井(地名)
  云--云棲(地名)
  虎--虎跑(地名)
  梅--梅塢(地名)
  味:為豆花香、清香味甘。
  色:色清
  形:取其一芽一葉,長不過2.5厘米
  采摘期:四月初至十月上旬。
  【傳說】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
,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鑒別方法】
   產于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于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二:洞庭碧螺春

  【簡介】
   碧螺春同為著名綠茶品種,產于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索為茶中之華。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萬個。外形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湯色清澈明亮,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綠顯翠。
  春茶條索緊結,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銀綠隱翠。號稱“三鮮”即香鮮濃、味道醇、色鮮艷,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別具一番風韻。
  碧螺春采制工藝精細,采摘芽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采回后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制成,炒制要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
  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后,續加熱水沖泡2-3分鐘,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于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后,鮮爽怡人。
  【歷史傳說】
   相傳采茶人采下的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新鮮的嫩葉由于得到體溫的熱氣,揮發出極濃的香味,故“嚇煞人香”。后來康熙皇帝南下蘇州,駐驛太湖,蘇州地方官員進獻當地名茶嚇煞人香,康熙頗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此賜題碧螺春為茶名。
  還有一個更加動人的傳說,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鑒別方法】
   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厘米,每500克有5.8-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卷曲形,葉為卷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三:黃山毛峰

  【簡介】
   黃山毛峰是著名綠茶品種,產于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云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黃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細。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歷史傳說】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鑒別方法】
   鑒別方法:產于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四:廬山云霧

  【簡介】
   廬山云霧茶是綠茶類名茶。產于江西廬山。廬山云霧茶,古稱“聞林茶”,從明代起始稱“廬山云霧”。
  廬山云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云,海拔1543米。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云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云繞山。有時淡云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云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云”。蘊云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云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廬山云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采制技術。在清明前后,隨海拔增高,鮮葉開采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后,以一芽一葉為標準。采回茶片后,薄攤于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后,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由于后天氣候條件,云霧茶比其它茶采摘時間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間方開始采摘。以一芽一葉為初展標準,長約3厘米。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
  廬山云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暢銷國內外。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風味獨特的云霧茶,由于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單寧,芳香油類和維生素較多等特點,不僅味道濃郁清香,怡神解瀉,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殺菌解毒,具有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
  朱德曾有詩贊美廬山云霧茶云:“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歷史】
   據載,廬山種茶始于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云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辟園圃種茶種藥。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

 
五:六安瓜片

  【簡介】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產于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云山,而且也以齊云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
  在齊云瓜片中,又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云集在這里,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于茶樹生長,所以這里的瓜片最為清甜可口。但由于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后,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采制加工過程。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谷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后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后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歷史】
   六安有著悠久的產茶歷史。史書記載,六安茶始于唐代,揚名于明清,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之時曾一度作為貢品,獻于宮廷,明朝聞尤《茶箋》一書六安精品,入藥最佳"。解放后,三次被評為國家優質名茶,出口到香港等地。
  據周恩來總理的衛士喬金旺回憶,總理病重期間,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辦公廳的人費了很大周折,才滿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喝過茶后,總理解釋說,抗戰初期,新四軍軍長葉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這種茶,就好像看到了葉挺將軍。可見六安瓜片在兩人心中的位置。
  【鑒別方法】
   產于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六:君山銀針

  【簡介】
   君山銀針屬于輕發酵茶,是我國黃茶中的珍品,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是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傳統名茶。沖泡時尖尖向水面懸空豎立,繼而徐徐下沉,頭三次都如此。豎立時,如鮮筍出土;沉落時,像雪花下墮,品飲之時,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故得其名。唐代時,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就曾選帶了君山茶。后梁時已列為貢茶,以后歷代相襲。《紅樓夢》曾談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積雪沖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全由沒有開葉的肥嫩芽尖制成,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經久置,其味不變,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后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在烘干處理上,也頗有特殊之處。烘干分為初烘、初包、復烘、復包四個部驟,要經三天時間。初烘溫度為攝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紙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稱為初包,經兩天再取出復烘。復烘溫度較低,烘至九成干時,再用紙包好,放置一天時間,等到芽色變成淡黃,發出清鮮香氣,再用低溫烘至充分干燥后放入鐵箱中儲藏。采用這種工藝,能使芽葉內所含有效化學物質,隨著葉中水分的緩慢散失,發生良好的變化,茶葉色香味形更臻完善。
  【歷史傳說】
   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里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鑒別方法】
   產于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后銀針不能豎立。

 
七: 信陽毛尖

  【簡介】
   信陽毛尖產于河南信陽大別山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信陽產茶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里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頗多。清乾隆年間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長伴山中客。”這里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贊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暄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信陽毛尖風格獨特,質香氣清高,湯色明凈,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后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關,一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兩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葉或初展的一芽二葉制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制二三級毛尖,芽葉采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炒制。攤放的地方,要通風干凈,攤葉厚度不超過五寸,攤放時間不超過十小時,鮮葉經攤放后,進行炒制,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并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鐘,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后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直至成品
  信陽毛尖深受人們喜愛,榮譽眾多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茶優質獎狀;
  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
  1982年再次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名茶;
  1985年被選送到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會展出。銷往國內20個省區以及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深受歡迎。
  1990年“龍潭牌”特級信陽毛尖在全國名茶評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甘”奪得總分第一名,榮獲國家金獎。
  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
  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歷史】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風味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無與倫比.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鑒別方法】
   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黃。

 
八: 武夷巖茶

  【簡介】
   武夷巖茶是著名烏龍茶品種,產于福建北部“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綠葉紅鑲邊”的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活、甘、清、香”四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后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武夷巖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于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巖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云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巖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巖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云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云:“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云”。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紅沙巖及頁巖組成。《茶經》稱茶山之“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巖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武夷巖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巖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巖茶可分為巖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巖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于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后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采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后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采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采茶稱為“馬騮”(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于數量稀少,采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巖茶品種,它由于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制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潮州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鳳凰單叢”的烏龍茶。由于茶樹高達一丈有余,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叢。采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五不采”之說,即太陽升不采,天氣熱不采,早期見其芽不壯不采,陰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征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歷史】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鑒別方法】
  武夷巖茶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湯色橙黃,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紅點,中央葉肉為黃綠色,葉脈為淺黃色,耐泡。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九:安溪鐵觀音

  【簡介】
   鐵觀音同為著名烏龍茶品種,產于福建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卷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堿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后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歷史傳說】
  
  “魏說”--觀音托夢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筑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于“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并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后大加贊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鑒別方法】
   產于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后便無香味。

 
十:祁門紅茶

  【簡介】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紅茶品種。產于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
  在遍及全球的紅茶品種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制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
  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云霧多,很適宜于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于工夫紅茶的制造。
  祁紅采制工藝精細,采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后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制成后,還須進行精制,精制工序復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制成。
  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后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
  祁紅茶最宜于清飲,但也適于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果香,并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后祝壽,贊美茶為“群芳最”。
  【歷史】
   祁門一帶歷史上很早就盛產綠茶,從事茶業者人數眾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馬途《祁門縣新修閶江溪記》稱: 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并不生產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于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制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歷口、閃里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產區。
  【鑒別方法】
  祁門紅茶的茶顏色為棕紅色,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其他名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種類眾多,以下幾種茶葉也非常有名,經常出現在非官方版本的“十大名茶”中。

 
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云南普洱,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普洱茶是以古普洱府所管轄地區的云南大葉種茶的曬青毛茶為原料,經發酵(包括自然發酵和人工后發酵)在形成的符合普洱茶云南地方標準的散茶和緊壓茶的總稱。
  普洱茶的產區,包括現在的思茅市,整個西雙版納州和臨滄部分地區,這個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葉原料采自云南特有的大葉種茶樹,其葉片長12—24厘米,具革質,比其他茶樹品種更加厚韌。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品質優異。采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標準為二三葉。其制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制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生茶制成之后,還需要漫長的熟化過程。傳統上普洱茶的熟化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也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原因。1973年,云南省勐海茶廠試制人工發酵普洱熟茶成功,自此普洱茶的人工發酵工藝及相關地方行業標準相應產生,同時也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普洱茶。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于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普洱茶從外形上分有散茶與型茶(緊壓茶)兩種。運銷港、澳地區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北路銀針:產于福建福鼎,茶樹品種為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外形優美,芽頭壯實,毫毛厚密,富有光澤,湯色碧清,呈杏黃色,香氣清淡,滋味醇和。福鼎大白茶原產于福鼎的太佬山,太佬山產茶歷史悠久,有人分析,陸《茶經》中所截“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佬山。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曾提到福鼎太佬山古時有“綠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來,福鼎大白茶品種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銀針,歷史相當久遠矣。
   南路銀針:產于福建政和,茶樹品種為政和大白茶。外形粗壯,芽長,毫毛略薄,光澤不如北路銀針,但香氣清鮮,滋味濃厚。政和大白茶原產于政和縣鐵山高侖山頭,于十九世紀初選育出。政出白毫銀針,則隨政和大白茶的利用應運而生。據介紹,一九一0年,政和縣城關經營銀針的茶行,竟達數十家之多,暢銷歐美,每擔銀針價值銀元三百二十元。當時政和大白茶產區鐵山、稻香、東峰、林屯一帶,家家戶戶制銀針。當地流行著“女兒不慕富豪家,只問茶葉和銀針一的說法。

 
凍頂烏龍

  凍頂烏龍茶,被譽為臺灣茶中之圣。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是它的主要產地。它的鮮葉,采自種植于凍頂山的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凍頂山海拔很高,因雨多山高路滑,茶農上山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又名凍頂,其產出的茶葉又屬于烏龍茶,所以命名為“凍頂烏龍”。但凍頂烏龍茶的的發酵程度很輕,約在20%—25%之間,屬于輕度半發酵茶,制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于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臺灣茶市場上居于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墨綠而油潤,并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勻整,彎曲成球。干茶具有強烈的鮮花芳香;沖泡后,湯色金黃透亮偏琥珀色,湯味醇厚甘潤,帶熟果香或濃花香,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稱為“綠葉紅鑲邊”或“青蒂、綠腹、紅鑲邊”。

 
歙縣茉莉花茶

  花茶屬于再加工茶類,茉莉花茶最為常見,而安徽歙縣茉莉花茶是歷史名茶,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歙縣茉莉花茶,約于清代雍正年問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1860年時,歙縣茉莉花茶已盛銷于東北、華北一帶。歙縣氣溫冷暖適宜,雨量充沛,茉莉花生長良好,同時歙縣也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優質的茶葉原料和適于茉莉鮮花生長的氣候,造就了茉莉花茶發展的優良環境。
  歙縣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窨者香氣較淡,“優花”窨者香氣最濃。歙縣茉莉花茶主要茶胚為烘青,也有殺茶、尖茶、大方,特高者還有以龍井、碧螺春、毛峰等原料,用本地栽培的茉莉鮮花,經十余道工序窨制而成。與同類花茶相比屬清香類型,香氣清芬鮮靈,茶味醇和含香,湯色黃綠澄明。
  從解放初期始,歙縣茉莉花茶開始出口,外銷香港、日本、東南亞、歐洲、非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歙縣茉莉花茶以味濃、香純和耐沖泡而著稱,現歙縣已經成為花茶的主要產地之一。

 
四川峨眉山的“竹葉青”

  不少人都聽說過竹葉青酒,但知道竹葉青茶的人就為數不多了。
  竹葉青茶產自四川峨眉山,創制于1964年,屬于扁形炒青綠茶。陳毅元帥1964年游覽峨眉山,在萬年寺品嘗該茶時,贊美該茶形美似竹葉,湯色清瑩碧綠,將其命名為“竹葉青”。峨眉山竹葉青茶外形扁條,兩頭尖細,形似竹葉;內質香氣高鮮,湯色清明,滋味濃醇;葉底嫩綠均勻。
  峨眉山是中國名山,這里平均海拔800~1200米,主峰海拔高大三千多米,是四川盆地內的最高山峰,娥眉山區氣候溫和,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又雨量充沛,終年云霧繚繞,正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再加上竹葉青茶精選一葉一芽的初展鮮葉為原料,精湛的制作工藝,自然品質優良,雖然創制歷史較短,但大有后來居上的潛質。

 
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又叫蒙頂茶,產于四川蒙山,素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譽,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崍山脈之中,地跨名山雅安兩縣,東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嶺,西靠夾金山,北臨成都盆地,青衣江從山腳下繞過.立足峰頂,“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話,足稱名勝”,因此有“猛杉之顛多秀嶺,惡草不生生淑茗”的說法。清代徐元禧有詩云:“五頂參差比,真是一朵蓮”。如此秀麗的蒙山,孕育出了這里的名茶,由于蒙山茶主要產于山頂,故被稱做“蒙頂茶”。
  蒙頂甘露茶形狀纖細,身披銀毫,葉嫩芽壯;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沏二遍時,越發鮮醇,使人尺頰留香。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贊頌蒙頂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詩眾寫道:“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唐代黎陽《蒙山白云巖茶》詩中稱頌“若教陸羽持公論,應詩人間地一茶。”宋代文人《謝人寄蒙頂新茶詩》:“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文彥博在《謝人惠寄蒙頂茶》詩中云“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腋勝醒醐。”明代錢椿年《茶譜》中記述:“茶之產于天下多矣!劍南油能頂石花,湖州油顧渚紫筍,峽州油時澗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清朝趙恒葉留油“色淡香長自仙”的佳句。從這些文辭優美的詞句中,我們不難體會道歷代文人對蒙頂茶的酷愛程度之深。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屬于綠茶類,歷史名茶,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產于貴州都勻縣,屬布衣族、苗族自治區。都勻位于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細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流,林木蒼郁,云霧籠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6º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都勻毛尖“三綠透黃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成品都勻毛尖色澤翠綠、外形勻整、白毫顯露、條索卷曲、香氣清嫩、滋味鮮濃、回味甘甜、湯色清澈、葉底明亮、芽頭肥壯。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并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主民茶界前輩莊晚芳先生曾寫詩贊曰:“雪芽芳香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爽味,心曠神怡功關靈!”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名列中國十大綠茶之列,屬綠茶類尖茶,為我國“尖茶之冠”’尖茶特點是葉芽挺直肥實,兩頭尖而不翹,不弓彎、不松散。太平猴魁產于安徽省太平縣猴坑、鳳凰山、獅彤山、雞公山、雞公尖一帶,其中以猴坑所產質量最為上乘。這里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里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為千枝巖、花崗巖風化而成的烏沙土,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當地茶樹品種90%以上為柿大茶。這是個分枝稀、節間短、葉片大、色澤綠、茸毛多的品種,適制猴魁的良種資源。太平猴魁為尖茶之極品。
  太平猴魁的鮮葉采摘特別講究,谷雨前后,當20%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時,即可開園。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停采。采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展,采回的鮮葉要進行“揀尖”,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制猴魁的原料。“尖頭”要求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且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以保證成茶能形成“二葉抱一芽”的外形。采摘要在晴天進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制完。制造分殺青、毛烘、足烘、復焙四道工序。該茶制法經不經揉捻,茶汁未出,故杉耐沖泡。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兩葉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品飲時,可體會出“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 高香醇味,回味鮮甘,湯色清澈,葉底黃嫩。 猴魁茶共分猴魁、魁尖、尖茶一至五級共七級,以猴魁為首。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太平猴魁的來歷有個故事:清未,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莊,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茶葉加工尖茶,運銷南京等地。江南春茶莊從尖茶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供應市場,獲得成功。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工細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使其他產地魁尖望塵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安徽省黃山市屯溪綠茶的簡稱,為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產地有休寧、歙縣、施德、績溪、寧國等地。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該茶條索緊密,勻正壯實,色澤綠潤,沖泡后湯色綠明,香氣清高,滋味濃厚醇和,是我國綠茶中的名品。“屯綠”屬炒青類,屯綠毛茶又稱“長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羅匹茶的制法,品種有珍眉、貢熙、特針、雨茶、秀眉、綠片等6個花色18個不同級別,此外還可窖制茉莉、珠蘭、玉蘭、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雨花茶

  雨花茶是南京特產,因產于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而得名。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著名的雨花臺原稱“聚寶山”,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天降寶花,因此得名“雨花臺”。由于南京地區空氣濕潤,山巒起伏,因此這里是栽培茶樹的好地方。
  “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十分悠久。約在公元4世紀的東晉時代,南京百姓就有飲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曾經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后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壺中茶湯不減。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里。第二天一清早,牢婦人不見了。后來,雨花臺一帶開始騙布蔥郁碧綠的茶園。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圓綠、條索緊直、峰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征著革命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

 
滇紅

  滇紅是云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其中又以滇紅工夫茶最為著名。
  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產于云南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其產區被稱為“生物優生地帶”。這里的茶樹高大,所產茶葉芽壯葉肥,白毫茂密,是我國工夫紅茶的一枝新葩。
  滇紅的最大的特征為茸毫顯露,毫色分淡黃、菊黃、金黃。鳳慶、云昌等地生產的滇紅工夫茶,毫色呈菊黃;臨滄、勐海等地所產,毫色則做為金黃。即使是在同一茶園,不同季節的茶色葉各不相同,春茶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季毫色多呈菊黃,秋季則多為金黃色。滇紅工夫茶另一大特征為香郁味濃。香氣以滇西元縣、鳳慶、昌寧為佳,尤以云縣部分茶區所出為最,這里所產滇紅工夫茶的香氣中帶有花香。滇南所產之茶,滋味濃厚,刺激性較強,淡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該茶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干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紅濃艷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茶葉品牌(湖南十大名茶)
中國18大茶省,200余款名茶(求補充)
福茗源的茶葉排名,云南茶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頂級茶葉排行榜大全!
春茶采摘實用手冊 | 春茶特刊
哪些貢茶是正宗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景谷| 东乌珠穆沁旗| 奈曼旗| 丽江市| 南投县| 密云县| 桑日县| 香河县| 博客| 车险| 民权县| 平和县| 理塘县| 望江县| 桃园市| 宝兴县| 康定县| 社旗县| 额敏县| 丰都县| 鱼台县| 霞浦县| 轮台县| 沂源县| 华池县| 长子县| 广宁县| 图们市| 蓬溪县| 托克逊县| 偏关县| 临邑县| 错那县| 勐海县| 平泉县| 肥东县| 青岛市| 鹤峰县| 广安市|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