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少數民族----藏、彝、羌族介紹
作者:張樸
四川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人口在義仍以上的民族有漢、彝、藏、羌、回、蒙古、傈僳、滿等十三個。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個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約570多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7%。
彝族
彝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眾多和分布較廣的民族。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區,共有彝族154.6萬人。另有24.1萬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區和米易、鹽邊縣,樂山市的馬邊、峨邊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瀘定縣,雅安地區的漢源、百棉縣和宜賓地區的屏山、古藺、敘永等縣。
四川彝族自稱"諾蘇"。居住在云南、貴州的彝族還有許多角稱和他稱。建國后,根據彝族人民的意愿統稱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分為東、西、南、北、東南和中部六個方言區。四川彝語屬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區。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漢文史書上稱為 "爨文"、"韙文"、"倮文"等。
彝族與分布在我國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關系,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據漢文史籍記載,西漢時期安寧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與今天彝語支各族的先民有關,漢王朝在這里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時期,彝族是"烏蠻"的組成部分。"昆明"、"夷"、"爨"、"烏蠻"等是不同時代對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稱呼。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彝族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開拓了祖國西南的疆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締造偉大的祖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認為自然界中的山、水、石、風雨、雷電等都有神靈,能嫁禍或賜福于人,人們的生、死、病、痛是因為有鬼作祟。對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現在替父母輩設置靈牌和舉行隆重的送靈儀式。彝族認為祖先死后靈魂照樣存在,可以給活人以禍福,因此要加以崇拜,祈求降福子孫。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國前,盛行包辦婚,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和家支外婚,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的習俗。還普遍存在著轉房制度。男子婚后與父母分居,組成小家庭。世系按父系計算。實行父子連名制,即父名子名世代相連的命名制度。男子都能背誦自己的家譜,有的可背出70多代。家庭財產也遵守父系繼承的原則。現在,彝族的婚姻制度中落后的習俗己有很大的改變。
彝族住房多為土木結構,頂部為雙斜面,覆以小塊木板,用石塊壓住,俗稱"瓦板房"。室內一般隔為三間,并于中屋挖一火塘。火塘周圍栽三石成鼎角,其上置鍋,漢語?quot;鍋莊"。塘內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鍋莊旁邊鋪有蔑席,是家庭活動的中心,許多彝族還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聳立的碉樓,適用美觀,堅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種傳統建筑藝術。
彝族服飾還保留著漢晉時期錐髻、披氈、跣足的傳統風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貼身上衣,袖口、領口、襟邊都鑲有花邊。女子穿由不同色布鑲成的多褶長裙(漢稱"百折裙")。男女老幼披羊毛織的"瓦拉"(漢稱"擦爾瓦"),下端有長穗。寒冷時內加羊毛披氈。男子下裝以褲腳大小為顯著特點,"大褲腳" 最寬可達85厘米?quot;小褲腳"則僅能將腳伸進。男子頭頂右前方扎纏出細長尖錐狀的"英雄結",彝稱"子帖"。青年女子則多用灰布或黑布作頭帕。壯年和老年女則戴荷葉帽或大頂帽。男女均戴耳環、戒指、手鐲。男子喜歡在左耳佩戴綴有絲穗的紅黃色大耳珠;婦女則穿雙耳,并在領口上戴鏤花銀牌。
彝族以玉米、養子、洋芋為主食,肉類喜吃大塊肉。"坨坨肉"和"酸菜湯"是其傳統佳肴。坨坨肉是把豬、羊、牛、雞等肉砍成拳頭大小,煮后撈起濾水,拌鹽、辣椒、蒜、木妻子等調味品。其肉肥而不膩,非常可口。酸菜湯,酸菜用圓根、青菜、蘿卜葉子曬干腌酸做成,煮肉時加上酸菜,洋芋,湯菜味道鮮美,別具風味。酒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彝族人民表示禮節、遵守信義、聯絡感情必不可少的飲料。無論婚喪大事、喜慶年節,探親訪友,排解糾紛、結盟起誓,?quot;無酒無以成禮,無酒無以成飲。"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種,多用來制作餐具、酒器、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紅、黃、黑三色為主,彝族以紅色象征勇敢、熱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貴、莊重和尊嚴,黃色代表美麗、光明和富貴。彝族漆器設計巧妙,制作精細、造型古樸、色彩明快,充分表現了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節等。彝族年無固定的 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擇節日舉行。節日期間,人們殺豬宰羊,走親訪友,祝吉祥慶豐收。過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機會,人們手拉手跳起歡樂的"達體舞"。同時還進行轉"磨秋"、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活動。火把節則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天,要以村為單位宰殺肉牛分與各戶,每戶還要殺雞,用新蕎面蒸饃,同酒肉一起祭獻祖先靈牌。晚上,人們燃起火把邊走邊唱,在田間地頭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壩子上,舉行盛大的簧火晚會,青年男女盡情歌舞,通宵達旦;老人們則飲酒高談,講述往事。火把節期間,還要舉行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賽馬、打秋千等體育活動。
彝族有豐富的文學藝術。彝族文學不僅數量多,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如詩歌、故事、神話、謎語等。其中詩歌形式最為流行,諺語詩(彝語"爾比爾吉")是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一種彝族詩歌體裁。《勒俄特衣》是一部廠為流傳的彝文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宇宙起源,祖先遷徒等故事。它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語文樸素,反映了彝族人民藝術創作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才能。
彝族的音樂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調豐富,優美動聽。舞蹈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民族樂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們的喜愛,青年男女也常用它來抒發感情,表達愛戀、約會談情和自娛。
新中國建立前,大涼山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其社會成員按照血緣關系劃分為茲莫、諾合、曲諾、阿加和呷西五個等級。茲莫和諾合是統治階級,他們既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又是阿加和呷西兩個等級的人身占有者。茲莫(彝語"權力"之意,漢稱"土司"、"土目")是最高等級,為世襲部落首領,元代被冊封為土司,曾統治過整個涼山,明以來逐漸衰落。諾合 (彝語意為"黑色的群體",漢稱"黑彝")是貴族,其等級低于茲莫,明代中葉逐步取代茲莫成為涼山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曲諾和阿加、呷西是被統治等級。曲諾(彝語"曲"有"白色"之意,漢稱"白彝")是被統治等級中地位最高的,隸屬于諾合或茲莫。曲諾有較多的人身自由和經濟的相對獨立。曲諾富裕戶雖然占有較多的生產資料和一定數量的阿加和呷西,但其等級不能變,必須隸屬于一定的茲莫或諾合,只能在管轄區內居住,不能自由遷徒,并承受一定的隸屬性負擔。阿加(彝語意為"主子寨旁的奴",漢稱"安家娃子")的等級地位低于曲諾,而高于呷西,一般是由呷西配婚成家的奴隸,他們被限制住在主子的宅旁,隨時供驅使,既沒有人身權利,也沒有自身的婚權和對子女的親權,主子不僅要抽其子女為呷西,而且有權將他們出賣、贈送或處死。阿加的財產主子可任意索取。呷西(彝語意為"主子鍋莊旁邊的手足",漢稱"鍋莊娃子")是最低的等級,他們是阿加子女和從外地擄掠、販賣來的奴隸。他們一無所有,常年住在主子家,從事繁重的勞作。他們毫無人身權利,可被任何別的等級占有,主子可以將他們當作牲畜一樣任意買賣、抵押、奴役和虐殺。1950年,四川彝族地區獲得了解放,彝族人民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從奴隸制度一步跨進了社會主義社會。
藏族
藏族是我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之一。自稱 "博"或"博巴",因居住地區不同又有不同的稱謂,如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的?quot;康巴",四川西北部和甘肅、青海牧區的稱 "安多娃",四川阿壩州南部和甘孜州東部某些農區的自稱"哥鄰"或"嘉戎哇"。四川藏族共有108.8萬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沃蕕哪糾鋝刈遄災蝸亍4送猓股揭妥遄災沃蕕拿崮⒀臥吹認兀虐駁厙謀π恕倜尷睪兔嘌艫厙鈉轎湎氐鵲匾燦猩偈刈濉?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活動在雅魯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區。考古發現,早在石器時代西藏就有人類居住。據史籍記載,早在2000 年前的漢代,四川西藏就居住著許多古羌人部落,在今阿壩州一常有冉、龍(音"pang")部落,甘孜州南部有自狼部落,平武一帶有自一部落。公元七世紀初,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在松贊干布的領率下,統一各部,建立了吐蕃政權,其勢力東擴至四川。在吐蕃統治下,四川的諸羌部落逐步與之融合,成為今日四川之藏族。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文,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區。藏文是公元7世紀時參照梵文字體創制拼音文字,有楷書和草書兩種。歷史上用藏文寫作和編寫了不少的書笈,對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它有寧瑪(紅教)、噶舉(白教)、薩迦(花教)、格魯(黃教)四大教派。佛教傳入前,藏族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信仰,是一種崇信多神的原始宗教"本"教。藏傳佛教實行活佛轉世制度,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是格魯(黃教)教派的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藏傳佛教的傳播,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西藏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同時也是文化、教育、藝術的中心。歷史上,寺廟對藏族地區的文化、教育、醫藥、歷算、文學、藝術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藏族群眾對藏傳佛教信仰很深,視為心靈的寄托。人們朝夕念經,供佛拜佛,房前屋后懸掛經幡,路旁山口修佛塔、堆"嘛呢堆",祈求庇護。藏族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受到國家法律保護。
藏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過去,統治階級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制,人們婚前社交比較自由,但婚權曲農奴主操縱。藏族家庭財產是父系繼承,無子戶可以招贅女婿。藏族有名無姓,有的地方有世代相傳的房名,子孫分居,另立新房名。農奴主則以領地之名為房客,以示其世襲的特殊身份。現在,藏族婚姻習俗中落后之處巴得到改變,人民真正享受婚姻自由的權利。
藏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一般而言,男子的外衣是大領長袖衫,著長褲,并套于皮靴內,顯得威武雄壯;婦女服裝較為復雜,除內外衣外,有的著裙,有的著褲,有的在上衣外面套一領褂,束花腰帶,有的還在腰下系彩色圍腰"邦典"。男子頭發編成獨辮盤在頭上或剪短如蓋。婦女發式多樣,有梳成許多小辮的也有梳成雙辮并盤在頭上的。男女都喜戴皮帽、呢帽,亦喜戴耳環、手鐲、戒指等裝飾品。生活在平武的"白馬藏人"則喜戴白色、盤形的氈帽,上插白雞毛或錦雞毛,男子穿白色麻布衣衫,女子穿彩色連衣裙,兩袖及后背均加以紅、黃、白、紫等色條飾,胸前戴魚骨牌,腰纏寬大彩色腰帶,并綴小錢串數匝。
藏族以青稞為主食,喜食牛、羊肉和酸奶子、奶餅等奶制品,蔬菜和調味品較少。"糌粑"和"酥油茶"是具有濃郁藏族風格的食品。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粉稱?quot;糌粑",食用時配以酥油(奶油)茶。酥油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它是將熬制好的磚茶水、鹽巴和酥油放入茶筒內,上下使勁攪拌至茶油交融而成。酥油茶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的飲料。客至,家庭主婦就會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喝得越多,主人會越高興。
藏族的住房各地有所不同,一般來講農區住房通常建于向陽高地靠近水源處,多系土木石塊結構的平頂房。住房分為三層,低層豢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為貯藏室或經堂。牧民住牛毛帳篷,便于隨牧搬遷,間或也有少數土木結構的冬房。現在,牧區實行定居放牧,已普遍建立了定居點。
藏族的節日主要有藏歷年、轉山會、耍壩子等。藏歷年即藏歷新年。藏歷正月初一,家家戶戶窗明幾凈,裝飾一新,門、墻上畫貼好吉祥圖徽,室內擺放盛有五谷的盆盒"祺瑪"和供燈、酥油花塑的羊頭、盆栽的青稞嫩苗,祈祝來年風調雨順、農牧豐收。三十晚守歲,初一早上各家主婦到河邊取回"吉祥水",全家著新裝歡聚并祝福,初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節日里,還要舉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演藏戲、歌舞等文體活動。在甘孜州,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在康定的跑馬山舉行傳統的轉山會。傳說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有九龍吐水,為佛祖沐浴。轉山會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帶上美酒佳肴和帳篷炊具,到跑馬山上拜佛,載歌載舞,祈年禱歲,預祝豐年。耍壩子是藏族民間傳統的休想習俗。在風和日麗、花紅草綠的時節,藏族人民擇日攜全家邀親朋,帶廈讕萍央取⒄逝翊毒擼皆傲擲鎩⒉蕕厴稀⑽氯? "耍壩子",歌舞游戲,談古敘今。同時,還要演藏戲、跳"鍋莊"舞以及開展賽馬、射擊、角力等民族體育活動。
藏族人民有尚禮好客的傳統習慣,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素不相識的人,都會熱情接待。人們見面時要相互祝好: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輩或平輩時,要用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彼此交往,習慣以"哈達"為禮物獻給對方,表示敬意和祝賀。送別親友,要敬青稞酒,唱酒歌,獻哈達,致以良好的祝愿。藏族人民習慣用哈達來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是一種長條形的絹絲織品,顏色以白色為主,也有紅、黃、淺、藍等色。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求神拜佛、探親訪友、結婚志喜、拜謁官長等社交活動中都離不開它。在較為隆重的迎送儀式上,主人向客人捧獻哈達,表示敬意,祝福吉祥;客人則回敬哈達以示謝意,祈禱萬事如意。
藏族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藏文書笈卷帙浩繁,包羅萬象,德格印經院出版的藏文典笈,除《大藏經》外,還有天文、地理、歷史、哲學、醫學、文學各類書籠,共320部,4500 余種。
藏族的民間文學種類多,題材廠,內容豐富。其中,《格薩爾王傳》在藏民族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格薩爾王傳》是迄 今為止世界上流傳下來的最長的一部敘事英雄史詩。它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敘述了西藏一個叫"嶺"的部落的民族英雄格薩爾為保衛領土和人民,抗敵鋤奸,降魔除妖的事跡。此外,在西藏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的還有關于唐朝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贊干布聯姻的各種故事,有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的《阿叩登巴的故事》和寓意深刻、委婉動人的《茶和鹽的故事》等。
藏族的建筑、繪畫、雕塑有很高的技巧和獨特的風格。寺廟建筑尤為精美,主殿屋頂覆以鍍金銅瓦,頂端飾以寶塔、怪獸,氣勢雄偉;寺內雕梁畫棟,臺閣重疊以及壁畫、木雕、石刻、彩幛、金銀銅器,顏色鮮艷,造型生動,無不顯示出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此外,藏族在制作佩刀、馬鞍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唐卡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卷軸畫,因制作的材料不同分為刺繡唐卡、織錦唐卡、貼花唐卡和珍珠唐卡。其題材和內容豐富,多數以宗教活動為主題,也反映藏族人民的歷史和民族風情。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其音樂舞蹈享有盛名。藏族民歌音色多變,嘹亮寬廣,富于高原氣息。藏族舞蹈,風格多樣:鍋莊舞熱情奔放,舞姿矯健;旋于舞彩袖飄飄,輕盔優雅,其中"草地鍋莊"和"巴塘旋子"最為著名。藏戲則是一種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已有700多年歷史。
羌族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歷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共有19.83萬人。羌族人口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縣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羌族聚居區與漢、西藏相鄰,少數羌族群眾則散布于漢、藏、回等其他民族村寨,與漢、藏、回等族人民交錯雜居。
羌族的族源可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龍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吐蕃勢力強盛,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漢族。有一支羌人則絡繹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今日羌族。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羌族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認為世間一切有生命草木和無生命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認為諸神擁有無邊的法力,支配和主宰著人畜安危、五谷豐欠和民族有興衰。因此,敬神、祈福、驅鬼、辟邪就成為羌族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羌族以白石為神的象征,被廣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頂和石塔內。據傳羌族先民趕往岷江上游的途中在天神的指點下,以白石為武器戰勝了強敵轉危為安。所以,羌族奉天神為本民族的最高保護神,以白石為象征,頂禮膜拜。 羌族家庭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人贅和姑舅表優先婚,配偶年齡往往女大于男,新娘婚后不落夫家,要回娘家居住一至三年。現在婚姻制度中落后的習俗已逐漸廢除,青年男女婚姻己較自由。羌族的服飾古樸、美觀、實用、大方。無論男女一般都穿麻布長衫,外罩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買帕,纏綁腿,束挑花腰帶,腰帶上系有吊刀,皮裹兜子和火鐮。腳穿滿耳子草鞋,少數人著棉鞋或皮靴。在節慶時喜?quot;云云鞋。"云云鞋即銹花鞋,其鞋尖微翹,形如小船,鞋幫上剪貼挑繡有彩色云紋圖案,所以稱之為"云云鞋"。羌族婦女的服飾鮮艷色彩,衣服、腰帶、勾廡閑逵忻覽齙耐及福鋁煜庥幸慌琶坊ㄐ蔚囊巍O泊鞫貳⑹誅懟Ⅳ⒆印⒁頻仁撾鎩?
羌族人民的主食是玉米、洋芋,常見食物有:玉米面粥、烤饃、玉米蒸蒸、炒面等。豬膘和咂酒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豬膘是將豬宰殺去其內臟后,把肉割成條狀吊在屋梁上風干而成。 "豬膘"肥肉透明晶亮,瘦肉色澤紅潤,人口化渣,噴香可口,是羌族食用和待客的佳品。羌族家庭"豬膘"存量多少是其富裕與否的標志。咂酒的歷史有1千多年,在羌區,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飲自釀的"咂酒"。咂酒系用青稞、小麥、大麥等糧食經發酵而成。飲時啟壇注入開水,插上竹管輪流吸吮。咂酒味美醇香,是羌族待客、婚喪嫁娶、節日等禮儀活動必備的飲料,最具民族特色。
羌族以獨特而精湛的建筑藝術著稱于世。這些建筑包括碉樓、住房、索橋以及掘井、筑堰等。羌族的住房是用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屋,一般分三層和二層兩種,搭獨木鋸形樓梯上下。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除臥室外還有鍋莊(炕灶)和神龕,是全家起居、會客之地。頂層則為開敞的照樓和曬臺。碉樓,形狀有四方、六角或八角形等幾種,高達10余丈,最多可達十三、四層。其棱角突出,結構勻稱,墻面平整光滑,堅固耐用,經數十年至數百年而不傾塌。碉樓作用在于軍事,平時不用,戰時則攜帶武器、糧、水人內據守。過去羌區由于戰亂頻繁,治安惡化,人們只有興建易守難攻的碉樓,擁兵自保。羌族莊房和碉樓(即 "邛籠")的建筑極具特色,其材料是碎石片和粘性黃泥土。修筑過程全憑經驗和目測。2千多年前的《后漢書》就有關于"邛籠"的記載,羌寨建在半山腰或河谷平臺,那櫛次鱗比的石砌莊房和巍峨聳立的碉樓,宛如一座座古代城堡,顯示出羌族建筑的古樸、簡潔的風格。
羌族的節日主要有羌歷年、領歌節和祭山會等。羌歷年:羌語"日美吉"。一般在農歷十月初一進行。由于正值秋收完畢,年節宴會又被稱為"收成酒"。過年時,全寨停止勞動,遠行人要趕回家,人們殺豬宰羊,蒸"瓦達"(大蒸餃),煮豬膘、祭祀祖先和神靈。全寨男女老少身著色彩鮮明的節日盛裝,暢飲咂酒,高唱喜慶歌,在銅鑼、銅鈴、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歡快的"莎朗"(羌族鍋莊)和皮鼓舞,并結隊到各戶祝賀新年,直至夜深興盡。有的地方還要身披盔甲,跳起古樸矯健的"盔甲舞"。同時,要抬白石神游全寨,祭祀天神,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平安。領歌節:羌語稱為"瓦爾窩腳,參與者均為女性,又稱為羌族的"婦女節"。這個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主管歌舞的莎朗女神。屆時,凡本寨出生的婦女穿上艷麗的服裝,戴佩首飾,祭祀女神莎朗,唱歌跳舞,活動持續三天。祭山會:又稱祭山大典,是羌族祭祀山神、祈求豐年的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動。祭祖活動一般在農歷的正月、五月、十月進行。參與活動的都是男性成員。地點是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石塔旁。塔頂有白百,象征著天神、山神、樹神等,塔周是蒼萃茂盛的"神林"。祭祖活動由巫師主持,要殺牲祭神,舉行"領牲"儀式,念唱羌族史詩,祈求豐年。
羌族具有敬老、好客的傳統美德。羌族尊重老人,尤其是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和戰功卓著的老人。飲咂酒時,要由最年長的人先講吉利話,依長幼次序飲酒。老者進屋,要起立相迎,宴席由老人坐上座,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路途中遇見老人,要讓路,騎馬遇見老人,要下馬行禮。集會歌舞時要由老人領唱、領舞。羌族群眾熱情好客、客人進屋后要讓座于鍋莊的上方,以咂酒待客,表示尊重和歡迎。羌族還有互助友愛的傳統。農忙時親友領里間換工互助,婚喪、建房或遭受天災人禍,均出資出力相助。羌族還有保護森林的傳統習俗,羌寨附近都有一片樹林被奉為"神林",嚴禁砍伐。有的地方每年還要舉行隆重的封山育林儀式。
羌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藝術。其民間文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情節感人,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有《羌戈大戰》、《木姐珠與斗安珠)等。《羌戈大戰》是一部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頌歌。它講述了遠古時候,羌民的祖先由西北輾轉遷徒并定居岷江上游的歷程。其時,羌人與"身強力壯、兇悍威猛"的戈基人頻頻爭戰。后在天神的幫助下,戰勝了敵人,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羌戈大戰》是反映了歷史上羌族經歷過民族大遷徒的史實。《木姐珠與斗安珠》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面貌。它講述了天神之女木姐珠與羌族青年斗安珠相遇并相愛,最終沖破天規結為伴侶的故事。《木姐珠與半安珠》熱情歌頌了羌族人民對神權天命的藐視和包辦婚姻的抗爭。木姐珠和斗安珠既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又是羌族人民崇奉的民族祖先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論是在勞動生產、節日聚會、婚喪嫁娶時都要唱歌跳舞。其民歌音韻悠揚,自成一格;舞蹈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歌舞時常常以民族傳統樂器羌笛以及小鑼、手鈴、羊皮鼓等伴奏或獨奏。羌笛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雙管雙簧豎笛,歷史文獻中許多關于羌笛的記載。羌笛音色高亢,富有表現力,深受羌族群眾的喜愛。羌族的民間工藝以挑花、刺繡最為出色,富有民族特色。圖案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其結構完整、物象突出、色彩富麗、工藝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