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時間:2011年04月20日 15時28分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作者:
字號:『 大字體 中字體 小字體 』  我要評論
我國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改革的總體規劃,內蒙古作為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對發展文化產業寄予了厚望,提出創建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構想。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如何壯大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和文化大區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我們深入了解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認清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才能找準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步伐。
一、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總稱。按照我國文化產業的界定標準,國家統計局利用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對各省市區2004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等指標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內蒙古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54億元,從業人員11.1萬,資產總額78.1億元,全年營業收入85.7億元。從增加值來看,內蒙古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內蒙古GDP的1.07%,與全國2.15%的平均比重比較,低1.0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區是北京市,高達6.37%;最低的是河北省為0.89%。從總體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比重維系在1.0-2.0%之間。
根據有關數據和現有的情況匯集,初步分析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產業總體上呈逐步加快趨勢
初步測算,2005年內蒙古文化產業經濟總量繼續擴大,實現增加值41億元,比2004年增加8.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05%,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內蒙古GDP的增長中貢獻最大的仍是第二產業,盡管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仍敵不過第二產業。
隨著內蒙古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費觀念逐漸興起,對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不斷加大。2001―2005年內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支出,城鎮居民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農牧民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繼續擴大趨勢。
(二)文化資源優勢得以發展壯大
內蒙古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近些年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的文物、文學、藝術、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文化事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內蒙古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頭,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跡遍布內蒙古,館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等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首屈一指,現已發現各種文化遺存1.5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自治區158處。內蒙古館藏文物現有50余萬件套,有些文物還到國外展出,內蒙古博物館曾在美國舉辦過恐龍展和遼代文物展。一些專題考古研究也碩果累累。
獨具草原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曲藝、傳統文化活動在內蒙古發揚光大。其中蒙古族長調歌曲、馬頭琴藝術、呼麥、好來寶、烏力格爾、蒙古族和達斡爾民族舞蹈、二人臺、那達慕、祭敖包、賽馬、摔跤、射箭等,在全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有的已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近200個劇(節目)在國內外的重大文藝活動和比賽中獲得400余個獎項。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現已建成橫貫東西部12個盟市、90多個旗縣市區、全長近一萬公里的光纜干線網,形成以呼和浩特彩電大樓為中心,以發射臺、轉播臺、差轉臺、衛星地面接受站為輻射的集發射、傳輸、接受多種功能綜合運用的廣播電視覆蓋網。2005年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2.64%和90.15%,漢語廣播電視節目通過衛星傳輸,已覆蓋了全國及亞太53個國家和地區,蒙古語衛視每天播出18個小時。
新聞出版也初具規模,出版實力明顯提高。內蒙古現有8個出版社,年出圖書2300種以上。截止到2005年,內蒙古圖書出版已達5497.34萬冊,各類雜志1473.4萬冊,自治區和盟市兩級出版報紙2.7萬億份。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03和2004兩年,內蒙古圖書出版的市場占有率為0.75%,進入到全國前20位。
影視劇產業有新的突破。內蒙古影視劇產業具有題材、景觀、人才和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優勢,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具活力、發展速度最快、影響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產業之一。近幾年來拍攝的《東歸英雄傳》、《一代天驕》、《東方商人》、《燕子李三》、《黨員二愣媽》、《鐵道游擊隊》等多部優秀的影視劇,公演后獲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內蒙古著名導演王新民領銜的影視工作組,現正在啟動百集大型電視劇《大盛魁商號》的拍攝工作,同時籌建集旅游、商業、影視拍攝為一體的大盛魁影視城,內設旅蒙商博物館、呼和浩特歷史博物館等五個館,這必將使呼和浩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得到充分彰顯。
內蒙古豐富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如繪畫、書法、雕刻、民族工藝品制作等,在多年的發展中也得到了光大。
(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近些年來,隨著自治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財政實力的迅速增長,內蒙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市(盟)、縣、鄉、村四級文化網絡進一步健全。內蒙古用于文體廣播事業費總投入為55.79億元,年均遞增17.65%。僅2002至2005年,內蒙古新建和改擴建93個旗縣圖書館、文化館;建成19個旗縣宣傳文化中心,100個蘇木鄉鎮文化站,總投資15259萬元。城鎮文化廣場和主題公園建設也方興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廣場230多個,僅包頭市就有89個,呼倫貝爾市有21個。首府呼和浩特市投資5200萬元建設的內蒙古文化大廈已于2005年建成使用,投資5.5億元的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和內蒙古博物新館將于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投入使用。包頭市博物館、通遼市民族博物館、呼倫貝爾市民族博物館、鄂爾多斯市七大文化工程、滿洲里套娃廣場、河套酒文化博物館等,都將成為自治區重要的文化陣地。一個城鄉聯通、多形式、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游業挑起大梁
從1978年起步的內蒙古旅游業,從一開始就將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于內蒙古旅游業之中,經過多年的扶持和培育,已發展成為人們所公認的高附加值產業。內蒙古現已有118個A級景區,4條精品旅游線路,基本涵蓋了內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及現代文化層和民俗文化層等。與此同時,牧戶游、農家游、蒙牛工業游、鄂爾多斯羊絨、北重兵器城、河套酒業等牧區鄉村和工業旅游項目也在悄然興起。2006年內蒙古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451.7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48.24億元,外匯收入4.04億美元,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79.71億元。旅游直接從業人員15萬人,間接帶動就業72萬人。旅游業已成為內蒙古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五)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
近年來,新興的會展業、節慶活動、文藝演出業、特色文化活動、音像業等項產業活動在內蒙古發展迅猛。
會展業如火如荼。內蒙古每年舉辦的各類展覽會、展銷會、藥交會、洽談會等,參加的客戶和觀眾達200多萬人,成交額達3億多元,帶動其它相關產業收入8億多元。僅內蒙古展覽館近幾年年均接辦的各類展覽會、展銷會、洽談會就有18次之多,接待觀眾80多萬人,年均實現利潤200多萬元。
節慶活動異常活躍。近幾年來,內蒙古共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集文化娛樂、經貿洽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群眾節慶文化活動上千次之多,知名的大型節慶文化活動有30多個。如分別在呼包兩市舉辦的兩屆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呼和浩特市舉辦的六屆昭君文化節、呼倫貝爾市舉辦的四屆成吉思汗草原文化節、阿拉善盟舉辦的國際生態旅游文化節、通遼市舉辦的七屆科爾沁藝術節、烏蘭察布市舉辦的三屆全國蒙古族服裝服飾展等等,都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特色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賞石業、錫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飾業、烏海市的書畫業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賞石業,已在巴彥浩特鎮的黃金地段建起占地5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最好的奇石文化旅游城,固定的奇石經營戶就有400多戶,年貿易額達1億多元。赤峰市的巴林石受到國內外賞石界和收藏家的追捧和青睞,僅巴林石集團年銷售額每年就達2億多元。
文娛演出業精彩紛呈。內蒙古通過市場化運作組織公益和商業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內蒙古雜技團赴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演出上千場,足跡遍及13個國家400多個城市,并且已簽定2008年赴阿根廷和愛爾蘭等國家的演出合同。內蒙古歌舞團赴北京、廣州演出《蒙古婚禮》上百場,并應邀赴美國演出《白云飄落的故鄉》等。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赴北京演出《鄂爾多斯婚禮》等等。此外,還引入國外和國內的演出團體到內蒙古演出。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榮了內蒙古的文娛演出市場。
音像產業逐步做大。內蒙古音像產業經過艱辛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突出民族特色、精心鍛造品牌、注重效益的發展之路,以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作為唯一的一家內蒙古出版單位,先后出版了《內蒙古民歌精品典藏》、《草原世紀精曲》、《內蒙古長調民歌集粹》等音像制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影響遍及全國所有省市區、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音像產業的發展也催生了內蒙古的音像市場的擴大,目前內蒙古經營音像制品的批發單位有2個,音像零售出租單位4000多個,音像放映網點400多個,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市場,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此外,文化產品生產業也開始起步。如金威視盤光盤生產線落成投產,填補了內蒙古空白。一些生產旅游紀念品的企業也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催生了內蒙古文化產品生產業的蓬勃興起。
(六)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自治區及各級政府在加強對文化產業管理的同時,逐步轉變職能,由原先的辦文化轉向了管文化、由管微觀轉向了管宏觀。主要表現在:一是初步推進了政事企事分開。對出版發行業、報業、廣播影視業等有關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做了調整歸并,進行了資源整合。如出版業在編、印、發、供四個部分推進了體制改革,組建了內蒙古出版社集團公司和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加強了國有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如內蒙古外文書店下屬7個營業部門制定并推行了“績效管理制度”;內蒙古民族歌劇院以項目為中心推行聘任制,與市場接軌進行的內部管理機制改革;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按照實力考聘演職員、實行崗位結構工資改革等;三是有效地推進社會辦文化事業的發展。如王新民影視工作組與北京科技技術學院合作投資創建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呼倫貝爾市推出了全國第一家私營電影放映公司―扎賚諾爾銀河電影放映公司,被國家廣電部、文化部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薦。
(七)文化產業服務保障逐步加強
近幾年來各級黨政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自治區黨委政府2003年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印發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綱要的通知》、《關于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個重要文件,明確指出今后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構建以文化旅游、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博會展等文化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體系;提出了民族大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力爭在“十一五”末,使內蒙古文化建設能夠先于經濟建設,較早走進全國前列;并且從財政稅收、投資和融資、資產處置、工商管理、價格、國有文化資產授權經營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和鼓勵。各盟市及一些旗縣的黨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規劃和實施措施。
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自治區財政從2004年起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年規模1000萬元;2005年自治區又設立了文化大區建設專項資金,年規模達2000萬元。在2005年一年中,內蒙古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文化設施建設項目近50項,僅盟市一級就先后建成紅山先民聚落園、契丹遼文化民俗園、漠南長廊文化帶、赤峰國際會展中心、錫林浩特蒙元文化城、烏海影劇院、書畫院等。與此同時,社會資本尤其是民營資本的投入也不斷增長,鄂爾多斯東聯集團投資2.3億元建設的成吉思汗旅游區、包頭神華集團投資2000余萬元興建的阿爾丁會堂,通遼環哲書店在區內外投資開設的24家分店的產業集團等,表明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格局已見雛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
(一)產業規模偏小
當今文化產業越來越集約化方向發展,而目前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不是很充分,呈現出散、弱、小,社會化產業程度不高的狀況,真正具有競爭力、集約化的大型文化產業的運營企業只有極少數幾家。就內蒙古現有的產業運營規模看,已是遠遠低于發達地區,如北京、浙江等,也低于中部地區如湖南、安徽等,雖然在西部地區還不算太靠后,但與之差距均很小。
(二)發展地域不平衡
內蒙古各盟市旗縣文化產業發展差異較大,沒有形成統一的區內市場。大多數地區尚處于初級階段,在這些地區之間,盡管有的起步早些,有的起步晚些,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大體的規律是,凡是經濟發展較快的盟市旗縣,思想觀念越解放,文化產業也較發達;而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則思想觀念就比較保守,文化產業也不受重視。對于呼、包、鄂三市來說,由于物質技術裝備比較發達,措施得力,市場發展很快。而像阿盟、興安盟等經濟比較落后,各種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沒有實力擇機合理開發乘勢而上,以致坐失良機。這一規律也顯現出各地文化產業內部的企業和部門發展的不平衡。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
集中表現為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基本上以傳統文化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軟件業、影視業、會展業、音像業等發展緩慢,有的傳統產業如出版業急需用信息化、數字化對其進行改造,使其結構優化,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但進展一直不快。此外,不少盟市旗縣的文化產業結構雷同,各自為戰,搞的產品項目大多一窩蜂,同一產品同一項目重復生產重復建設,要么均是草原旅游,要么都搞節慶活動,小而全小而散,質量沒有保證,沒有著力發展地區獨特的文化產品項目,進行同板塊大手筆的資源整合,難以形成互通有無的文化產業鏈,造成總體落后。
(四)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一些地區未能有效地培育新興文化產業,而且即便是確定了重點培育也是呈現開發周期長更新慢的狀況,應用現代科技改造搶救傳統的民族文化資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優秀的民間文化瀕臨消亡。受產業規模和集約化小的限制,對豐富內涵的文化資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創新,尚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導致發展后勁不足,使得文化資源和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于批量涌現。
(五)文化經營市場活力不足
表現在文化經營部門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大多數為中小經營戶,缺乏龍頭企業;經營運行機制僵化,冗員多,經費短缺,設備陳舊,經營活力不足,雖然也組建了一些企業集團,除個別有點起色外,多數經營情況一般,效益不理想,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企業和品牌。
(六)基礎設施仍需加強
內蒙古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多數比較落后,近幾年雖然加大了投資,但因歷史上欠帳太多,有些陳舊落后的文化設施不能及時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緩慢,有近200萬人口其中包括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這在情況在有的盟市特別突出。平時舉辦高品位的文藝演出沒有合適的舞臺,節慶日邀請國家高水平的交響樂團、歌舞團演出,或舉辦大型的演唱會都沒有合適的場地。
從根本上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識滯后和發展觀念落后。在內蒙古許多人甚至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眼中,文化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屬于精神層面,只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是活躍群眾生活的娛樂活動,或者說是改善投資環境的一種手段,和物質的增長相比實在難以衡量,不容易出成績。沒有認識到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更沒有看到文化的產業屬性,其本身可作為產業來運作,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思想觀念仍停頓在“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認識上,致使文化產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
二是文化消費市場不活躍。一方面消費能力偏低,內蒙古城鄉居民文教娛樂用品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僅及發達地區一半不到,只有北京的37%、上海的40.8%,距中部省市也一定的差距,只及湖南的83.4%、山東的94.1%;另一方面居民文化消費觀念還沒有得到更新,以致市場發展緩慢。“十五”期間,內蒙古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增長很快,但用于文教娛樂服務的費用所占比重卻一直提高不快,2001―2005年分別占13.1%、14.0%、14.2%、13.8%、14.0%,始終處于徘徊狀態。此外,市場法制法規建設起步較晚,消費市場經營不規范,手段粗放,沒有形成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
三是文化產業投入不足。投資主體渠道單一,基本上還是以政府投入為主,靠財政撥款。社會參與投資才剛剛起步,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還未涉足文化產業投資,還沒有充分調動起民營、個體及其它經濟成分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與發展文化產業所需要的資本擴張能力不相適應。
四是改革力度亟待加強。尤其是在推進民營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思路不夠開闊,手筆不夠大氣,力度明顯不足,還存在一些體制性、制度性的障礙需要突破。
五是文化人才比較匱乏。隨著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影視、網絡文化、會展博覽等新興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在這些方面人才匱乏問題凸顯,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向廣闊的新興領域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數字賦能文化 創新匯聚文博 56款文物數字衍生品全景展現中華文明
國家統計局>>內蒙古“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綜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議
【對策建議】推進內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體育 冰雪】內蒙古(阿爾山)體育產業高峰論壇助力北疆轉型發展
內蒙古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莉霞為公司揭牌
【文化產業論文】沿海與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別(共4717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绿春县| 宁化县| 南平市| 谷城县| 五河县| 尉犁县| 屏边| 安仁县| 尚义县| 武冈市| 涞源县| 枣阳市| 贵阳市| 温州市| 平乐县| 垣曲县| 灵山县| 阿瓦提县| 通化市| 麻城市| 南木林县| 孙吴县| 神农架林区| 邛崃市| 阿勒泰市| 准格尔旗| 辽阳县| 康马县| 香河县| 铜山县| 休宁县| 星子县| 和平县| 县级市| 通渭县| 汉中市| 湟中县| 秀山| 沙田区|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