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窮二白的劉備,憑什么能得到陶謙的重視,真的靠“仁義”之名
作者:瀛洲???/strong> 校正/編輯:莉莉絲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為父報仇,再攻徐州。徐州牧陶謙不敵,遂引青州刺史田楷并劉備入徐州,共擊曹軍。彼時,劉備麾下兵馬不過千余人,就算加上“數千饑民”,也遠不及兵精糧足的徐州軍。話雖如此,但陶謙仍對劉備十分重視,他不僅為其提供駐扎地,還送出了四千丹陽精兵。時丹陽兵“好武習戰,高尚氣力”,是天下聞名的精銳部隊??梢姡罩t這份“見面禮”,不可謂不厚重。那么,“一窮二白”的劉備,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讓陶謙對他如此重視?難道真如小說家之言,陶謙是看上了劉備的“仁義”之名?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陶謙是個“老好人”,因此他善待劉備便理所應當。而且,羅貫中還洋洋灑灑寫下好幾萬字,用“三讓徐州”深化了陶謙之忠厚、劉備之仁德。據《三國志·陶謙傳》記載:“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瑯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strong>按漢朝“三互法”原則,地方長官不得由本地士族擔任。是以,陶謙是揚州丹陽郡人,并非徐州本地士族出身。不過,身處漢末亂世,陶謙想要安穩統治徐州,仍舊離不開當地豪族的支持。但從趙昱、陳登等人的反應來看,他們對陶謙的統治并不歡迎。更有甚者,寧可遠渡江東,也不愿接受陶謙征辟,如東吳名臣張昭。又據《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刺史陶謙舉茂才,(張昭)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昭皆南渡江?!?/strong>顯然,徐州士族不愿與陶謙為伍。那么陶謙到底做過什么,會讓他如此不得人心呢?歸根到底一句話,正史中的陶謙最是崇尚武力,其執政理念與徐州士族背道而馳。劉備入徐州之前,此地外有袁曹虎視眈眈,內有士族蠢蠢欲動,但陶謙依舊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原因無他,其掌握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除丹陽精兵之外,陶謙麾下還有以臧霸為首的泰山群盜、下邳笮融以及闕宣等勢力。只不過,這些人中,大多都是聲名狼藉的亡命之徒。臧霸殺人亡命,流竄于青徐之間,時人謂之“泰山群盜”;笮融是陶謙同鄉,雖一心向佛,卻經常背信棄義,濫殺無辜,就連廣陵太守趙昱也慘遭其毒手;闕宣僭越,自稱“天子”,曾與陶謙“合從寇鈔”,兇悍難制。因此,與其說陶謙是徐州之主,倒不如說他是“土匪頭子”更為貼切。東漢士族詩禮傳家,通儒研經,且對武人頗有意見。在此情形之下,“更相抄暴,以力為雄”的陶謙又如何能融入徐州豪族當中?與陶謙不同的是,劉備此時雖一窮二白,卻在士林中享有頗高聲望。換言之,陶謙雖無法取得士族支持,但他卻可以通過劉備充當“潤滑劑”,以緩和與徐州士族的矛盾。正如日后的江東政權。孫策曾誅戮江東豪右,致使當地豪族對孫氏無比排斥。但在名儒張昭與豪族朱治的斡旋之下,孫權順利與江東士族達成合作關系。這個道理,同樣是陶謙接納劉備入徐州的主要原因。那么,曾以“武勇”聞名州里的劉備,為何能在士族圈子里頗負盛名呢?這顯然離不開劉備的師承。按《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卻曾師從于大儒盧植,和公孫瓚成了同門。公孫瓚年長,劉備“以兄事之”。憑借這層關系,劉備得以在幽州、青州一帶立足。后劉備為平原相,與百姓同吃同住,小有名聲,就連孔融也向他求援,“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時人云:“孔文舉有重名。”孔融不僅是孔子的嫡系后人,更為當今文壇執牛耳者。得孔融推崇,加之自身強大的師承關系,劉備又先后結識了儒宗鄭玄(盧植同門)、潁川豪族陳紀、下邳豪族陳登等知名豪杰。常璩《華陽國志》引諸葛亮之語:“先帝(劉備)亦言,吾周旋陳(紀)元方、鄭(玄)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strong>劉備能在陳紀、鄭玄、孔融等人之間周旋,且“每見啟告”,行后生之禮,說明他已經躋身于中原最頂級的名士圈子中。東漢年間,名士品評之風盛行,劉備得諸多“大佬”加持,自然能在短時間內聞名中原。正因如此,陶謙才會盡力拉攏劉備。一方面,劉備名氣大、風評好,在士林中頗有聲望,能幫助陶謙與徐州士族斡旋一二;另一方面,公孫瓚與陶謙是軍事同盟,劉備時為公孫瓚麾下,出身清白,來路堂堂正正,更讓陶謙信任。關于陶謙接納劉備一事,方詩銘在《三國人物散論》中指出:劉備麾下缺少精兵,卻有被譽為“萬人敵”“熊虎之將”的關羽張飛;而陶謙雖有丹陽精兵,卻缺少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倘若二者合作,便能取長補短,有效抵擋來自曹操的攻勢。實際上,陶謙麾下并非沒有良將。若從戰績來看,臧霸或許比劉備更加合適。據《三國志·臧霸傳》記載:“(臧霸)以勇壯聞。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於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并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臧霸依靠鎮壓黃巾軍起家,證明他有一定戰斗力;在歸順陶謙后,臧霸又與孫觀等人馳騁于青徐之間,哪怕曹操將徐州平定,也依舊“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足見臧霸實力、手段,皆為當世一流,完全能獨當一面。反觀劉備,早年雖以“武勇”聞名,卻在征討黃巾軍期間屢遭重創,若非故人以車載之,都未必能幸免。在得到陶謙“資助”后,劉備雖然兵強馬壯,卻仍舊不是曹操敵手。注:見《三國志·武帝紀》:“(太祖)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em>盡管如此,陶謙卻依舊選擇劉備,“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而非軍事能力更強的臧霸。究其原因,劉備此時的“仁義”之名,更得陶謙信賴。說到底,這還是與劉備在士林中頗有聲望有莫大關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