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曹操到底因何失敗?并非《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火攻
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決定漢末三分天下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特別是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火燒赤壁等故事的渲染,夯實了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的民間記憶。那么,奠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其決定勝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其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換句話說,真的是孫劉聯軍借東風,火燒曹操戰船,才最終導致曹軍敗績的嗎?對于曹操在赤壁之戰失利的原因,近年來,很多研究者跳出演義的思維框框,回到歷史中尋找更可靠的答案,并形成了一些不同觀點。概言之,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關于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犯了兵家大忌基本是史家共識,但具體犯了哪些大忌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的認為曹操犯了驕兵必敗的大忌,有的則指出曹操不應將戰船以鐵鎖連接起來(一說是以木板將船釘在一起,首尾相連)。也有研究者認為曹操率五千輕騎,冒險急進導致在赤壁與孫劉聯軍打了場遭遇戰,首遭敗績,繼而在長江北岸的烏林再遭黃蓋火攻,最終導致敗績,并因此把赤壁之戰精確定義為赤壁——烏林之戰。有種觀點認為曹操與孫劉聯軍的兵力對比懸殊,如在戰前的輿論宣傳和形勢分析中,曹操自稱親率八十萬大軍南征,而周瑜則指出曹軍充其量也就24萬而已。呂思勉先生認為曹操所率北兵約有15、6萬,加上新降的荊州兵7、8萬人,總計參戰部隊20多萬。而孫劉聯軍大體在5萬左右,雙方兵力對比大約是五比一。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考慮到后勤保障和行軍以及荊州降軍的情況,曹操一方實際參戰部隊也就7萬人,孫劉聯軍參戰部隊有5萬人,二者之間的力量對比沒有達到二比一,更談不上兵力對比懸殊,因此,孤軍遠征、強弩之末的曹軍在赤壁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關于曹操戰船被燒一事,出現了孫劉聯軍火攻與曹操燒船自退兩種說法。火攻涉及諸葛亮借東風和周瑜打黃蓋等故事。一些研究者圍繞赤壁一帶冬天是否會出現東風做了很多論證,多數認為長江中游一帶的冬天在長期的北風間隙期會出現短暫的東風或東南風。至于周瑜打黃蓋,有的認為黃蓋詐降,燒曹軍船是可信的,而有的則認為周瑜打黃蓋完全是子虛烏有,但詐降和火攻是確有其事的。與孫劉火攻曹操持不同觀點者引用史書記載,指出是曹操自燒戰船,主動撤出戰場。在曹操寫給孫權的書信中,曹操提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如果說曹操自言“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是死鴨子嘴硬的撐面子話,那么,《三國志·昊志·吳主傳》所載曹操“燒其余船”則從敵對方角度承認了曹操自燒己方戰船的事。傳統正史在記載曹操燒船退兵之事時,都把瘟疫作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曹操在寫給孫權那封“燒船自退”的書信中,就提到他做出撤退的原因是“值有疾病”。這里的“疾病”指的就是瘟疫。此外,《三國志·昊志·周瑜傳》所謂“(孫)權遂遣(周)瑜及程普等與(劉)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曹)公軍敗退,引次江北”,其中特別提到曹軍當時已經爆發了軍瘟。另據《三國志·昊志·吳主傳》載,曹軍在赤壁敗后,“(曹)公燒其余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又《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亦有“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的記載。可見,曹軍在赤壁之戰前后普遍感染瘟疫是不爭的事實。上圖_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圍繞曹軍所染疾疫分析問題,有的認為是鼠疫。多數人認為是血吸蟲病,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斑疹傷寒才是漢末三國大疫的主要流行病形式。按照漢末“大疫”的親歷者、被后人奉為醫圣的張仲景在其《傷寒論》“序”中的說法,“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圍繞歷史上張仲景是否曾擔任過長沙太守以及其任職時間的問題,有研究者根據赤壁之戰曹軍敗于瘟疫的記載推斷,張仲景一定是在赤壁之戰前后利用醫術治療和控制了傷寒對孫劉聯軍的影響,從而助力了赤壁之戰曹軍的勝利,才被劉備任命為長沙太守的。上圖_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實際上,曹操赤壁戰敗確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現為急與緩的節奏倒錯問題。曹軍兵鋒指向荊襄,劉琮就立馬拱手投降,而劉備則帶著所部兵馬和百姓狼狽逃遁。曹操大軍一路追擊,并在長坂追擊劉備,并大敗之。應該說,曹軍的追擊速度還是很快的,但曹操在此后卻沒有“將剩勇追窮寇”,給予劉備難得的喘息之機。同時,孫權在魯肅、周瑜等主戰派的鼓動下和劉備說客諸葛亮的游說下,下決心聯劉抗曹,使得曹軍一下子就面臨二打一的局面。面對這一局勢變化,已經貽誤戰機的曹操完全可以固守不戰,做好對新附荊襄人士的安撫和對新降荊州兵的收編、整訓工作,而不是急于同孫劉聯軍決戰。但彼時曹操已被勝利沖昏頭腦,貿然決戰,終遭敗績,將剛到手的荊州又丟了。也就是說,曹操的錯誤在于在該急的時候不急,該緩的時候未緩,正好把節奏給弄反了。此外,在具體戰斗中,曹操又犯了輕敵和驕兵的毛病,但將戰船連在一起并不算什么重大失策。至于火攻一事,也再次反映了曹操的貽誤戰機,因為他完全可以在偶發的東風之前借著己方在上風頭的優勢率先向孫劉聯軍發動火攻或常規進攻。關于曹軍燒船的問題,綜合《三國志》的記載可以推測,曹軍的一部分戰船確實曾遭受孫劉聯軍火攻,但損失很有限,曹軍大部分戰船是曹操在決定后撤時主動放火燒掉,以免資敵。至于曹操為什么在初戰失利的情況下,就主動撤出戰斗,其根本原因在于曹軍內部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在古代,瘟疫的爆發和傳播往往與衛生狀況和人員聚集情況緊密相關,因此,軍營和監獄這些人員密集且衛生條件不好的場所常常容易爆發瘟疫,自古就有囚瘟、軍瘟的說法。比如,據《漢書·王莽傳》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王莽曾派兵攻打句町,結果“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三歲余,死者數萬”。上圖_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更是疫情洶涌、大疫頻發的時期,史稱建安大疫。盡管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后的疫情不如建安末年大疫來得兇猛,但在曹軍中卻傳播得相當厲害,據說,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和曹操愛子曹沖都死于這次軍瘟,這場軍瘟也極大地減損和削弱了曹軍的戰斗力。這方面的佐證除了前面所引史料外,《藝文類聚》卷25亦載有阮璃“為曹公作侈與孫權”書,其中言道:“赤壁之役,遭雕疫氣,燒船自還,以避惡地,非周瑜水軍所能抑挫也。”曹魏的這種說法或許并非是敗軍之將的托遁之辭那么簡單。在漢末瘟疫流行的時代,避惡地、躲瘟疫已成為一種無奈的明智選擇。如在黃初四年,曹丕曾派兵進攻東吳,雖然初戰獲勝,吳軍已成“幾上肉”,但因吳地爆發瘟疫,魏軍只得放棄繼續進攻,退軍以避瘟疫,所謂“賊中瘍氣疾病,夾江涂地,恐相染污。……今開江陵之圍,以緩成死之禽”(《三國志· 魏書·文帝紀》)。綜上,客觀地說,赤壁之戰曹操敗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軍瘟無疑是造成曹軍戰斗力急劇下降并導致曹操兵敗北撤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在決定赤壁之戰勝負的諸因素中,瘟疫實際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