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朗誦版在荔枝(FM1254046——香茗誦讀)同步播出,敬請關注。在漫長的歲月中,地理的差異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使人類社會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人類文明有陸地農耕文明(陸地游牧文明本文暫且忽略)和海洋文明之分。早期人類文明都誕生在大江大河流經的平原地帶,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為農業耕種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如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河的兩河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但古希臘是個例外。古希臘文明發源于地中海島嶼和沿岸地區,不以農耕為特色,以經略海洋、發展貿易、多少也有點劫掠,手工業和工業為其主要生產方式。由此專家公認,古希臘是海洋文明的源頭和核心。正如黑格爾所說:“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古希臘的核心在愛琴海,范圍包括希臘半島、周邊島嶼以及小亞細亞沿海,輻射到地中海周邊沿岸地區,最北甚至抵達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希臘半島是古希臘最大一塊陸地,北邊有山巒將其與歐洲大陸隔開;半島上山川林立,平整可耕種的土地寥寥無幾;半島周邊大大小小島嶼數千個。深而究之,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是從幅員空間看。面積狹窄,山地、鹽堿地居多,耕地匱乏。土地只適合種植橄欖、葡萄之類的經濟作物,供養人口有限,也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無法形成大范圍的農耕文明,與歐亞大陸東端的廣大平原地區形成鮮明對比。二是從地形地貌看。地形曲折,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阻礙了各地的陸上往來;而控制海上交通貿易及眾多島嶼的成本高昂,以致各個袖珍河谷或小島獨立生存,各行其是,形成了古希臘的散裝狀態,也決定了她不可能成為大國,與東方華夏文明的廣闊腹地和大一統國家截然不同。三是從空間方位看。三面環海、一面是山,北邊的山區屏障使希臘半島與歐洲大陸隔開。這樣的地理位置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防御性,外部入侵成本和治理成本都較高,因此入侵的大國一般會允許其一定程度的自治。就是這樣一個多山環海、物產貧瘠、交通不便的地方,為什么會形成輻射廣闊、彪炳史冊、閃耀全球的文明?人口區區百萬的古希臘為什么能站到全人類的重要位置上?是海洋!海洋成就了古希臘!海洋是一種資源,也是一個貿易和運輸通道,可以幫助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土地的依賴。在柏拉圖的《費多篇》中,蘇格拉底揭示了秘密:希臘人生活在大海的周圍,就像螞蟻和青蛙生活在池畔。既然海洋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為什么其他海洋地區沒有形成堪與古希臘相媲美的文明呢?地中海相當于準內海,波瀾不驚是常態,航海者不必過于擔心險惡的氣候和洋流,且島嶼之間、島嶼與大陸之間相距不遠,航行的起點或終點都能在望遠鏡可視范圍內。相比麥哲倫橫渡大西洋那種大海茫茫的感覺,地中海的航行給人以安全感并且風險也較小。5000年前人類早期的造船、航海、水文和氣象等知識技能還十分有限,很難在海洋自由穿行,地中海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彌補了人類早期造船和航海技術的不足。地中海之于古希臘是上天對西方文明的恩賜,正如中原之于華夏文明。在相對獨立、又不能自給自足的生存環境下,古希臘通過對外貿易、海上劫掠以及開辟海外殖民地來獲得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并以此為基礎,獲得長足發展。由此,古希臘控制了愛琴海、黑海地區的交通和貿易,發展出典型的市場經濟和工商業文明;也形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迷你型“國際”社會,有城邦小國,有部落小國,有的是宗主國、有的是殖民地;盡管內部不統一,但它們都說希臘語;它們信奉各自的神,但它們的神都來自奧林匹斯山——宙斯領導下的希臘諸神。地中海星羅棋布的眾多島嶼成為早期航海者永不消逝的航標。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一批批冒險家和文化傳播者??脊艑W已經證實,古希臘與周邊的海上島嶼交往頻繁,與海上劫掠相伴而生的開拓、探險、移民等活動也非?;钴S。在公元前2500年前,地中??死锾貚u上出現了米諾斯文明,被史學家稱為古希臘文明的源頭。大約500年后,地中海海北岸的希臘半島又出現了邁錫尼文明。此后這片區域先后進入“荷馬時代”“城邦時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隨著生產力特別是交通工具的發展,古希臘與古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區廣泛進行商業、貿易、文化等交流活動,并充分吸收這些地區以農耕為特色的文明成果。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古埃及和兩河文明在農業、天文、數學、醫學、文學方面的成就,傳播到了古希臘,米諾斯文明的海上貿易也已延伸到古埃及。無論是在希臘邁錫尼還是在埃及都有對方的考古文物出土。而在邁錫尼出土的古埃及物品多刻有其國王和王后的名字。古希臘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借鑒、相互影響中而發展壯大,走向輝煌。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描繪過古埃及對古希臘克里特島的征服活動。根據典籍記載,古希臘諸多圣賢,如梭倫、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希羅多德、柏拉圖等,都曾到訪過今中東地區。根據武漢大學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古希臘與周邊文明的融合包括小三角和大三角兩個層面:小三角是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的融合,大三角是古希臘與北非古埃及、西亞腓尼基、兩河文明的融合。哈佛大學教授、科學史專家喬治·薩頓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不論希臘的天才多么深刻,沒有這些基礎,它并不一定能夠創立任何可與其實際成就相比的東西……我們沒有權利無視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span>引文的希臘指古希臘,東方指中東。“水利萬物而不爭”出自老子《道德經》,古希臘人雖然沒有看過《道德經》,但他們做到了。和中華文明大量同化外來文明一樣,古希臘文明遠播四方,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的影響力,靠商業貿易的推動、神話故事的傳播、哲學理念的啟迪。古希臘沒有軍事上的優勢,也沒有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古希臘的每一次被征服,都在新的母體內播下了古希臘文明的基因,頑強地對征服者進行反向滲透,并借助阿拉伯翻譯運動和歐洲文藝復興而廣泛傳播,他們的征服者無論是馬其頓、羅馬還是奧斯曼帝國都成了古希臘文明的使者。亞歷山大的東征,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古希臘文明傳播到西亞、北非更廣泛的區域,進入史學家所稱的“希臘化時代”。在希臘化時期,由于古希臘文明與亞洲、非洲各地文明相互影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一定程度的融合,又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態。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古希臘建筑和雕塑,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到地中海周邊。古希臘的雕刻藝術與印度佛教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犍陀羅藝術,沿著絲綢之路隨佛教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都有希臘藝術風格的作品。公元前2世紀,羅馬陸續征服希臘各城邦,并賦予各城邦高度自治權。公元前30年,羅馬消滅了最后一個希臘化國家——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古希臘的歷史落下帷幕。希臘地區被羅馬統治以后,古希臘文明像基因一樣托生在新的帝國內,與宿主并存,并共同發展,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變成西羅馬和東羅馬,希臘地區歸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管轄。拜占庭帝國,與其說是羅馬的延續,不如說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復活,一直被學者評價為“皈依基督教的希臘人的羅馬國”的歷史。在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是主要公民,希臘語是主要語言,中心城市均以海洋為依托。海上商貿帶來的巨大利益支撐著帝國的文明生活,為其傳承古典文明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古希臘文明逐步向歐亞大陸輻射,并與大陸文明融合。北面與日耳曼、斯拉夫、中亞游牧部落文明交流融合,東南方向與突厥、希伯來、波斯、阿拉伯文明相互借鑒。14世紀下半葉,早期資本主義在意大利日益興起,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沖破宗教神權和封建主義的桎梏,古希臘文明崇尚自由競爭和人文主義的特質讓他們如獲至寶;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大批拜占庭帝國的知識分子移居意大利,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古希臘文明在意大利各城邦共和國的復興,史稱“歐洲文藝復興”,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文藝復興既是文明復興,也是文明傳播和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古希臘文明進一步向歐洲大陸擴散,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宗教改革、思想啟蒙等。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人的價值,重視現實生活,強調科學,提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創造出許多輝煌的藝術精品,產生了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伽利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巨匠。歷史的車輪駛進最近的500多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遠洋貿易和跨洋殖民產生巨額財富,一個又一個歐洲強國先后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成為擴張性的殖民帝國。大航海時代首先開始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伊比利亞半島,然后沿北大西洋切換,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海洋文明遂擴展到北大西洋沿岸。在這個過程中,古希臘文明的衣缽先后為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帝國所繼承,古希臘文明的精髓要義也傳播到北美、澳洲,并與當地的陸地文明元素結合,促進北美、澳洲統一大國的形成。20世紀起,美國逐漸崛起并替代英國的霸主地位。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沿海而生,向海而興,既是世界大國,更是海洋強國,各領風騷,而一旦喪失了海洋主導權,其大國地位就衰落了。這一興衰過程與生物界優勝劣汰、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如出一轍。文明的演化絕不是單一因素和單一路線的線性方程,其中有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生產方式、民族宗教等多種參與因素,這些因素密切相關、互相作用。但本文認為,地理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應該更有決定性意義,最好的例子就是,發源于地中海的以自由、競爭、進取、擴張為特征的海洋文明,經過5000年的傳播,至今不改其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