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 4200 字,閱讀需要 7 分鐘
說到陜西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這兩匹失群的駿馬自從1914年被盜后,輾轉于各路文物販子之手,最后流失海外,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至今。
▲ 賓大博物館展出的“颯露紫”
“六駿失群圖尚在,追懷名跡感無窮”。與昭陵二駿超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響力相比,陜西流失海外的另一組文物——“柉禁十三器”的關注度就相對低了很多。這組國寶級別的西周祭祀禮器,目前收藏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已出土的青銅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銅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 柉禁器組
出土收藏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秋,陜西鳳翔府寶雞縣斗雞臺(今寶雞市金臺區戴家灣一帶)附近的村民在地里取土時,在一座西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發現了30余件青銅器,其中就包括由14件精美的青銅器組成的柉禁器組。
柉禁器組包括1件青銅禁和13件青銅酒器。具體為柉禁、鼎卣一、鼎卣二、鼎尊、父乙盉、妣己觚、子掃帚斝、父乙觶、犧形爵、祖癸角、父甲觶、雷紋觶、亞形妣己觶和銅斗。后來所命名的“柉禁十三器”,實際上未將銅斗(銅勺)單獨計算在內。
這組青銅器出土后,歷經多次轉手倒賣,最后被時任陜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陜西巡撫的金石學家端方收藏,并被收錄于他編撰的《陶齋吉金錄》中。
▲ 端方(1861-1911)
1911年,四川總督趙爾豐因四川局勢失控被免職,清廷命時任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的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革命黨人。1911年11月27日,新軍嘩變,端方和他的弟弟在兵變中被殺。
端方死后,其在京城的房產被人縱火燒毀,家道逐漸衰落。1924年春,端方后人將14件柉禁器組和6件青銅杓共20件器物,以20萬兩白銀的價格賣給了時任中華民國政府高等政治顧問及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編輯的美國人福開森,福開森又以30萬美元的天價轉賣給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福開森在后來寫的《匋齋舊藏古酒器考》中記述了這筆交易:“1911年秋革命軍起,端方死于四川,遺產皆在北京,其后人以貧故,不能守,稍稍貨其古器物以自給。近年貧益甚,遂以此二十器(后又加入一件觶,計為20件),歸于我國紐約中央博物館,此1924年春事也”。
在運往美國之前,福開森將這組器件逐一摹拓打印,據器之大小而定紙之長短,一套15幅圖,輯成《陶齋舊藏古禁全器》,鄭孝胥題簽,影印出版,為這組文物留下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陶齋舊藏古禁全器》中的柉禁器組影印版本
分器欣賞
“禁”,作于周武王滅商之后,是一種西周禮器。《儀禮·士冠禮》注:“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由于周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他們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無度,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臺稱為“禁”。
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命發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在《尚書·酒誥》中規定:“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柉禁器組的14件青銅器分別放置在禁面上和周圍。柉禁中空無底,上放各種酒器。禁上兩個提梁卣,用以盛酒。兩卣中間有尊,盛酒用。尊左右為觶,飲酒用。禁下有一爵,飲酒用。最左面有一角,飲酒器。角右為一盉,有鋬有流,盛水以調酒。禁右邊有一個較大的斝,溫酒用。斝旁有觚,飲酒用。除柉禁、雷紋觶和銅斗之外,其余11件均帶有銘文。
01
柉禁
端方在《陶齋吉金錄》將其所藏青銅禁命名為“柉禁”,但并未詳述其命名的理由。據容庚推測,應是源自東漢《禮器碑》中“籩柉禁壺”的記載。“柉(fán)”原為樹名,在《禮器碑》中借指杯或碗類容器,將青銅禁命名為“柉禁”并不十分恰當,但自端方以后,已成為該青銅禁約定俗成的稱謂。
這件青銅禁,長89.9厘米,寬46.4厘米,高18.1厘米,重32.2kg。器形為扁平長方體,前后各有長孔八,左右各有長孔二,器上尚存放置其他青銅器留下的痕跡。
▲ 柉禁
02
鼎卣一
卣,讀yǒu,是古代商周時期的一種酒器,一般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
這件青銅卣,高47cm,寬29.2cm,重14.1kg。《商周金文編》稱其為“鼎卣甲”,器蓋、器身上各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卣一
▲ 器身上的“鼎”字銘文
03
鼎卣二
青銅帶座卣,高34.3cm,寬24.1cm,腹部直徑22.9cm,重8.8kg,可分解為器蓋、器身和底座三部分。《商周金文編》稱其為“鼎卣乙”。器蓋、器身上各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卣二
▲ 器蓋上的“鼎”字銘文
▲ 器身上的“鼎”字銘文
04
鼎尊
尊,是古代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形制有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少見,著名的有何尊、四羊方尊等。
這件青銅尊,高34.9cm,口徑28.3cm,圈足直徑17.5cm,重7.3kg。圈足內側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尊
▲ 圈足內側的“鼎”字銘文
05
父乙盉
盉,讀hé,是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的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出水口),后有鋬(pàn,用手提拿的耳),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這件青銅盉,高28.6cm(包括流和鋬),寬23.5cm,重2.5kg。器蓋、器身均有“子父乙”銘文。
▲ 父乙盉
06
妣己觚
觚,讀gū,是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
這件青銅觚,典型的商末器物,通高21cm,口徑12.7cm,圈足徑7.1cm,重0.5kg。此觚體細高,喇叭口,細腰,有圈足。裝飾有蕉葉紋、凸眼蛇紋、扉棱、獸面紋和夔紋等。圈足內壁有“亞囗妣己”四字銘文。
▲ 妣己觚
▲ 圈足內壁有“亞囗妣己”四字銘文
07
子掃帚斝
斝,讀jiǎ,是古代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由新石器時代的陶斝發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通常為一鋬(耳),兩柱,三足,圓口呈喇叭形。
這件青銅斝,總高33cm,寬26.7cm,重5.4kg。又稱子執拂斝,由鋬內圖形得名。
▲ 子掃帚斝
▲ 鋬內的神秘圖形
08
父乙觶
觶,讀zhì,是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這件青銅觶,高14.6cm,腹14.6×12.4cm,口徑10.5cm,足徑9.5cm,重0.9kg。《陶齋吉金錄》稱“父乙尊”,《商周金文編》稱其為“天父乙觶”。
▲ 父乙觶
09
犧形爵
爵,是古代一種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常見。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
這件青銅爵,高25.1cm,寬22.9cm,腹徑12.4cm,重1.4kg。鋬內有銘文。
▲ 犧形爵
▲ 鋬內的銘文
10
祖癸角
角,是一種飲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極少。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復存在。
這件青銅角,高20cm,口寬14.6cm,腹徑6.4cm,重1.1kg。內部有銘文。
▲ 祖癸角
▲ 內部的銘文
11
父甲觶
青銅觶,高14.6cm,腹徑7.9cm,重0.7kg。內有銘文。
▲ 父甲觶
▲ 內部銘文
12
雷紋觶
青銅觶,高14cm,腹徑7cm,重0.7kg。內無銘文。
▲ 雷紋觶
13
亞形妣己觶
青銅觶,高12.7cm,腹徑7.6cm。又稱妣己觶。該器并未出現于《陶齋吉金錄》的柉禁分圖,而是收錄于卷三,稱“立旗觶”。
▲ 亞形妣己觶
▲ 內部銘文
14
銅斗
斗(勺)是銅制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或者用作量器。這件銅斗即《陶齋吉金錄》中所言“銅勺”,出土時放置于鼎卣二內。無銘文。
▲ 銅斗
擺放方式
▲ 端方與柉禁組器合影
端方《陶齋吉金錄》中的柉禁全圖使將所有的13件酒器全部放置在禁臺上。華覺明在《端方柉禁諸器的工藝考察》一文中則稱,柉禁諸器在器物形制、紋飾和鑄造技法上看,應是晚商至西周早期的作品,根據因長期放置而在禁面形成的器物痕跡,原先放置在禁上的有鼎卣二、雷紋觶、鼎尊、父甲觶和鼎卣一5件;斝不能與禁、卣、尊等配伍;妣己觚、子掃帚斝、父乙觶、亞形妣己觶共4件圓足器未在禁面留下器痕,不應與柉禁放在一起;而角、爵為三足器,很難留下器痕,是否與柉禁為同一器組存疑。
1933年,日本人梅原末治所寫的《柉禁の考古學的考察》中使用了一張共20器的照片,增加了6件結為一束放置在尊中的銅杓。由于柉禁器組基本已被認定為十四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并未將銅杓與禁同時展出。柉禁器組被運到大都會博物館后,在布置展臺時將斝和盉以及兩件觶被取下,銅斗被橫陳在尊的前面。后來有進行了調整,僅留了5件酒器在禁面上。
▲ 柉禁十三器已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寶器家族
除了柉禁十三器,現今已知存世的青銅禁還有6件,一件在日本大阪,一件在天津博物館,一件在河南博物院,一件湖北省博物館,兩件在陜西寶雞的渭濱區博物館。
二戰時期流失于日本大阪的青銅禁:
珍藏在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夔紋銅禁。1927年,軍閥黨玉坤在陜西寶雞戴家灣地區進行盜掘文物活動,挖掘出上千件青銅器,其中有三件銅禁,這件夔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黨玉坤被宋哲元剿滅后,這件銅禁落入宋哲元手中。1968年,天津文物工作者在宋家找到了這件已經破損的銅禁,并從天津電解銅廠的廢舊雜銅中揀選獲得其余殘片,經一年多的修復組合成器,完整如初。
河南博物院的云紋銅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中,器身為長方形,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通體鏤空透雕云紋。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臺,為放置器皿的地方,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云紋銅禁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整個器物造型莊重典雅,工藝精湛復雜,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聯禁銅壺。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壺為敞口,厚方唇,長頸,圓鼓腹,圈足。壺蓋有銜環蛇形鈕,蓋外沿套裝勾連紋的鏤孔蓋罩。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器身飾蟠螭紋和內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禁面有兩個并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側面均飾蟠螭等紋飾。
寶雞渭濱區博物館的西周銅禁(2件)。2012年6月發現的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出土各類器物101件(組),其中銅禮器31件,這套銅禁是最重要的發現。這是1949年以來發現的唯一西周銅禁,也是唯一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西周禁。
2號禁:
和其它已經出土的青銅禁對比,柉禁十三器是自有金石學之后首次出土的青銅禁,此前“禁”這一類器物只見于古書記載。柉禁器組不僅器型大,保存完好,而且種類齊全,鑄造精美,絕大多數器物帶有銘文,是一組不可多得的國之瑰寶。
就像大都會博物館在柉禁諸器的介紹中說:“這組精美的祭祀青銅器包含一張器桌和十三件酒器,顯示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輝煌。不朽的設計、復雜的銅面裝飾和精妙的澆鑄工藝見證了當時成熟的藝術風格和先進的工藝技術”。
期待這件流失海外98年的國寶文物能早日回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