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 3000 字,閱讀需要 8分鐘
咸陽湖
西咸一體的歷史淵源和蛛絲馬跡,可以追溯到很遠的古代。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地區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周有山水環繞,形成關中平原中的一個小平原。小平原上河流密集,涇、渭環其北,潏、滈繞其南,灃、澇經其西,灞、浐流其東,號稱“八水繞長安”。此八川環繞古長安四周,除增益河山險固之外,還在灌溉農田、方便運輸、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用水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也就是說,為營建都城創造了有利條件。
八水繞長安
壹
周建豐鎬 灃河兩岸
在西安地區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西周的都城豐鎬,則是西安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中心。
西周豐鎬二京
周人是最早興起于關中平原武功一帶的一個古老部落,后來遷徙到甘肅東南部的涇河流域(今慶陽一帶)。公劉時又遷居于豳(今陜西彬縣、旬邑之間);古公亶父(太王)時,又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定國號為“周”。
周原大概位置
隨著周人勢力的逐漸擴大,到姬昌(周文王)手里,沿著渭北東進,討伐灃河流域的崇國(在今西安市西部灃河沿岸戶縣一帶)。第二年就在灃河西岸營建豐京。遷豐后的第二年,文王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發(周武王)終于在公元前1046年滅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為了向東擴張,作好滅商的準備,就在灃河東岸修建了鎬京(鎬京以滈池而得名)。
位于岐山縣的周原景區的“天子駕六”
豐鎬兩京隔河相望,近在咫尺,一橋可通,實為一體,成為東方最早的雙子城。
周朝把它的國都建在灃水流域,是和這里優越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灃河流經關中平原中央地區,恰好也是關中平原最開闊的地帶,自古以來就是關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周人建都于豐鎬,既可以控制東來西往的水陸交通要道,又便于發展農業生產。
灃河濕地公園
《尚書·禹貢》:“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詩經·文王有聲》也有“豐水東注,繼禹之績”的詩句,可見灃水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條著名的河流,不僅西周的豐鎬在灃水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都在灃、渭交會處附近。漢唐時有名的昆明池,也主要是引灃水灌成的。
貳
秦都咸陽 橫跨渭水
西周末年,王室勢力日益衰微。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豐鎬建筑毀于戰火。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又過了500多年,秦人才再次在今天西安市附近建立了新的全國性的都城——咸陽。
秦咸陽城橫跨渭河兩岸
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動于東海之濱,姓嬴氏。周滅商后,秦人參加了以武庚為首的叛亂。失敗后被趕到今甘肅天水一帶。西周中期,他們的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并允許在秦(今甘肅清水東南的秦亭附近)修筑城邑。從此,這一部分嬴姓族人才被正式稱作“秦人”(今甘肅省天水市舊名秦州,又有縣名秦安,名稱起源當與秦人有關)。
秦國“九都八遷”示意圖
他們從公元前776年開始,逐漸向東遷移。秦的都城也沿著渭河逐步東移,先后達9次之多。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的首都遷到了咸陽,從此直到秦亡,約140余年,咸陽始終是秦的都城。
秦咸陽宮復原圖
關于咸陽的得名,是因為它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故名“咸陽”(咸,全、都也)。根據考古發掘,秦咸陽故城在今咸陽市以東的長陵車站、窯店與尚家村一帶(包括西安市未央區原草灘農場,即今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等地在內)。咸陽臨近渭水,選作都城顯然與城市用水以及航運有直接關系。
從歷史上看,咸陽距離西周都城鎬京較近,又曾是周的封國畢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經濟開發較早,的確是建都理想之地。
秦都咸陽規模巨大,占地遼闊。京畿不設郡,稱“內史”。今陜西關中平原及商洛的一部分,都屬內史地,下設縣、鄉、里,治所設在咸陽。渭水以南及東北區域內多設縣,其地域南達今西安戶縣、長安,東至涇陽,西至興平,北至渭河。渭水以北的都城區域內,多設里,里上設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咸陽之渭(水)南都城區設了三個鄉,其中有一個鄉即稱“長安鄉”。始皇弟成蟜曾被封為長安君。
秦咸陽城設計示意圖
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咸陽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的首都,又對咸陽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秦始皇認為:“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于是“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注,這里的“渭南”系泛指渭水以南;所謂“朝宮”,即后人所說的“阿房宮”)。秦雖建都咸陽,而諸廟、章臺、上林苑及阿房宮等建筑群皆在渭(水)南,相距很近,實際上也是秦咸陽的一部分。所以有“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之說,咸陽與渭水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叁
漢都長安 又稱渭城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即皇帝位,定國號漢。他采納婁敬和張良的建議,決定建都關中。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七年定都于此。采用此名,顯然是“欲其子孫長安,都于此也”。
漢長安城未央宮復原圖
“長安”的名稱起源很早,它原是咸陽附近一個鄉聚的名稱。司馬遷說,“長安,故咸陽也”,就是說長安本是咸陽的一部分。《漢書·索隱》按,《漢儀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陽曰長安?!?br>
漢長安城平面圖
由于秦都咸陽早就被項羽一把火燒成焦土瓦礫,只有渭河南岸的興樂宮(該宮位于秦咸陽都城區之長安鄉,其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閣老門村)僥幸保存下來。劉邦只好暫住秦舊都櫟陽。當時,由于長期戰亂破壞,民不聊生,只把興樂宮加以修葺,改名“長樂宮”,供皇帝居住、辦公。次年,筑未央宮,劉邦這才正式遷都長安。據《漢書》記載,漢惠帝劉盈元年(公元前194年),開始動工修長安城。漢長安城興建于龍首原的西北麓,長樂、未央二宮均建筑在龍首原高地上,以龍首原為基地向北展開,直抵渭濱(因這一帶地勢比較低平)。這樣,長安城就從渭水之北,移到了之南。
漢長安城
秦廢都咸陽,于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名“新城”,七年廢。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復置改名,因南臨渭水而得名“渭城”。東漢并入長安縣。唐詩中多處提到“渭城”,有時也泛指長安。
肆
隋唐長安 繼續南遷
大明宮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由于漢長安城自西漢末年以后,遭到嚴重的破壞,“凋殘日久,屢為戰場”,以及“宮室狹小”,“水皆咸鹵”,加之,渭河的不斷向南擺動等原因,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于是在龍首原之南新建一座規模巨大的新城——大興城,即后來的唐長安城。這里北臨渭水,東瀕浐灞,西有灃水,南對終南山,地勢向更高處發展,水陸交通便利,風景秀麗宜人。這為日后的西安城,奠定了基礎。
唐長安城
綜上所述,周、秦、漢、唐的首都,有兩個特點:一是由靠近河流、地勢低平之處,逐漸向比較高爽的地區發展。這反映了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二是從灃、渭向灞、浐逐漸遷移。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唐長安對東方漕糧等物資的需求和依賴。
涇渭分明
無論是西周的豐鎬,秦代的咸陽,還是漢、唐時期的長安,始終均濱臨渭河(包括其支流灃、滈、灞、浐等)。渭河源出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南流入陜西境內,橫貫關中平原,東至潼關縣入黃河。全長787公里,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自古即為關中農田水利淵藪和水上交通要樞,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育成長的主要地區之一。
寶雞規劃修建的幾座渭河大橋
可以說,沒有渭河,就沒有關中平原;沒有渭河,就沒有周、秦、漢、唐文明。渭河又是一條自西向東的水上交通要道,自古有舟楫之利,當年,婁敬諫言建都關中的理由:“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里,被山帶河之“河”,當指渭河。張良也支持婁敬的看法。至于唐代,則更重視渭河的漕運動能。
據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陜郡太守韋堅有請治漢、隋運渠,起關門(即潼關)抵長安,以運山東之賦,有詔從之。乃絕灞浐,并渭而東,至永豐倉(今在陜西大荔縣境)復與渭合,又鑿潭于望春樓(遺址在長樂坡前高樓村)下以聚舟。越二年,潭成,天子(玄宗)臨幸嘉焉,賜名“廣運”,江淮運船悉聚。此后,每年漕運關東的租米由原來的一二十萬擔,增至400萬擔。廣運潭的開鑿使長安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碼頭。
廣運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