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幾字,便勾勒出喜氣洋洋、男婚女嫁的一派興旺景象。中國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婚姻禮俗,由于古時常在黃昏時刻舉行娶妻之禮,有“昏禮”之稱。自古以來人們對婚禮都非常重視,在這一天人們盛裝打扮,慶祝這人生大事,在婚服上匯聚了眾多的美好祝福。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在婚禮上選擇傳統婚服,鳳冠霞帔之精美亦驚艷了無數人。
中國的傳統婚服不僅華美,更是凝聚著古老東方文化的厚重和獨特,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份已延續千年,獨屬于中國人的愛意吧。大唐盛世作為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朝代,唐朝人的觀念前所未有的開放多元,而這種開放亦體現在服裝、民俗以及婚姻制度上。盡管在唐朝初期門第觀念尚重,但在唐中后期則更看重一個人是否有才華。倘若新婿能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夫貴則妻榮,那可不是妥妥的潛力股嘛。因此隨著科舉制的興起,唐代逐漸出現了“榜下擇婿”的現象。而“郎才女貌”這種擇偶搭配也是形成于唐代,并流傳至今。雖然唐高宗李淵對各階層的服裝都做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上,婚禮這天人們可以穿著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級的禮服。古人極為重視禮儀,而婚禮作為人生五禮之一的婚禮,更是被古人所重視。婚禮這天人們可以穿著盛裝舉辦儀式,這種為了顯示婚禮的貴盛而臨時性地超越日常禮制規定的情況,稱之為“攝盛”。這些婚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名牌高檔車”,往往超越了新郎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財力水平,使用這樣豪華婚車陣仗,用以表達對婚姻的重視。那么攝盛體現在唐朝的婚禮上,就是無論新郎是什么身份,都可以穿超越自身等級的官袍。所以這就是為何新郎會有“新郎官”之稱,亦有說法“結婚這一天穿官袍,以示這種婚姻關系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和重視”。相比于前朝的莊重,唐朝女子的婚服更接地氣,多了份熱烈與喜慶。唐朝時女子服飾流行襦裙制,這是一種由短上衣和裙子組成的一套裝束。以敦煌壁畫中新娘的著裝為例,上衣大概有兩層,內有白色中單,外有大袖襦衫,下著紅色高腰或齊胸曳地裙,配以披帛。色彩上,唐朝女子的婚服是青綠色的,“綠”同“祿”,有祝福之意。這是一種極為濃郁、強烈的配色,唐朝婚服紅與綠的大膽配色沖撞出絢麗的大唐氣象!大概是新娘因不舍娘家而不肯出門,焦灼的夫家會帶領數十人前去催妝,催促新娘子快些化妝出門來。唐朝是一個詩意的朝代,這種詩意也浸透到了唐代婚禮中。催妝之禮在唐朝的盛行,于是出現了許多優美的催妝詩。雖為催妝詩,實際上卻是贊揚新娘如水中芙蓉一樣美麗動人。大抵是害羞,化完妝的新娘會以扇遮面出門,等婚禮結束后才要撤掉,這一習俗又稱“卻扇禮”。青廬,又名“百子帳”,是在屋門之外設立青布幔的帳篷,唐朝的新人在里面進行交拜迎婦。在青廬之中,新人會各自剪下自己長發一綹,共同放進錦囊之中,寓意“結發夫妻”。這“結發禮”的錦囊,也可以作為信物,以示同心偕老,頗為浪漫。當繁瑣的儀式結束后,新婚夫婦入洞房,此時會進行“撒帳”。新人對拜后坐于床榻上,會有人向新人撒擲金錢彩果,取富貴多子之意。唐代金山公主下嫁時,更是專門鑄造刻有“長命富貴”的撒帳錢。直至鬧洞房之后,紅燭過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寢.待第二天東方吐白,朝陽冉冉升起,唐朝新人的相親相愛婚姻生活就此開啟。不難想象,正是宋代上層社會對正宗儒學思想的宣揚,宋人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宋代崇尚儒雅,溫婉的服飾風格。于是在整體的審美選擇上更加簡約、質樸、自然。“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妝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頭之類?!?/span>宋代男方家會在“親迎”前三天會送禮物到女家,包括首飾、花粉等以供新娘化妝使用,而女方家則回送男裝和扎著彩色飾帶的禮帽表示收到了信息。宋代規定男子婚娶可假以九品幞頭公服,新郎的穿著可以從《宋史·輿服志》中一探究竟,書曰:“元豐元年,去青不用,階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緋,皆象笏,佩魚,九品以上則服綠,笏以木”在婚娶之日,新郎頭戴幞頭,身穿大袖長袍的綠色九品官服,腰系革帶,帶飾佩魚,腳著烏皮革靴。宋代女子婚嫁服飾基本沿襲唐代形制,比如宋朝皇族婚娶依舊沿用青色系的翟衣。腰帶、蔽膝、鞋襪都是青色調的,領口、袖口、下擺有紅色云龍紋樣鑲邊。比如色彩上雖然也有紅綠相撞的配色,但更多會選擇純度和飽和度較低的色彩。總體色彩傾向于柔和清淡、典雅莊重,基本上以素雅色調為主,更加強調本色。“更言士宦,亦送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緞紅長裙,或紅素羅大袖緞亦得?!?/span>可見宋代女性婚嫁禮服的形制是大袖、下著長裙、外披霞帔。對于宋朝女子來說,大袖是屬于大禮服,一般只在婚禮、受封等重要或特定的場合使用。宋朝婚服最具特色的改變——霞帔,是在唐朝“披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樣式為狹長形,繡有紋樣,使用時自領后繞至胸前,披肩而下。正面的下端系一枚用金或玉制成的墜子用以固定,不像披帛那樣隨風飄曳。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墜子被稱為“帔墜”,主要質地是金、銀、銀鎏金,紋飾主要以禽、花卉為主。而這“帔墜”也是宋朝人婚娶時所需準備的“三金”之一。南宋時期嫁娶時男方需準備三金,即:“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婚禮之物處處顯精心。鯉魚為南宋婚俗中的吉物,而將雙鯉飾于帔墜之上,則是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所謂“殷勤寄雙鯉, 夢想入君懷”。此時會有人手持裝有谷物、豆子、金錢的米斗站立兩側,祝賀之后望門而撒。入室后要進行“拜堂”活動,新婚夫婦會手牽同心結,又稱牽巾,表示夫婦已連成一體,也象征兩人從此將緊緊結合。在洞房之內,新婚夫婦還會共飲交杯酒,交杯酒又稱合巹(jin)之禮,先秦之時就有了,沿襲至宋朝,有一個有趣的小活動。那便是宋朝新人在飲完交杯酒后,會將杯盞投擲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為大吉,夫妻和諧。
不過投擲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便干脆直接在飲酒后將酒杯一仰一合放在床下,取吉祥之意。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之后發了一道《衣冠復古詔》,即“詔復衣冠如唐制”“悉復中國之舊矣”。盡管明代沿用唐宋之制,但隨著廣大人民自身意識的覺醒和對美的追求,明代的服飾已呈現出張揚個性、追新求異的繁榮景象。
明朝可謂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也造就了中國傳統婚服發展的高峰時期。明朝的彩繡龍鳳大紅吉服、鳳冠霞帔以及大紅蓋頭,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制服飾因其雍容華貴、大氣端莊的風格頗受現代人的喜愛,那明朝人穿的婚服是什么樣?“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纻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span>明朝官員男子婚娶時,會帶“簪花”的烏紗帽和胸背綴以本品級補子的大紅圓領袍普通男子可以穿青綠色的九品幞頭官服,或著交領、大袖袍,左右開衩,綴以形制為雙擺在內的道袍作為婚禮吉服。
另外,明朝男子娶親時在肩部斜披一幅紅色錦緞,稱為“披紅”或“掛彩”,表示喜慶或光榮。
平民女子婚禮通常戴髻或金冠,穿大紅袍或襖衫,頭上罩紅蓋頭,出嫁時可僭越享受貴婦鳳冠霞帔的衣裝殊榮。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之前鳳冠霞帔只有皇家或者命婦才能穿戴,而在明朝,平民也可以在婚禮上穿戴鳳冠霞帔,雖沒有明文規定,據猜測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明朝新娘的婚服,常見的組合有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官綠裙和紅緞繡花鞋等。
提起中國傳統婚服的色彩,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紅色。在明之前,周代婚服多為玄黑色,魏晉一度出現白色,而到了唐宋則取青色、紅色,那紅色是怎么在明朝獲得推崇的?
孝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 明 下圖為復制品
歷朝歷代講究五行之說,明朝為火德,皇帝朱姓亦有紅色之意,國家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使用紅色。如朝陽般富生命力的紅色,象征吉祥、幸福、喜慶,也寓意著生命、愛情的美好。漸漸的,紅色文化就滲透到了中國的各個方面成了民族的代表。
自周朝便有了形制, 歷經不同朝代的演變,從唐的奢侈華麗到宋的精致秀麗,再到明朝的莊重大氣。錦衣華服,金妝玉琢,把東方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的中華婚服,承載了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家庭的重視和對未來的向往。婚服之上,所蘊含的傳統元素寓意已不僅僅局限于新婚之喜。亦包含了幸福美滿、成雙成對、白頭偕老和早生貴子等內在誓言。如果問中國老祖宗的浪漫是什么?
那大概就是——“許你鳳冠霞帔一世無憂,此生清風明月長伴天涯。”
(古代服飾等級形制頗多,且在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變化,本文未能詳盡,僅拋磚引玉,如有精彩的見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探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