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件夏商周頂級文物大展,《宅茲中國》特展圖錄上線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7月30日開展。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個特展,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眾順著歷史的軸線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探尋先秦文明的神采與魅力。展覽精心遴選文物217件/組,文物總量314件,其中定級的一級品達67件/組,匯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館和考古機構收藏的諸多重要藏品,涉及89個考古遺址,集中展現了河南省內發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現。中國,因為自然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認同,是我們最熟悉最親切的名字。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切入點和立場審視、研究了這個問題,并做出多元多維的闡述。博物館因其自身承載的歷史也擁有著助力解答中華文明起源這個宏大命題的天然使命。《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為上海博物館特展配套圖錄。書中收錄青銅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共302件(組),包括完整器物圖及局部細節呈現,并配有說明文字。另收錄兩篇重要研究專文,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河南地區的夏商周三代文明。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講到周成王營建成周(今洛陽),并提及“宅茲中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記載,隱含著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集中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人們對中原文化的認知,從歷史、藝術、社會、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展示商周秦漢時期的青銅文明,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河南,地處“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中華文明多元文化在經歷漫長的發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間凝聚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形成以王都為中心的輻射性統治格局。中國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構建了古代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伴隨著朝代更迭,王權政治不斷強化,諸侯分封擴大了統治范圍,促進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手工業分工進一步細化,生產力呈現飛躍式發展,創造了登峰造極的青銅文明與輝煌燦爛的禮制文化。成熟的文字系統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傳承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和百家爭鳴的思想觀念。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和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源頭,并對古代東亞文化圈產生深遠的影響。禹貢九州,奠定了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雛形,邦國林立從多元走向一體。公元前21世紀,大禹之子啟繼位,推舉聯盟首領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代替,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代共歷14世17王,前后四百余年。中原地區與周邊區域的交流融合孕育出共同的禮樂制度。河南境內發現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規模的城址和大型聚落,揭開了夏代歷史的神秘面紗。商原是夏王朝東部的方國。商人始祖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公元前16 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商代共歷17 世31 王,前后五百余年。商人敬鬼祀神,宗教活動空前發達。開始使用成熟規范的文字,建立了內服、外服并用的復合制國家體系,形成以“禮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手工業門類的細化鑄就了制造業的輝煌,將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推向了高峰。商文化對周邊方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等地區,形成了以商王朝為核心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文化區域。周原是商王朝西部的方國。周人始祖后稷,善于農業耕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西周共歷11代12王,東周共歷25王,前后共八百余年。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基礎,從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兩個方面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核心。東遷以后,周王室衰微,喪失了實際控制天下的能力。諸侯爭霸,逐鹿中原,在縱橫兼并的過程中,思想和技術廣泛傳播,文化和民族相互融合,為秦漢時期大一統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