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碩(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文章首發《世紀知識》絲路阡陌專欄
在中國歷史上,東西兩晉王朝君王的存在感普遍比較低,唯有晉明帝司馬紹能“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因為他曾經戡平“王敦之亂”,另一方面,此人有著異于常人的金色毛發,基因比較特殊,令人過目不忘。
內蒙古草原風光。
晉明帝為何被稱作“黃須鮮卑奴”?
為探查虛實,司馬紹親乘巴滇駿馬微服出行,抵達王敦的駐蹕地蕪湖,暗中觀察其營壘。
王敦手下的軍士很快便發現司馬紹的可疑形跡。究竟司馬紹有何過人之處,會被軍士識破其身份呢?接下來王敦的話揭示了答案。
彼時的王敦正在營帳中晝寢(午睡),夢到有太陽環繞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須鮮卑奴來也。”
“黃須鮮卑奴”即司馬紹,而他面相的最大特點就是“黃須”。
《晉書》卷六《明帝紀》很隱晦地寫出了原因:“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類外氏,須黃”。類似記載還見于《建康實錄》卷六《肅宗明皇帝》,大意是司馬紹繼承了母親荀氏的很多特征,所以胡子是黃色的。可對于荀氏出身族屬,史書未有明確記載。
對于司馬紹容貌異于常人的描述,已知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南朝劉宋時期,見于劉敬叔所撰《異苑》。編纂于唐初的《晉書》極可能參考了《異苑》,不過在表述上有所不同。《異苑》將晉明帝寫作“黃頭鮮卑奴”,“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焉”。
無論是《晉書》的“黃須”,還是《異苑》的“黃頭”,至少說明晉明帝受到生母血統的影響,相貌異于常人。那么,晉明帝的母親荀氏究竟是哪里人呢?
筆者認為:《異苑》中的“燕國”不及《晉書》的“燕代”準確,容易引起歧義。
“燕代”是一個歷史概念,“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晉書·地理志》),范圍包括今天華北以及東北遼寧省的部分地區。
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在這一片區域建立起五個“燕國”,合稱“五燕”。
再看晉明帝的母親荀氏,長著黃色毛發,且生活在鮮卑人治下的燕代地區,即使不是鮮卑人,也必擁有其基因。
事實上,“黃須”和“黃頭”都是鮮卑民族的顯著特征,這一點在歷代詩文中均有體現,后代史家出于“為尊者諱”,不直書荀氏為鮮卑人,而是以“燕代”或“燕國”代指。
既然了解了“黃須鮮卑”的由來,那么“奴”字又作何解呢?難道是王敦出言不遜,公然蔑視、辱罵晉明帝么?實則不然。
此處的“奴”并非仆人、奴隸之意,而是當時對孩童常用的愛稱。
這種風俗與古代絲綢之路有關。“奴做乳名”源自中亞,由粟特人傳入中土,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開始流行,綿延數百年,直至遼金時期仍普遍存在。
由是可知:“黃須鮮卑奴”的稱呼,恰好折射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鮮卑各部沿著草原絲綢之路播遷的歷史進程。作者/林碩(國家博物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