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367年秦孝公繼位到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是秦國逐步崛起,發展壯大并最終統一天下的關鍵時期。期間經歷了七代君王,分別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
秦國本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偏僻的邊陲小國,卻能橫掃六合,一統天下,與秦國歷代君王一以貫之的治國方略是分不開的。
一,堅持改革方針不動搖。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是秦國得以富國強兵,從戰國七雄中迅速崛起的開始。但變法并非秦國專利,春秋戰國時期有好幾次轟轟烈烈的變法,如齊國管仲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等,都取得不錯的效果,問題是這此國家的變法方針,隨著君王的變遷而變化,沒有很好地堅持下來。秦國商鞅變法,盡管商鞅本人因得罪既得利益者成為犧牲品,但后代君王認識到了變法對國家帶來的巨大利益,其變法精神和措施一如既往地堅持下來了,成為秦國持續強大的關鍵。
二,堅持不拘一格的人才戰略。有了改革的基本國策,人才,是發展的關鍵因素。戰國七雄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秦國歷代國君不拘一格招攬人才,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其開放的胸襟,是其它國家的君王所不能比的。不少秦國強大過程中的重量級人物都是在被其它諸候國棄用,甚至受到迫害,無路可逃時,才來到秦國,受到了重用。秦孝公之用商鞅、秦惠王之用張儀、秦昭襄王之用范睢、秦莊襄王之用呂不韋、秦始皇之用李斯,這些曠世奇才,在其它諸候國視為糞土,在秦國卻發出了金子般的光芒,為秦國內政外交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離開這一大批縱橫天下的精英,秦國統一事業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遠交近攻和連衡的外交戰略。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軍事能力,有了人才的戰略儲備,要想在紛繁復雜的七國關系中占據有利地位,并最終一一吃掉六國,還需要超前的戰略眼光和實用的外交策略。秦國強大起來后,已經對六國造成威脅,六國聯合起來抗秦是必然。此時蘇秦、張儀等縱橫家馳騁天下,一怒而諸候懼,安居而天下熄,如果外交戰略不當,就要同時面對六國聯合的挑戰。秦惠王用張儀“連橫”的戰略,巧妙地破除了六國“合縱”;秦昭襄王及以后的君王成功利用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一步步瓦解、蠶食六國,實現了統一。
上述戰略思想也不同程度地被六國君王采用,但六國君王缺乏的, 是秦國君王一以貫之的 精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