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沒身不殆
一易堂
上回說到,老聃將那“善靜則清、善動則生,不求盈滿、化蔽成新”的道理,講述了一遍,那關(guān)尹子便喜不自勝,美不勝收,自以為徹底明白了天地萬物一靜一動的大道。
不料老聃卻哈哈大笑,對關(guān)尹子說,動靜各善其時,不求滿盈,確是善為道者最基本的修為,也是這天地大道運行的最基本的綱紀。然而,這真正的動靜之道,你還是未解其妙啊。
關(guān)尹子聞聽,張口結(jié)舌,急忙收斂笑容,深作一揖,請老師詳加點撥。
老子言道,修道者的修為有兩種境界是最難達到的,一個是“虛”,虛而至虛,虛到極點;一個是“靜”,靜而至靜,靜到篤定。此所謂,致虛極,守靜篤。
我們前面一直在講,為道者應善于放下一切外在欲望,放下、放下,直至于無,關(guān)于這個“無”的境界,其實就是虛的至高境界,虛而至虛,虛至極點,便是“無”,關(guān)于“無”的境界和妙用,我不再多講了。
另一個妙境,就是“靜”,若要“致虛極”,首在“守靜篤”,我們前面剛剛講過,濁則宜止,靜之則清,就是這個道理。要達到“清虛空無”之境,首先在于守住一個“靜”字,靜而至靜,直至篤定抱一。似靈貓捕鼠,精聚神凝;如母雞孵卵,抱一入定。
那么,我來問你,何謂“靜”?
關(guān)尹子聽師你發(fā)問,不假思索,隨口而應:正如老師剛才所說,象靈貓捕鼠前的樣子,象母雞孵卵時的狀態(tài),一動不動,就是 “靜”!
老子笑道,沒錯,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只是我們這些所謂的修道者,起碼要達到的一種基本的修為境界而已,而天地萬物真正的“靜篤”之道,卻遠非“一動不云動”可以形容啊。
關(guān)尹子聞聽此言,果然莫名其妙,趕忙再作一揖,請老師賜教。
老聃說道,天地之間,萬物蓬勃生長,并行不悖,各行其道。但我卻由此可以觀察到,萬事萬物都逃脫不了一個死而復生、生而復滅、循環(huán)往復、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蕓蕓眾生,何止千千萬萬,任何一種事物,生長發(fā)展的最后結(jié)局,無不是從哪里來又回到哪里去,復歸于他最初開始生發(fā)時的狀態(tài)。此所謂,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
天地萬物,看似都在一刻不停、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甚至在形式上會有千種變、萬種化,然而,任何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最后總會回復到他的根源。這才是宇宙間最真正的、最篤定的大“靜”!此所謂,歸根曰靜。
而我們一般人所持守的“靜”的觀念,無非是盤盤腿、打打坐,以為一動不動就是入靜,實在是可笑之極呀。試問,既使我們做到了象嬰兒一樣“摶氣至柔”,呼吸運動不是照樣不會停止嗎?血液循環(huán)不是照樣需要流動嗎?組成身體的每一個器官,甚至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都在時刻不停的進行著新陳代謝,又怎么可以真正稱得上“靜”止不動呢。
關(guān)尹子聽此言,反問老師,那么人死之后,應該可以真正稱得上“靜”止了吧。
可是老聃依然搖頭,答道,人既使死亡,組成人體的肌膚骨骸也不會真正停止變化,化來化去,最終還是要消失在這大千世界之中,成為新的營養(yǎng)生命的各種成分,并開始蘊育新的生命。
所以,在常人眼中的“不動”即“靜”的觀念,是大錯特錯的,真正的“靜”,并非止而不動,恰恰相反,大“靜”之道,正是蘊含在往復循環(huán)的運動之中,最終復歸于生命的本質(zhì)和最原始的狀態(tài),這個過程和狀態(tài)才叫做“靜”!正是“靜曰復命”。
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最終卻無不復歸其本。樹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落葉歸根。天有根,物有蒂,人有本,天下沒有無根之物,無本之人。萬物之根本在何處?就在那將生未生、將動未動的靜態(tài)之中。未生之時,惚恍渺茫,無形無象。既育之后,生生不息,終有滅時。唯有那將生未生之時的虛清狀態(tài),才是萬物之根本,才是真正的大“靜”。此時的終點就是始處,始處就是終點,我們常說的“始終如一”、“始終不變”,正是這個狀態(tài)。而這個能夠復歸于生命原本狀態(tài)的循環(huán)過程,才是宇宙間自然而然恒常之道。古往今來,只有那些真正知曉這種自然常道的人,方可稱得上是明白天道的圣人。此所謂,知命曰常,知常曰明。
如果不知天之常道,非要逆天道而行,強作妄為,則必定會招致禍端。反之,如果知道天之常道所在,懂得萬事萬物循環(huán)往復,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就不會計較什么生死聚散,爭什么長短高下,論什么貧富強弱,評什么善惡忠奸,它的心胸才能象那大海深淵一樣,無所不容,無所不包。
而只有能包容一切的人,才能象天地對待萬物一樣公正而無私。天至公而可統(tǒng)萬物,為萬物之主,人至公乃能統(tǒng)萬民,為萬民之王。王道即天道,逆天道行事,強作妄為,而欲稱王于天下,是不可能長久的。
何為天道?天之道乃是宇宙天地之間最原始、最本真的自然常道,是循環(huán)往復、周流不止的大道。
此所謂,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在為師看來,人之死亡有三個階段,其一,乃其軀體僵硬而其氣斷絕,此為身死。身死而形未滅,尚算不得全死。
其二,乃其身死之后,在世之人將其遺留于世上之軀體,或以火化之,或以水葬之,或以土埋之,或棄天葬之,此為形滅。身死形滅之后,亦尚算不得全死。
其三,身死形滅之后,在世之人將其遺留于世上之道德精神完全忘卻,其精神再不會影響在世之人,方為真死全死。
那知常得道的圣人,有身之前,致虛守靜、篤定抱一,順從大道的循環(huán)往復,領(lǐng)悟返本復靜的恒常之道,掌握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可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什么危難。既便沒身之后,其精神不散,子孫以祭祀不輟,故能永世長存,萬古不朽。此所謂沒身不殆是也!
放眼當今天下,之所以戰(zhàn)亂頻頻,殺戮不止,都是由于在位者窮奢極欲而不知天之常道,妄自尊大而興師動眾。上不能安守本份尊崇王室,下不能靜守國門容養(yǎng)萬民,據(jù)國之重器卻不為公道、徒逞私欲,違天命、背天道,侵鄰國之疆土,擄友邦之生民,又豈能長治而久安。紛紛攘攘,爭爭搶搶,安寧一刻難得,禍害隨時加身。春秋雖短,五霸迭起,興亡幾度易手,又有幾個能夠善始善終。軀體形骸尚不得善終,又何談能夠沒身不殆!
附《道德經(jīng)》原文 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