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泰豊文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前兩天外出,經過一家超市的時候,發現門口擠滿了人。
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子,正對著一位老人罵罵咧咧。
原來是老人在挑選蔬果的時候,從男子身邊經過,因為擁擠,不小心把熟透的西紅柿蹭到了男子的衣服上。
本來這也不叫什么大事,一般一個道歉也就過了,再苛刻點的人也無非就是埋怨幾句。但男子一直不依不撓,不停地咒罵著老人。時不時還會和圍觀的人群說幾句,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受害者。
老人一看就比較木訥憨厚,站在那里手足無措,漲紅著臉不停地道歉。
這種事情在今天的社會比比皆是,每天都會發生。可能某天你在某個高檔寫字樓、某個社區、某家醫院或者某個菜市場又會遇到。
為什么我們現代的人越來越容易生氣,越來越不會寬容別人呢?
01
現在的人為什么越來越不會寬容了?
這是一個容易讓人急躁的世界,人很容易因為情緒失控而引發爭吵與矛盾。
現在“路怒癥”算是開車人的通病。曾有人說,“人人都是路怒族!”
路上汽車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堵,心態越來越急躁,人也只會越來越憤怒。前不久“成都男司機暴打變道女司機”的事件現在還是歷歷在目。
可是為什么“路怒癥”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呢?關鍵在于大家越來越無法控制的情緒,在于現在大家越來越不寬容。
還有在網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熊孩子”成為了網絡上的一個熱門詞匯。
大家對熊孩子的各種吐槽五花八門:手辦被親戚熊孩子玩壞、衣服被路上熊孩子弄臟、看電影突然被尖叫嚇到、看展覽遇到孩子大喊大叫,就更甭提在路邊便溺的熊孩子了。
現在,好多網友對這種“熊孩子”非常痛恨,至少有一部分網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
在豆瓣網,甚至出現了“討厭小孩”小組。小組的宣言稱:“小孩之所以討厭是因為小孩是微型成人,我們不給予他們更寬容的道德標準 ”。
可是,畢竟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是孩子,有些人的心理狀態甚至到現在仍然是個孩子。
我們為什么對待他們這么苛刻呢?
之前我們常說“童言無忌”,到了現在則對熊孩子們“恨不得踹死”,我們對待這些“熊孩子”的態度可謂有了180度大轉變。
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人類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網上的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存意義。
然而,社會終究不會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與人溝通和交往,需要來自他人的認同和關心,所以我們不可能只按照自己的意義來生存,我們需要理解他人以及讓他人理解自己。
這種理解他人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共情,這是讓社會變得更好、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寬容的關鍵。
其實,人和人因為學識不同,見識不同,能力不同,對事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樣,而人與人之間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就是因為缺乏寬容。
雨果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那些內心強大的人,以不卑不亢的寬容之姿,帶著獨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活著,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富有。
02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
寬容是人生的最好修養。在人的一生中,寬容是指人處世有度量,不苛求。能夠有諒解、克制、包容的胸懷。俗話講:“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說的即是寬容。
其實,寬容他人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素質。
前不久,一張外賣單走紅了網絡。
上面寫著:
送餐小哥:我沒那么著急吃飯,送餐路上請安全第一。如果超時可提前按已送達,或與我聯系。辛苦了,謝謝你……”
圖片發出后,網友們紛紛為這份相互體諒點贊。
是人就會犯錯誤,有失誤,更別說有時候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力。每一位外賣小哥都希望把外賣按時準點送到客戶的手里,但是路上突然遭遇的堵車,總會讓這種初衷化為泡影。
這種時候,他們最渴望、也最需要的就是客戶的體諒和寬容。因為堵車導致的送餐晚點,他們承擔的不僅僅是來自客戶的投訴和差評,可能還有在路上面臨的諸多交通危險。
當我們身處一個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環境下,能夠體諒別人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反之,不懂得體諒與寬容,動輒得咎的結果就是互相傷害,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不勝枚舉。
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多數都將成為一種奢望,而“寬于待己、嚴于律人”,則會成為一種常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哪怕他只是一個送外賣的小哥。
寬者,闊、舒也;容者,納、包也。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一個人的胸襟之大小,往往決定其精神境界的高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世間凡是成就大事業者,無不具有像大海一樣的博大的胸懷。
寬容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是人的涵養。它是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為人的胸懷。
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使人生躍上新的臺階:與別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與別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過不去,只有寬容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時,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
03
你寬容了別人,就是寬容了自己
其實,寬容別人,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活在寬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并不是所有相逢,都能相悅歡喜;亦不是所有牽手,都能笑看東風;當然,也不是所有仇恨,都無法化解。
張幼儀
徐志摩18歲那年娶了15歲的張幼儀。他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張幼儀,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可是,他不敢違抗父命,兩人在舊式家庭舉行了新式婚禮。
和徐志摩在一起時,她沉默、內斂,而徐志摩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外,對她不理不睬。
她呼吸是錯,說話是錯,一切都是錯。
她有孕了。
徐志摩第一反應是:“打掉!”
她擔心道:“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回答:“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那一刻,她明白,他不愛她,從來沒有愛過。
孩子剛降生,徐志摩的離婚協議就到了。
因為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他瘋狂地迷戀上了她,絲毫不顧忌自己有妻有子的身份。
她二話不說,在離婚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頓時歡天喜地,提出要去看剛出生的孩子。
他的眼神里滿是自由與逃離的喜悅,孩子連同孩子的母親,即將與自己的余生無關了。
這個眼神,好比凌遲,刀刀見血。
最后,女人選擇了放手,也選擇了寬容。離婚、離家,卻撫老攜幼。
多年后他飛機失事,她去為他收尸,操辦喪事,繼續幫徐家打理產業,為他的父親養老送終,那時早已是公司總經理、銀行副總裁的她,不時接濟潦倒的情敵,所作所為讓人敬仰。
世間流年,誰欠誰的?
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用寬容和愛,破繭成蝶,重新譜寫了人生。
同樣,她用這一生展現了一種心寬似海的人生態度。
她成全了他,更成全了自己。
西方有一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無法挽回,那就不必再費心思去挽回,更沒必要去埋怨,去懊悔。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憎。你若感恩,世間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星云大師說:“懂得寬容的人,能找到朋友,也能找到快樂。”
其實,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學會寬容,才會少許多憂愁和煩惱。學會寬容,才能使自己得到快樂。
一個心寬似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風浪都能得到各種契機,保持一顆不強求,不妄念的心去努力地拼搏進取。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